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哲學家蘇格拉底:要照顧好你的身體,也要照顧好你的靈魂

公元前399年,雅典發生了一個奇怪的案件,詩人梅勒託、政治家兼演說家呂孔和富商安尼圖斯共同控告一個七十歲的老頭。

奇怪的是,這老頭既沒有殺人放火,也沒有入室搶劫,雖然身體還很好,但他也沒有強姦婦女,更不存在拐賣兒童。

只是這老頭愛智慧,近乎有些偏執,他幾乎常年赤著腳在大街上行走,就連冬天也不穿鞋,還經常和人辯論,常常把人駁得灰頭土臉,絲毫不給別人留面子。

詩人梅勒託和老頭談過話,結果梅勒託覺得老頭太不給他面子了,讓他自尊掉了一地,撿都撿不起來。

而富商安尼圖斯有個兒子,很有才華,可安尼圖斯覺得才華賺不了錢,學問也當不得飯吃,還不如學賺錢實在,因此不讓兒子繼續研究學問,老頭又看不下去了,嚴厲斥責了安尼圖斯。

至於演說家兼政治家的呂孔,估計是太想出名了。

他們控告老頭的理由有三:

第一、他不承認國家規定的眾神。

第二、他引入新的神,自稱受到某種“神秘的聲音”的引導,去尋求智慧。

第三、他蠱惑青年犯罪。

這三條罪名,純屬扯淡,老頭自問,這些罪自己一個也沒有犯過。

可是最終,這老頭被判處死刑,因為審判的人告訴他,我們可以饒你不死,但你以後不能再找人辯論了,老頭拒絕了。

最終,一杯毒酒,將他送上了西天,留下了一個千古奇談。

這老頭,是蘇格拉底。

他的弟子,是柏拉圖,徒孫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

公元前469年,雅典的蘇格拉底誕生,父親是雕刻師,母親是手藝很好的助產婦。

蘇格拉底小時候的教育,是向希臘最好的教育看齊的,凡是希臘人重視的教育,父親都積極鼓勵他學習,比如體育、史詩、歷史、頌歌、樂器、舞蹈、悲劇、戲劇、抒情詩、天文,反正能學的都學了。

魯迅說: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蘇格拉底就是這樣。

體育鍛煉,讓他身體很強壯,七十歲被處決,最小的兒子剛懂事。

除了鍛鍊身體,蘇格拉底的腦袋也日益豐富起來,“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伴著他成長,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的作品也是他精神的養料。他也看過巴特農神廟,看過當時人們引以為傲的藝術品。

經過智慧和知識薰陶的人生,別的不說,最起碼知道如何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被外在這個時刻變化的世界裹挾著走。

就這樣,他畸形發育,人越長越醜,腦袋裡的東西卻越來越多,後來他更繼承了母親“助產”的手藝,自稱是“助產士”,只不過,他助產的是智慧和知識,而不是新生的嬰兒。

人的命運,就是人自己,蘇格拉底的命運,就是蘇格拉底。

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的一塊石碑上寫著“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就是蘇格拉底一生的哲學。

認識自己,其實就是認識命運,因為你的命運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命運。

蘇格拉底出生了,於是就有了蘇格拉底的命運。

蘇格拉底生活的那個年代,有人生來就是王公貴族,有人生來就是奴隸,有人生來窮苦,有人生來富裕,蘇格拉底比較幸運,他家家境殷實,父親還有頗有地位,和當地貴族鄉紳都有交往,本地人也對他爹禮敬有加。

然而生在這樣的家庭的蘇格拉底,對外在的物質卻沒有留戀,他崇尚簡樸的生活,也知道如何節制物慾。

走在琳琅滿目的大街上,很多人想著,那麼多東西,都是我沒有的,蘇格拉底卻說,這麼多東西,都是我用不到的。

吃飯的時候,他不挑食,不管美味不美味,能吃飽就行,他酒量很大,平時卻不喝,渴了就喝點兒水。

“必須抵制那些用美味誘惑你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餓還吃東西,不渴還喝飲料,會讓你的靈魂墮落。”

