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誰家的葫蘆老成這個樣子,被擺出來當文物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一句語出《周易·繫辭下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萬姓統譜》在講到蒼頡造字時也說:“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

其實,不只八卦和造字,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很多事物都是透過觀察周圍世界和自身並加以模仿和改造而來的。

就拿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陶匏壺來說吧,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它們來自於植物葫蘆,也許還會產生誰家葫蘆老成這個樣子,被擺出來當文物。匏,是古人對葫蘆的一種稱呼。我國古代稱葫蘆為匏、瓤、壺,後來又稱壺盧、浦蘆、胡盧、匏瓠等。

這件展出在“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中的匏壺,是2004年從永福路廣州警備區幹休所工地裡出土的,是一個典型的裝水盛酒器皿。外形與晾乾的匏瓜沒有多少差別,器呈小口、倒喇叭頸、大腹,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另兩件分別是,2004年出土於華僑小學玉子崗的陶四足匏壺,1983年出土於象崗南越王墓的陶匏壺。

兩漢時期,嶺南地區的陶匏壺與閩越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陶匏壺在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之間可能有交流。陶匏壺的傳播發展,一方面說明嶺南地區與這些地區的文化傳播是雙向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傳播時間的發展,南越地區的文明在東漢之後漸漸融會於中華文明之中,到東漢時期已經改變之前的越漢雜處境況,越漢之間的界限也日漸消除。

匏壺大都由上小下大的兩個球體聯接而成,有的頸部較長,或直或彎曲,腹部作橢圓形。壺蓋造型考究,多為鳳首狀。質地有泥質陶、印紋硬陶、釉陶、原始青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