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早立春堆滿谷,晚立春堆滿人",2022年立春是早還是晚?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立春後太陽光越來越足,標誌著閉藏的冬季結束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產物,其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的規律,在農耕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關於“立春”的農諺,如“早立春堆滿谷,晚立春堆滿人”,那麼2022年立春是早是晚?上述農諺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2022年是“早立春”還是“晚立春”?

關於立春是“早”還是“晚”有2種劃分方法:

一、按照“月份”來劃分

立春是“早”還是“晚”,我們可以根據“立春”所在的農曆時間來判斷。立春節氣一般在農曆的臘月或者正月,如果出現在臘月就是“早立春”,如果出現在“正月”就是“晚立春”。

2022年立春的時間為2月4日,對應的農曆時間為“正月初四”,因此今年立春屬於“晚立春”。

二、按照“立春”出現的具體時間來劃分

一天有24小時,如果立春的時間在中午12點以前就是“早立春”,如果立春的時間在中午12點以後就是“晚立春”。

2022年立春的具體時間為2月4日04時50分36秒,以時間來劃分很顯然今年是“早立春”。

以上2種劃分方法分別得出不一樣的結論,那麼2022年到底是“早立春”還是“晚立春”?我認為按照月份來劃分更加有科學依據,如果按照“立春”在一天中的具體時間來劃分,時間可能就相差幾個小時,這樣劃分太侷限,不科學,因此今年是“晚立春”。

2021年立春的時間為2月3日,對應的農曆時間為臘月廿二,為早立春;

2020年立春的時間為2月4四,對應的農曆時間為正月十一,為晚立春;

2019年立春的時間為2月4日,對應的農曆時間為臘月三十,為早立春;

2018年立春的時間為2月4日,對應的農曆時間為臘月十九,為早立春。

補充:立春分為“早立春”和“晚立春”,立秋也分為“早立秋”和“晚立秋”。如果立秋出現在中午12點以前就是“早立秋”,反之就是“晚立秋”;如果按照月份來劃分,立秋出現在農曆的六月就是“早立秋”,立秋出現在農曆的七月就是“晚立秋”。

農村有句老話叫“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果是“早立秋”,那麼立秋後天氣就會相對比較涼爽,如果是“晚立秋”,那麼說明立秋後天氣依然很熱,“秋老虎”的勢頭會很猛。

“早立春”和“晚立春”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影響?我們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

“早立春堆滿谷,晚立春堆滿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是早立春,那麼今年就是一個豐收年,糧倉裡的糧食就會堆滿;反之,如果是晚立春,那麼很多人就要捱餓,說明糧食收成不好,這裡的“堆滿人”指堆滿了屍體,這裡用了誇張的手法,其本質是指“糧食收成差”。在古代,農民靠天吃飯,如果遇到糧食收成不好的年份,很多農民就要捱餓。

農諺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早立春”意味著溫暖的春天來得更加早,農民可以提前進行農耕生產;如果是“晚立春”,意味著氣溫回升得慢,萬物將延遲復甦,對應的春播就會比較晚。此外“晚立春”對應的氣溫上升慢,春天可能會有“倒春寒”發生,倒春寒會影響小麥的返青,會使播種的種子發黴腐爛,當年糧食的收成會受到影響。

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如果播種期過晚,那麼留給我們的時間就會比較倉促,一旦遇到乾旱天氣,就很容易錯過“適播期”。

“晚立春人滿堆”還有另一個意思,晚立春意味著氣溫回升得慢,立春後還處於閉藏的冬天,立春後天氣依然很冷,人們還需要扎堆烤火取暖。

“早立春收,晚立春丟”。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是早立春,那麼當年糧食就會大豐收;而如果是晚立春,那麼當年糧食的收成就會很差。

“年前打春脫棉襖,年後打春三月寒”。這句農諺也是說如果立春早,那麼春天的氣息會來得更快,氣溫會很快回升,可以提前脫掉棉襖;如果立春比較晚,那麼立春後氣溫不會快速回升,天氣依然很寒冷,三月可能會有“倒春寒”發生。

總結,農民靠天吃飯,農諺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老祖宗長期勞動生產的經驗總結,它反映了一個大機率事件,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農諺可以很好的指導我們進行農事生產。但是我國地域遼闊,農諺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因此農諺要結合地域來了解。此外,如今氣象預報很準確,如果我們要了解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看天氣預報更加的靠譜。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年景好不好我們不能僅憑農諺來判斷,勤勞加上好的年景,糧食自然會大豐收,但願今年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