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齊白石再傳弟子、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談:你所不知道的詩人...

世上曾有齊白石,餘墨猶存人世間。

要問餘墨哪裡賞,上海松江大學城!

齊白石這位舉世公認的高格大畫家,以其不凡的人品和畫品引起人們的共鳴,受到中外人士的廣泛愛戴和尊敬。他遺留下來的大量不朽作品,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一部分,同時,他的藝術工作結晶,豐富了世界的文化寶庫。

過去我曾有機會參觀齊白石的作品的大規模展覽會,每每拜讀他的大作時,迎面撲到心底的,也是感覺最強烈的,是他作品中洋溢位的深濃鄉情、醇厚詩情,和天真爛漫的童心,以及憐憫世間的愛心。

齊白石早年木雕(湖南省博物館 藏)

由於老人出生在鄉間,從小是苦人家的一個放牛、砍柴孩子,又當過耕田的農民和雕花的木匠,他的出生與生活,不但確立了他做人的根本觀念,也影響了他後來創作的選材角度,就其作品數量和題材來看,他的大部分創作靈感和創作衝動,都是來自濃厚鄉土感情的,一直到最終,筆下仍脫離不了對家鄉往事的懷念。

深濃鄉情處處有

一九五八年元旦,在北平舉辦的那次空前大規模的齊白石遺作展,走進展覽廳舉目四望,觀者所見到的,幾乎都是與鄉村有關的景物:山林中的茅屋,幽靜的山谷,花樹下的牛群,雨中耕田的農夫,水潤潤的大白菜,紅豔豔的尖辣椒,偷油的老鼠,透明的遊蝦,淺灘上各有姿勢的鸕鷀,湖面上徐徐緩進的白帆,以及那些花卉、蔬果、草蟲等等……,使人好似站在恬靜的鄉村之中,一方面要人飽嘗田園自然風光的景色,同時,也令人感到,他所譜寫的是對家鄉讚美的一首頌歌。

齊白石早年雕制的洗臉架

白石老人原住湖南省湘潭杏子塢星斗塘,後來與妻兒搬到白石鋪附近蓮花寨下的梅公祠居住。對於過去在鄉間的往事,經常入詩入畫,表現了他的懷念和讚美:

最關情是舊移家,屋角寒風香徑斜。

二十里路三尺雪 ,餘霞雙屐到蓮花。

所指的蓮花即指蓮花寨,餘霞即餘霞嶺,兩地相隔二十里,到了冬天,路旁紅梅怒放,花瓣落地鋪路似錦,遠近飄香,這是何等優美的環境?

老人定居北平後,仍想念那時的舊居,除了冬天盛開的梅花外,還有秋季的芙蓉,他又題詩道:

廿年不到蓮花洞,草木餘情有夢通。

晨露替人重別淚,百梅祠外木芙蓉。

白石在梅公祠的一塊空地上,蓋了一間書屋,種植芭蕉等綠色植物,別有一番情趣,此屋取名叫“借山吟館”,所謂“借山”即山非自己所有。老人在這裡安心靜坐,讀書學詩,收穫頗大,據說在這裡只作詩就有幾百首。他也畫過一幅“借山吟館圖”以此作為紀念。

齊白石 蘿蔔豆莢 1957年

後來梅公祠租約期滿,他買了一所舊屋,把房子翻修一新,取名為“寄萍堂”,內室擺放在外遊時得來的八塊硯石,又因而名叫“八硯樓”,閒暇時他種菜種花,培育果樹和施草養魚,過著自得其樂的日子,他不但作詩描繪了這段生活,也曾畫過《白石舊屋圖》、《茅舍春光》等畫,表現他對故鄉的思念。

有些題詩不但暴露了他的懷舊感情,同時也道出了他從藝的艱難歷程:

石潭舊事等心孩,磨石書堂水亦災。

風雨一天拖兩屐,傘扶飛到赤坭來。

“磨石書堂水亦災”是說他學治印之初,澆水磨石,刻了磨,磨了又刻,磨出的石漿流在地上成災,由此可見他勤奮好學,鍥而不捨的精神。

白石老人一直到暮年,仍念念不忘在鄉間的生活,他在一幅芭蕉上,曾寫著一首詩:

