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語"男憐後妻,女望前夫",有道理嗎古人的生活經驗

離婚在當下已經算不得什麼大事,甚至有社會學家認為,在未來的某個世紀,婚姻制度會走向消亡。不過,離婚後能否找到更好的物件,倒是一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話題。古人對於這種現象,總結出來這樣的一句俗語:男憐後妻,女望前夫。

在古代,離婚現象也是一種長期的社會現象。而對於婚後重組家庭夫妻雙方的心態,古人也做過一定的觀察,並且將觀察結果,總結出上文這句俗語。

先說“男憐後妻”。自古以來,真正的愛情其實是少之又少的。婚姻大多建立在過日子的基礎上。對於男子來說,古往今來,最大的資本莫過於財富、權勢以及名望,並且這三者其實可以互相轉換。比如南宋朱熹成為南宋宋寧宗時代的高官,就是靠名望,甚至西漢末年權臣王莽成為皇帝,也是靠名望。而對於一個事業有成的男子來說,往往年紀越大,成就越高,因此,如果中年事業有成的男子準備找個新的結婚物件,那麼這個結婚物件多半是年輕貌美的少女。相比起原配的蒼老,作為中年男子,大多數會喜歡新娶回家的新夫人——這其實可以理解成古代版的大叔找物件。

此外典型的例子還有戲曲《鍘美案》。在《鍘美案》裡面,窮書生陳世美做了狀元以後,娶了當朝的公主,雖然陳世美下場很慘,而且《鍘美案》並不是歷史,但是,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事業有成的男子,娶得新夫人總會比原配條件好很多。因此,古人認為“男憐後妻”。

再說“女望前夫”。在上個世紀90年代,女子離婚後尚且很難找到比之前更好的物件,更不用說遙遠的古代。近代女作家張愛玲曾寫過一篇散文提到這類社會現象。她認為女子第一次嫁人,其丈夫或許只比自己大三四歲,但如果有過婚史,第二次嫁人,物件或許比自己大七八歲甚至更大,張愛玲對此表示不公平,但其實,這是古代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

我國古代的社會是男權社會,文化也是基於男權社會而衍生的,男權社會觀念裡,離過婚的女人身價會跌,因此會導致原先和自己條件差不多的結婚物件,會在自己離婚後成為自己無法追求的存在,並且,女孩子的青春十分短暫,甚至古代有年過三十就被視為老太婆的情況——比如魯迅筆下祥林嫂的婆婆,其實也就三十七八歲,但是在那個時代,就被視為很老了。因此古代社會里,很多離過婚的女人,再找到新物件以後,難免因為再婚而受到歧視,也就難免想到前夫的種種溫存。

進入本世紀以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權意識前無古人的高漲,甚至很多大城市存在著大量的不婚族。並且在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人們的思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開明——男不一定能找到比前妻更好的女子,女也未必會找不到比前夫更好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