記得有個故事說:一直在吃的人,會變成豬。

蘇格拉底也說:魔女一定會想盡辦法把那些受美食誘惑的人變成豬。

除了吃的,在穿上面,蘇格拉底也不講究,無論冬夏,他都穿一件長袍,衣服也不華麗,跟尋常百姓一樣,他還喜歡赤腳行走,就算在冬天,也是赤腳行路。

他喜歡一句詩:

銀器、紅衣,在戲劇中是好道具,在生活裡卻沒有更多用處。

寒冷的時候,麻衣和華服,在禦寒上其實有相同的效果,飢餓的時候,粗茶淡飯和山珍海味一樣,都是充飢的,困了的時候,睡在豪華別墅和睡在郊野農家的小床上,其實都能睡得著。

人的需要,其實很少,但人們慾求不滿,其實是內心貧乏和慾望過盛。

蘇格拉底不注意外在的東西,卻對內在的要求很高,他不喜歡去大自然散步,卻喜歡跑到人群裡面去,因為他覺得草木無情,教不了他任何事情,可是街上的行人,卻能讓他學到很多。

畢竟,他是個熱愛學習的人。

早年的時候,蘇格拉底和大多數人一樣,一邊學習,一邊成長,一邊理解生活,一邊探索自己。

很多人小時候,內心都會有一些神秘的聲音,那種聲音在指引著我們前進。

不同的是,隨著成長,生活壓力變大了,很多人漸漸就失去了這種指引,而聽從外在生活的安排,蘇格拉底聽見了這種聲音,並且一直沒有忘記。

有一天,蘇格拉底受邀參加悲劇詩人阿加松的宴會,在去的路上,他邊走邊想,走得很慢,他就讓同行的人先走,最後沒有走到阿加松家,就在那兒發呆,有人喊他“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他似乎也沒聽見,仍舊發呆。

末了,阿加松問他在想什麼,他說:

如果讓智慧在我們之間相互震盪、碰撞,它就會從我們之中比較智慧的一方自動流入比較匱乏的一方。

對於蘇格拉底來說,他聽見的那種神秘的聲音,就是探求智慧,尋求“真理”,他很重視這種聲音,聽隨這種聲音的指引。

這種聲音也在指引他做最該做的事情。

公元前的五世紀,哲學還在天上,人們研究大自然,研究天文地理,恩培多克勒認為,物質由土、水、火、氣四種基本元素所組成,他們彼此碰撞,融合而成萬物。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萬物都可以迴歸到最基本的幾何圖形,比如三角形、四邊形。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的青年,蘇格拉底熱衷於追求自然知識,對這些學問也很感興趣,他經常思考,我們所見到的一切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亡的?

瞭解得越多,他心中的問題就越多,為什麼面板會有冷熱等感覺?為什麼······反正各種各樣的為什麼都在他心裡,他想知道答案,就得不斷尋求,直到有一天,他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句話,“理性”為世間萬物建立了秩序,也是萬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萬物維持秩序的根本原因。

但光這樣還不夠,蘇格拉底繼續研究,繼續學習,後來他發現,這也不是真理,他失望了,只得承認自己沒有研究自然科學的頭腦,但他因此也確信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是“無知”的。

他開始研究人,將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從研究自然轉變為研究人類的品德和心靈。

早年的蘇格拉底,作為雅典的好公民,不止是熱愛學習,當雅典的戰爭需要他的時候,他也參加戰爭。

四十歲左右的時候,蘇格拉底穿著自行準備的鎧甲和武器,成了希臘的一名重灌步兵,在戰場上一手拿著長矛,一手拿著圓盾。

有戰爭的時候就衝鋒在前,當指揮官命令他守住陣地的時候,他也英勇善戰,不惜犧牲。

在一次戰役中,色諾芬從馬背上摔下來,由於戰事緊急,大家紛紛撤退,蘇格拉底卻一邊警戒四周,一邊帶著掉下來的色諾芬撤離。

英勇善戰的蘇格拉底,本應得到讚賞,可是他卻將榮譽讓給了其他人,也認為自己沒有獲獎資格。

公元前424年的一次戰役中,雅典戰敗,指揮官說,一定要將蘇格拉底留住,因為他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尊敬自己的父親和祖國,如果其他人也能勇敢如他,那麼我們國家的榮耀就能保住,不至於惹人恥笑。

