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青未了|有儀式感的年就是有味道

文/吳光明

都說“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了,可年味卻越來越淡了”。為什麼?我完全贊同馮驥才先生的說法:“我們的春節原本是有很強儀式感的,但如今傳統的儀式感已經被我們遺忘了。”回想起來,我老家農村過年就充滿了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的儀式感,那濃濃的年味真夠你品嚐的。

我的老家位於江海平原一個四面環水的古老村莊。記憶中,莊稼人把過年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從喝了“臘八粥”開始到來年正月十八“落燈”的一個多月裡,走完春節儀式程式至少也得有二十多個。且不說大年前的撣塵、祭灶、蒸饅頭、爆米花、殺豬宰羊、趕集買年貨等,也不說大年後的大拜年、說鴿子、挑花籃、扭秧歌、舞龍燈、迎財神、逛廟會、鬧元宵、放燒火等,單就一個大年三十就讓人大開眼界了。

一大早,平靜的村莊就在“鍋瓢碗碟”的交響曲聲中漸漸沸騰起來。廚房裡,女人們開始唱主角兒,歡快地忙碌起年夜飯菜來。她們分工協作,燒柴火的點燃灶堂內的柴火,一手舞動著柴火棒,一手不停地拉著風箱,通紅的火貓呼呼地往上直竄;洗菜的蹲在洗菜盆邊,不停地衝洗著各類葷蔬菜,完畢趕忙送到灶臺上;灶臺上,“廚大師”擼起袖子、操起菜刀,將雞鴨魚肉等切成塊、條、絲,下到鍋裡,放上輔料,蒸、煮、炒出一道道鮮美的菜餚。剎那間,整個村莊炊煙裊裊、香味撲鼻。真是人間炊煙處,濃濃年味道!

貼年紅是男人們的專長。那些春聯、門神、門箋、年畫、福字等一般都是趕集“請”回來的,不過喝過墨水、能握毛筆的,不管字寫得怎樣,總喜歡露一手,倘若有人圍觀或是“求聯”,更是渾身是勁。一陣忙乎之後,但見家家戶戶的門櫃、廚灶上,貼滿了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等內容的大紅春聯、色彩多樣的年畫和大大小小的“福”字,尤其是大門上的對聯和門楣上隨風飄揚、雕刻而成的門箋顯得格外耀眼。一經裝點,古老的村莊平墊了幾多喜慶的氣氛。

最隆重的儀式恐怕要數敬菩薩、祭祖宗了。父親早早地就把香爐、燭臺以及菩薩畫像、老祖宗牌位擦得乾乾淨淨,就等這莊嚴的一刻。我家老園地上住著十幾戶清一色吳姓家族,宗祠就設在我家老瓦房正廳內,兩張通長的糧櫃上一字兒排滿了老祖宗的牌位,上方高掛著菩薩畫像。儀式開始了,園上的家家戶戶、老老少少,一批批、一群群來到宗祠。他們先恭恭敬敬地供上豐富的菜餚、倒上家中最好的酒,接著點上一把把香和一支支蠟燭,等全家人一個個虔誠地跪拜、磕頭、作揖完,再燒上一疊疊紙錢。望著那一張張恭敬嚴肅的面龐,兒時的我似乎懂得了,這是莊稼人的一種追本溯源,表達的是感恩與敬畏之情,讓自己懂得不管走到哪裡,自己都是有根的。

祭祖之後年夜飯才能開始。雖說那時物質匱乏,一年裡很少見到肉,但這頓團圓飯家家都會千方百計辦得豐盛一些。母親說:“今天雞鴨魚肉都有,你們放開吃,肉可以用碗盛著吃,鍋裡多著呢!”全家人開開心心,邊吃邊聊,互相敬酒表示祝福,平時滴酒不沾的也動起了真格,喝得滿臉通紅、話語滔滔不絕,歡聲笑語洋溢在大院內外。這樣的儀式早已深入到我的骨子裡,它將我們全家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了。

吃完年夜飯,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等著壓歲錢了。我們家的壓歲錢無需子女伸手,父母親早就準備好了,每人一個包。不過一個包就只兩、三毛錢,但在那時也算是一個不小的驚喜。懂事的哥哥姐姐知道我們弟妹嫌少,接過父母的壓歲錢包轉手就分給了我們。隨後,母親將為我們準備的新衣服拿出來發給我們,並囑咐我們正月裡要拜年、走親戚,愛惜點穿,我們只是點頭,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孩子們特別喜歡打囤子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方式。我們家基本都是由我“承包”的。大人們告訴我,打囤子是講究順序的,先從屋內“囤”起,屋內囤滿了再到房前屋後“囤”,房前屋後“囤” 滿了再往左鄰右舍的路上“囤”。我拎著裝滿石灰粉的蒲草包,走兩步將蒲草包往地上打一下,石灰粉就從包的縫隙裡落下,形成一個個圓形白色花紋,花紋與花紋間保持相等的距離。不一會兒,院內外便呈現出偌大一片白花花的幾何圓形花紋。等到家家戶戶都打完囤子,囤子連成一片,整個村莊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巨型畫卷了。

如果說,“鍋瓢碗碟”交響曲拉開了大年序幕,那麼,掛天燈、放鞭炮、守年夜則把除夕夜的大戲推向了演出高潮。莊稼人誰都想把自家的天燈串得最多、掛得最高、顯得最亮。這時環顧四周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大紅燈籠,如繁星閃爍,把天空映照得通紅透亮,與地面白色的囤子花紋、陣陣爆炸的爆竹聲、莊稼人的歡聲笑語相映成趣,彰顯出廣袤農村大地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年俗裡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年味記憶”,蘊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和對詩與遠方的渴望。倘若我們將那些讓人眷戀的春節儀式感傳承下來,還怕沒有年味?

(圖片源自網路)

《當代散文》

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絡。投稿郵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點號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