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改名需要什麼理由?富川這位95後守藝人告訴你

挑選合適的竹子、安裝蘆笙的簧片、校準蘆笙的音階……

數十道工序後,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徐維笙的手中慢慢蛻變成一把音質圓潤、做工精湛的—— 蘆笙。

徐維笙原名徐維生,出生在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老屋櫟村,因酷愛蘆笙,他把“生”改為了“笙”。年僅26歲,這位“95”後的年輕小夥卻已經是賀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蘆笙製作技藝傳承人、村民眼中技藝了得的“老師傅”。

走進徐維笙的製作工坊,映入眼簾的是滿牆形狀多樣的蘆笙、二胡、葫蘆幹瓜以及鋸子、刨子、錘子、銼刀等形形色色的工具。很多時候,徐維笙都獨自一人在這裡享受蘆笙製作、吹奏的樂趣,一坐就是一整天。“制笙要靜心、細心、用心,在亂哄哄的環境裡,是做不好蘆笙的。”徐維笙說,由於多年來的久坐,他的腰已經逐漸彎曲,不能長時間直立。

說起與蘆笙的淵源,徐維生回憶,他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外出務工,是外公外婆把他帶大,小時候聽外婆唱過本地山歌,音調悠揚動人,令人印象深刻。他四五歲時回到爺爺奶奶身邊生活,爺爺帶他去放牛時也給他唱平地瑤(瑤族的一個分支)山歌,唱本地彩調,給他講平地瑤蘆笙和長鼓的故事,他常常聽得出神。家人對他的影響,使得徐維笙對蘆笙十分熱愛,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每天練習製作、吹奏蘆笙,至今已有10個年頭。

“剛開始學習製作蘆笙時,我發現按照以前的老方法制作的蘆笙音域較窄,音質不夠渾厚,唱曲也比較單一。”徐維笙說,為讓蘆笙綻放新光芒,他訪遍多地瑤族村落,搜尋、記錄關於平地瑤山歌的唱法、舞蹈的跳法以及蘆笙、長鼓等樂器的製作工藝和演奏方法,同時對瑤族歌書、鼓譜等瑤族歷史材料進行收集整理,還到四川、雲南、貴州等地有吹笙踏鼓習俗的地方去拜師學習。

在徐維笙大學二年級時,他的3位民間師傅有兩位離世,悲痛之餘,他強烈意識到,如再不抓緊時間去學習,也許就來不及了。於是他下定決心放棄大學學業,與時間賽跑,克服來自父母、老師的阻撓,輟學回村發展弘揚蘆笙文化。

離開大學這座象牙塔後,徐維笙想方設法地將瑤族蘆笙製作工藝保留下來並在傳統的蘆笙製作上自研創新。從傳統木斗六管六音蘆笙到木鬥十五管十五音蘆笙、八管十六音葫蘆蘆笙……徐維笙創新改良製作出了音色各異、形態多樣的蘆笙。

2017年,徐維笙帶著改良製作的瑤族蘆笙參加廣西工藝美術“八桂天工獎”的評比,獲得自治區級銅獎。

隨著瑤族文化被越來越多人熟知認可,徐維笙傳承蘆笙的信心更足。2016年,徐維笙開始在當地收徒傳藝並帶領著青山腳村村民成立“青山腳村瑤族古文化藝術團”。“拜徐維生笙師,他不但免費教,還免費提供包括長鼓、蘆笙在內的樂器。”今年53歲的學員蔣應宏說,他已經跟徐維笙學了5年的蘆笙製作和蘆笙演奏。

和蔣應宏一樣的徒弟還有60位多位,年紀最高的有64歲,最小的才8歲。幾年來,徐維笙堅持手把手帶徒弟,耐心地給學生講述平地瑤歌曲的形成、歷史變遷以及唱法特點,讓大家對瑤族的歌曲有系統性的認識。

徐維笙說道:“我想培養更多的瑤族文化愛好者、傳承人,讓更多人瞭解到我們瑤族的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蘆笙,喜歡上我的手工藝。”

編 輯 | 程仔

審 核 | 王曉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