白石山前稚子情,杏花村裡老人心。

客中筆下還惆悵,怕慣春來夜雨聲。

老人還有許多畫是記述了難忘的童年生活,這也是構成他思鄉感情的一個部分,他寫道:

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來西復東。

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

桃花灼灼草青青,樂事兒時憶佩鈴。

牛角掛書牛背睡,八哥不欲喚儂醒。

老人對童年牧牛和身上系鈴事,直到去世的前五年還念念不忘,他在一九五二年畫一幅《牧牛圖》,身上系鈴的牧童,急欲返家,正用力拖牛速行,其動勢及牧童的形象都十分生動,這正是白石老人的自我寫照,他在畫上題詩道:

祖母聞鈴心始歡,也曾總角牧牛還。

兒孫照樣耕春雨,老對犁鋤汗滿顏。

老人在這裡不但細緻地表現了人間的親情,同時也流露出他對童年的溫馨回憶。

齊白石 蝦 1949年

老人兒時上山砍柴,常與樵童作“打柴叉”遊戲,有一次白石老人從外地歸來,路過此山,見孩子仍玩此遊戲,有感於此,故有詩云:

來時歧路遍天涯,獨到星塘認是家。

我亦君年無累及 ,群兒歡跳打柴叉。

他對童年生活,在詩畫中有許多回憶,如《釣蝦圖》上也曾題道:

五十年前做小娃,棉花為餌釣蘆蝦。

今朝畫此全頭白,記得菖蒲是此花。

白石老人出身卑微,但他不為此而自卑,反而以此激勵自己。他不忘原來的苦難生活,更不忘他原來的真實身份,他以農人的眼光來看大自然,讚美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實,有時並以一個老農的身份,向別人講述大道理,其間也表現了他的濃厚鄉土氣息。

齊白石 秋瓜 1942年

在一幅《倭瓜》冊頁上,他題道:“此瓜南人稱之曰南瓜,其味甘芳,豐年可作菜食,饑年可作米糧,春來勿忘下種,慎之。”

他在另一幅菜蔬上,也題:“充肚者勝半年糧,得志者勿忘其香。”

看來他對白菜更有感情,他曾在一幅《白菜》上題道:“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何也?”

在四十年代畫的《蘿蔔白菜圖》中,他也題道:“杏子塢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猶清。”從以上兩段題記中,可見老人想為白菜提高身價,也表明他是以一個農夫的身份來看待事物的。

還有一幅《小魚絲瓜》圖中,他題記:“小魚絲瓜,只有農家識此風味。”老人不願去品評那些山珍海味,卻大加讚美農家的小魚絲瓜的鮮美,這種感情是何等真摯?何等純樸?真是不知寄託了老人多少對家鄉的眷戀深情。

詩情畫境兩相融

齊白石的詩畫,是相輔相成的,他的詩豐富了畫境,給人以無限的聯想和回味,正像早年讚賞他的樊山所評論那樣,說他詩中“意中有意,味中有味”(見樊山題白石詩草)。

白石老人在作詩方面,也是下了苦功的,他在當初那種“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的艱苦環境中吟哦古詩,從前輩文藝家的傑作裡,汲取了更多的營養,來滋補自己,但,他又能不拘一格地在詩句中抒發出他的感情,真實地表達了他的心境,讓人感到和他的畫一樣,真是元氣淋漓,清新一片,其中別有天地,趣意盎然。

齊白石 菊花雛雞 1927年

他用詩描寫景物,細膩動人,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散發出一派田園自然風光,充滿了無限的情趣。

小院無塵人跡靜,一叢花傍碧泉井。

雞兒追逐欲因何,滿地斜陽蝴蝶影。

這首描寫“寄萍堂”老屋的一首詩、花、雞、蝴蝶這些形象,在詩裡可以當成富於詩意的畫來欣賞,這優雅恬靜的境地,居住在大城市裡的人,是多麼嫉羨和嚮往?