戰爭的時候,他是當之無愧的勇士,可是不打仗的時候,他也是當之無愧的呆子。

他站著發呆,站著思考,有次一站就是一天一夜,紋絲不動,旁人都知道他的“怪癖”,因此也不打擾他。

還有一天,他赤腳走在冰面上,旁邊的人目瞪口呆,瞠目結舌,他自己卻仿若無事。

按理說,在戰爭中如此勇敢的人,最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可是蘇格拉底卻說自己不知道,因此還去找那些勇敢的人辯論,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他為國而戰,卻冷靜地詢問青年們,什麼是愛國?

他生活節制,按說應該知道節制是美好品德,可在人人都標榜自己有美好的品德時,蘇格拉底卻問他們,什麼是美好的品德?

別人回答了他,他就能一直問下去,直到問得所有人無話可說。

他這樣和別人辯論,你以為是為了懟別人?

其實不是,他是真的覺得自己不懂,既然不懂,那就去問,他問的都是那些自認為懂的人,假如有人說自己勇敢,他就問人家,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假如有人說自己知道什麼是美好的品德,他也追著別人問。

真理不辨不明,他越問,別人越糊塗,好像自己也真的不知道了,但是他們在和蘇格拉底辯論的時候,自身也在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勇敢,什麼是真正的美,很多東西,就這麼在辯論的時候,被灌輸到貧瘠的心靈裡。

問來問去,蘇格拉底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別人也不知道,所不同的是,蘇格拉底自己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蘇格拉底名聲越來越大,有人問神諭,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神諭說:“蘇格拉底”。

可是蘇格拉底自己卻說: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又更多的知識,神卻說我是最聰明的人。神絕對不會說假話,那我只要找出一個比我更聰明的 人,神的本意就會顯現。

因此,他和很多人討論,尤其是那些被公認為某一方面出色的、有智慧的人,他就更要辯論一番。

他跑到很多看上去很聰明的人面前,和他們討論,他發現,一些人明明沒有知識,卻自認為很有知識。

最後,蘇格拉底得出一個結論,神說他是最聰明的人,僅僅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無知的,而其他人連這個都不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人能夠知道什麼呢?我們可以按照某種方式去思考,按照某種標準去做事,但是隻有那些問為什麼會有這些標準的人,其實看得更遠,那些不斷追問,人們約定俗成的東西究竟從何而來的人,其實最清醒。

大約在蘇格拉底六十二歲的時候,他早已經聲名遠揚,很多人都跟著他學習,其中有一個20歲的年輕人,這個人就是柏拉圖,也是蘇格拉底後來的繼承者。

此時的柏拉圖,跟著蘇格拉底學習,還是一個小跟班,柏拉圖學了八年,蘇格拉底就七十歲了,鼻子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是典型的五短身材。

就在這一年,他被告上了法庭。

依據律法,蘇格拉底可以為自己辯護。

在監獄當中,蘇格拉底講了很多事情,正義、靈魂、自由,可是唯獨沒有講過一句關於辯護和控訴的事情。

一個朋友向他建議說:該考慮一下辯護的問題了。

蘇格拉底說:難道你不認為我一輩子都在進行著這件事情嗎?

