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之後做了什麼難怪課本上不敢說

上學時,老師會給我們講各種各樣的典故,來督促我們學習,比如“頭懸樑,錐刺股”,還有“鑿壁偷光”。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漢時期,有一個少年叫匡衡,他非常渴望像學堂裡其他孩子那樣,可以有老師教學,但他家裡非常窮,沒有錢上學,於是他經常躲在私塾外面偷偷地學習。

匡衡在不斷地學習後終於認識幾個字,於是就借書來讀,那時候書都十分珍貴,匡衡為了能讀書,就到大戶人家幹活,要求就是能借書看,主人被打動就同意了。

匡衡晚上回家看書也遇到了難題,因為沒錢匡衡點不起油燈,心中非常難過。

有一次,匡衡發現鄰居家窗戶透著光亮,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他把牆壁鑿出一個小孔,藉著這點燈光看書,憑藉這樣的毅力,匡衡博覽群書,終於成為大學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要努力刻苦,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經歷苦難後收穫的知識,才是人生最長久的財富。

後來這個故事演變成“鑿壁偷光”這個成語,形容家貧卻刻苦讀書的事情。

小時候的匡衡這樣刻苦,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但匡衡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呢?為什麼課本上沒有提到?其實看看他長大後都幹了什麼,就知道為什麼課本上不敢寫了。

匡衡因為勤奮好學,所以對《詩經》理解很深,根據漢朝規定,掌握“六經”中的一個,就能透過考試獲得官職。

他經過9次考試,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受到當時經學家們推崇,漢元帝對其也深有好感。

後來漢元帝將匡衡任用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

長安一代發生地震等災害,匡衡上書,表明上行下效的道理,要求漢元帝厲行節儉,親賢臣遠小人,整治酷吏,在百姓中推崇仁和禮教之風,漢元帝對他大為讚賞,他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因為匡衡對《詩經》精通,所以連升數職,官至宰相。匡衡的平步青雲,對之後漢朝獨尊儒術,推崇經學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匡衡成為宰相後,依然上書彈劾貪官,剷除奸佞,為朝廷盡忠。但人總不會一成不變。

“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這名利場上,匡衡最終還是沒能堅持住自己的本心,自甘墮落。

漢元帝將匡衡封為安樂侯時,他的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但他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

匡衡可能也是窮怕了,就貪了這個便宜,他一狠心將錯就錯,將這些不屬於他的土地一併吞併,並且徵收百姓的糧食,因為他當時權傾朝野,如日中天,因此沒人敢得罪他,大家也都隱瞞不報。

後來漢元帝去世,漢成帝即位,司隸校尉駿等人將匡衡告發,稱他“專地盜土”,他因此被貶為庶人,發配回老家。

匡衡當宰相時得罪了很多人,可想而知,落魄後將會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周圍鄰居聽說他得罪了皇帝,都對他避而遠之,匡衡窮困潦倒,最終死在了鑿壁偷光的那面牆下。

除了貪汙這一汙點,世人對匡衡的評價還算正面,他勤奮博學,剛正不阿,直言進諫,是著名的政治家,是《漢書》中記載的名相,千古流芳,人無完人,匡衡也曾經犯過錯,但好在最後改正,站在了百姓這邊。

“鑿壁偷光”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但也不要將匡衡當成絕對的榜樣,很少有人能逃離世俗,很多小時候聰明機靈的人,長大後都掉進了權力金錢的陷阱中。

我們研究古人,要從多方面看待問題,學習他們品質的同時,也要學會“取精華,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