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無錫前洲老工業村展新顏 “一江春水”留住鄉愁

(新春走基層)無錫前洲老工業村展新顏 “一江春水”留住鄉愁

中新網無錫2月9日電 (記者 孫權)“河水清澈沒了異味,家家宅前屋後乾淨整潔,進村的道路寬闊通達,規劃好的停車場秩序井然,現在村裡的景觀是越來越美,我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舒坦。”9日,在無錫黃石街村東村橋河旁,當地76歲的村民曹仁其向中新網記者說起了這些年村裡發生的“新變化”。

黃石街村位於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北端,因街面以黃石築砌得名。作為工業起步較早的蘇南鄉村,黃石街村1969年就創辦了黃石街農機廠、鑄件廠,發展至今,村裡已有60多家企業,以機械、紡織業為主,經濟總量高、百姓收入高。

經受歲月洗禮的老建築得以保留。孫權 攝

物質生活“達標”了,老百姓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在此背景下,黃石街村圍繞“特色、田園、鄉村”的整治建設理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打造宜居宜遊的田園水鄉。

經過綜合整治,黃石街村逐步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的短板,老舊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透過治理,東村橋河恢復“一江春水”的靈性。孫權 攝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黃石街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村委將重心放在了“水治理”上,期待透過治理,恢復河流“一江春水”的靈性。

以東村橋河為例,穿村而過的東村橋河,多年來因水土流失、汙染排放等原因而導致河道斷面縮小、岸線斑駁破敗、水體汙濁。為此,黃石街村透過環通水系、整治清淤、新建護岸、種植生態水草等舉措,逐步恢復了東村橋河河道的生態鏈。

此外,村裡還在東村橋河河畔精心打造了小遊園,透過照壁、涼亭、長廊等園林景觀與綠化的巧妙排布,讓河水動起來的同時,周邊生態環境也跟著美起來。

一口口民用的水缸,也成了“裝扮”村子的飾品。孫權 攝

經過多年的綜合整治,如今東村橋河及沿線已變得“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兩岸黛瓦白牆的民居“搭配”水榭柵欄,在河水的映襯下,宛如一張風景畫。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水變清澈了,這才像我們記憶中的小河。天氣好的時候,每到傍晚時分,不少村民就到河邊去散散步,聊聊家長裡短,挺好的。”曹仁其說,鄉村整治以後,另外一個新變化就是來參觀和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今年春節期間,兒子企業裡有不少工人就慕名來我們村裡玩。大家走了一圈以後,一個勁地誇我們村的環境好,說這裡就跟景區一樣,我們聽了打心底裡高興。”

河邊的長廊,是村民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孫權 攝

與曹仁其一樣高興的村民還有很多。今年78歲的朱火興說,以前村裡的路那叫一個難走,坑坑窪窪的,兒子、女兒買了車以後,車子一度都沒法停在家門口。

“以前車子要停好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別提多難受了。現在好了,柏油路直接修到家門口,家家門口都有‘停車場’,孩子們都說,住在鄉下要比城裡舒服。”朱火興說,村裡的環境變好了,人的心情也舒暢很多,他經常與曹仁其等人結伴,茶餘飯後在村裡走走看看,感受“好時光”。

彩虹步道建到了民居旁。孫權 攝

村裡環境變好了,從村裡出去的年輕人也開始“迴流”。黃石街村黨總支書記華國介紹,這兩年,有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輕村民回村裡裝修、翻新老屋,想著是週末能回來住上兩天,休閒放鬆。另外,不少立志創新創業的年輕人也在聯絡村裡,看是否有適合發展民宿、咖啡屋等事業的場地。

“我們現在第一步是整治,第二步是創新,這種創新,體現在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上,要讓美景產生‘效益’。”華國介紹,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該村除了最基礎的“拆、整、治”之外,對一些能留住村民鄉愁,觸發村民“同理心”的物件、樹木以及房屋設計都做了保留。

“勞作”的雕塑,留下村民們的“鄉愁”。孫權 攝

一棵生長了30多年的大樹、一口用了50多年的大水缸、一座經受歲月洗禮的老建築……走在黃石街村的村道上,中新網記者發現,這些“老物件”都被村裡很好地保留了下來。此外,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裡還設定了多個特色文化欄,用於傳播優良傳統文化、家風家訓、文明禮儀等。

“村裡是變美了,但如何實行長效管理,讓乾淨整潔的‘美麗鄉村’面貌一直保持下去,是目前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華國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村委還搭建了村民議事廳作為協商平臺,希望透過傾聽村民的意見、接受村民的質疑、吸納村民的反饋,收取有效建議並逐一落實整改,讓村子一直美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