他解釋說:我一輩子都在研究何為正義,何為非正義,併為維護正義付諸努力,除此之外沒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辯護。

說到自己的死亡,蘇格拉底說:

迄今為止我不認為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者比我更幸福,我想,生活得好的人是努力研究怎樣生活更好,幸福的人是那些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幸福的人。我覺得,我的情況就是這樣,當我和別人在一起,並與之進行比較時,我就這樣想,我的朋友亦是如此。

如果我不義地死了,就是那些不義地處死我的人的恥辱,因為不義是可恥的,做不義的事情就都是可恥的,對我做不正義的判決是可恥的。

審判蘇格拉底的時候,陪審團由500人組成,這500人當中,有很多人並不想蘇格拉底死,有人對蘇格拉底說:

我們可以赦免你,但是從現在開始,你不可以再求知、愛智。

換句話說,蘇格拉底可以不死,只要他不在到處找人辯論。

可是蘇格拉底拒絕了,義正辭嚴:

我對雅典人有著一份純真的熱情,但你們要是想強制我跟隨諸位,那我不如跟隨神的旨意,只要我能呼吸,還有力量,我就不會停止求知、愛智。

第一輪投票,希望蘇格拉底死亡和希望他活著的人數,幾乎對半開。

看見這種情況,蘇格拉底並沒有覺得高興,他只是感到驚奇,他宣告自己是無罪的。

可是他的態度,在陪審團看來,就是一種挑釁。

第二輪的投票,大多數人都選擇讓他死。

在最後的“辯詞”中,蘇格拉底說:

逃避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種,且並非難事,赴死也一樣。抵制誘惑,不做壞事,克服自己的慾望,才是不容易做到的。

有一天,我的兒子長大了,若不致力於學問,只是一個為了金錢疲於奔命的人,那我懇請你們處罰他。

萬事歸神裁定。

這不像是為自己辯白,反而像是拿著照妖鏡照陪審團,也照著世界上的很多人。

一個人活著,不僅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更要照顧好自己的靈魂。

在蘇格拉底死刑前夕,他的一個很富有的朋友克里託建議他越獄以免一死,並且願意提供幫助。

蘇格拉底也拒絕了,還和克里託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探討。

《斐多篇》記載:

行刑日來臨之時,蘇格拉底的朋友和學生都圍在他身邊,臉上掛著不捨和憂傷。他的妻兒被送回家,因為他不忍看見他們哭哭啼啼的。

死亡將至,蘇格拉底的臉色一片紅潤,神色自若,看起來健康快樂,一點都不像等死的囚犯。

他一如既往和朋友們聊天,辯論,對他們講靈魂和正義,和他們探索靈魂不朽的問題。

他說:

哲學家會為死亡感到快樂,因為真正獻身於哲學的人,其實是主動為死亡做準備。他們終身都在期待死亡,如果他們面對長期等待的事情來臨的那一天,卻感受到困惑、不捨或悲傷,那的確是蠻荒謬的。

近代學者周國平說:哲學就是預習死亡。

當蘇格拉底還跟朋友說話,行刑的時間卻快到了,監刑官進來,手裡拿著一杯調好的毒藥。蘇格拉底問他:我該怎麼做?

在監刑官的指導下,蘇格拉底喝下毒藥,然後站起來行走,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漸漸地,蘇格拉底躺了下來,監刑官用力捏他的腳踝,並問道:“感不感到痛?”

毒藥生效了,蘇格拉底的身體已經慢慢僵直,已經失去了知覺。

監刑官說:“要是僵冷到了心臟,一切都結束了。”

監刑官在蘇格拉底的臉上蓋上一層布,可蘇格拉底將蓋在臉上的布拉開,對旁邊的人說:我還欠阿斯克勒比厄斯一隻雞,請不要忘了,要還給他。

蘇格拉底走了,這段往事,也成了所有熱愛哲學的人都繞不開的一段公案。,對於我們來說,蘇格拉底讓我們看見了一種對真理的態度,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對知識的追求。

正如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查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他的一生,的確是經得起審查的。

蘇格拉底之後,柏拉圖繼承了他的哲學事業,將“理念”上升到本質的高度。

可因為蘇格拉底的死,柏拉圖也對當時的雅典社會失望了,於是去周遊世界,學習知識。他遊遍了義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許多地方。

十二年後,柏拉圖結束了他的旅行,回雅典建立了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學院裡教授算術、幾何學、天文學等相關學科。

“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的亞里士多德就是這個學院的學生。

建立學院後,柏拉圖還大量著述,許多關於蘇格拉底的言論就被其記錄下來,成為書籍。蘇格拉底和孔子一樣,自己不寫書,言論卻成了經典。

他的那些對話,被柏拉圖記錄成書,後人在研究哲學的時候,都離不開這兩個人。

兩千多年後,康德站在哲學的神壇上,“純粹理性”讓人望而生畏,可是他說:希臘哲學最重要的時代始於蘇格拉底,就是他的哲學精神給所有投機的大腦全新的方向。

蘇格拉底之前,哲學研究還沒有涉及道德及人本身,蘇格拉底關心人類,他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召喚到地上來的人,他關注人的靈魂生活,致力於探究人生和道德問題。

他告訴我們:不僅要照顧好你的身體,更要照顧好你的靈魂。

因為你的身體,是這世間的過客,只有短短几十年,可是你的靈魂,將在不朽之中永生。

靈魂是什麼呢?

蘇格拉底所說的靈魂,不是一個實在的東西,而是一種人格力量,這種人格力量具有高度的“自覺性”,他會在無形之中被人感受到。

因此,這裡所說的靈魂,人人都有,但並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有些人長久不照顧自己的靈魂,後來這種東西就被隱藏起來了,蘇格拉底始終強調,要照顧好自己的靈魂,使之越來越接近至善至美的境界。

蘇格拉底所說的照顧,是使自己的思考合乎理性,合乎本質的要求,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真理,合乎本性。

怎樣去判斷一個人是否照顧自己的靈魂呢?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人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能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理性,是否是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而不是迫於外在的壓力而行的,也不是出於自身的慾望而要求的。

當然,很多事情不能如此簡單就判斷出來,但一個人做事,是出於什麼目的,其實也是靈魂是否在場的一個明證。

在蘇格拉底已經死去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靈魂這個詞,很多人都在說,也有很多人都在追求,但是真正能夠將自己靈魂照顧好的人,卻少之又少。

人之一生,身上有責任,心中有枷鎖,靈魂這種東西,又當不得飯吃,當不得房子住,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總是要先考慮了其他的事情,才來考慮靈魂。

靈魂不像身體,冷了難受,餓了也難受,生病了還是難受,靈魂不會生病,不會讓你覺得難受,他也不會死亡,可是一旦你忽視了他,他就會漸漸隱藏起來,如同死去一樣。

靈魂一旦隱藏起來了,人還是正常吃飯睡覺,正常工作玩耍,可是這個人,從此就失去了他身上最為重要的人格力量。

當然,照顧靈魂的 方法有很多,蘇格拉底有他的方法,他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有人居於陋室,卻將自己的靈魂照顧得很好,他同自然對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人最真實最接近本性的生活。

有人身處高位,卻只是金錢名利奔走,他忘了照顧自己的靈魂。

有人像陶淵明一樣,歸隱田園,不是為了奪人耳目,而是因為內心喜歡。

有人投身到社會事業之中,將有限的生命放在無限的“愛”之中,如白方禮老人。

還有人積極傳播真正的知識和智慧,既不販賣人的焦慮,也不利用人的恐懼心理,他們在安撫別人的心情,所作所為,也許有金錢的考慮,但更多的則是因為要把有用的、好的知識傳遞出來。

有人著書立說,有人聞名天下,有人默默無聞,他們之中,都有將靈魂照顧得很好的人,他們始終和自己的靈魂生活在一起。

用哲學家周國平的話說,就是靈魂一直在場,而沒有退居幕後。

所以,照顧靈魂的方式很多,就像照顧身體的方式也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應該要知道,自己的靈魂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安於什麼。

文|不有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