在《憶菜蔬小圃》中寫道:

久別倍思鄉,吟情負草堂。

自掃園中雪,誰驚鬢上霜。

傷心娛老地,歸夢嘆青黃。

他將思鄉感情,總是和當初的生活聯絡在一起,這與前面許多題詩一樣,無不散發出這位勞苦人的鄉土氣息。由於過去的貧寒,經常以芋頭充飢,這些也成為他作詩的依據,他畫一幅《芋頭》,曾題詩道:

一丘香芋暮深涼,當得貧家谷一倉。

到老莫嫌滋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

還在一首回憶故鄉的詩中寫道:

宅邊楓樹坳,獨坐無鄰里。

忽聞落葉聲,知是秋風起。

杏子塢外山,閒行日將夕。

不愁忘歸路,且有牛蹄跡。

白石老人的詩也真是特別,連“牛糞”“牛蹄跡”也都入詩了,就像大竹笆也入畫一樣,這也算是史無前例的。這些詩中不但有強烈的泥土氣味,而且反覆地表達了他這位農人出身的畫家的真實感情,這是何等純樸?何等坦率?

齊白石 紅柿

齊白石的詩,也像他後來繪畫變法一樣,曾使一些文人震驚,同時也遭到非議,有些持偏見的人,以白石是木匠出身,“乃百工者流”而加以譏嘲,但他們那種柔媚矯飾、無病呻吟的詩風,又怎能和老人剛樸稚拙、流露自然的詩句相比呢?老人絕不“寒鳥哀蟄”,處處表現了他特有的本色。

白石老人自始至終都不隱諱自己的當初身份,反而引以為榮和自豪,在許多的印章中,都表明了這一點,如:“木居士”“木人”“魯班門下”“大匠之門”“老木一”“芝木匠”“齊白石老木”“湘上老農”“以農器譜傳吾子孫”“白石老農”“尋常百姓人家”“有衣飯之苦人”“瀕生”“杏子塢老民”“星塘老屋後人”“借山吟館主者”“借山翁”“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白石山人”“星塘白屋不出公卿”“中華良民也”等等,這些印章何止上百?它不過明白無誤地表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也是自報家門的一種坦誠表現,這也正像他詩中所流露的那樣。

齊白石 螃蟹

白石老人在畫中富蘊了許多詩情,又在詩中賦予無盡的畫意,他不但自己作畫作詩,使詩畫相得益彰,他也喜歡用命題詩來作畫,作家老舍先生經常出一些詩句請老人來作畫,白石老人表示“正合餘意,餘亦喜愛”,有一次老舍引用查初白的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來命題請他揮毫。在詩句裡這短短的七個字,不但寫出了環境和季節,而且也描寫出聲音和距離。這個題目很高,確實不易用繪畫形象表現出來。老人為此構思很久,在落筆間,巧妙的形成一個畫面:在長滿青苔的亂石中,山泉直瀉下來,幾雙活潑的小蝌蚪,順流翻滾而下,這種不見青蛙的畫面,要人從蝌蚪的身上,聯想到遠處青蛙的聲音。畫家的奇思妙想和不凡的處理手法,真是令人佩服。這幅畫成了白石老人的代表作之一。

白石老人的詩情與畫意,多是來自深濃的鄉情,而且是來自普通農村的生活,生活是他創作的源泉,也同樣蘊涵著樸實的思想感情,能使人們耳目一新,真是別開生面。

以童心看世界

齊白石活了近一個世紀,他是一位長壽老人,但從藝術角度去看,他不老,處處表現了他那天真浪漫、富於想像的童心,這一點也是讓人十分贊服的。

齊白石九十一歲時,畫了一幅《釣魚圖》,畫面極為簡單:上有兩條魚竿和垂下的長長魚線,下邊立刻有幾條小魚快活地圍了過來。最妙的是,畫上題著“小魚都來”四個字,這四個字是何等天真?這是孩子的生活和語言,也是孩子的心理和希望,但卻出自九十一歲的老人之口,這不是分明顯露出老人的一顆跳躍的童心嗎?

由於他的童心未泯,童年生活也時時勾起他的回憶,他在六十歲那年,想起小時候玩竹馬遊戲的情景,在一幅《竹》上題道:

兒戲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後路高低。

而今老子年六十,恍惚昨朝作馬騎。

此後的十五年左右,他念念不忘童年生活,又畫一幅《松坪竹馬》,扎著總角的四個兒童,在松坪上騎著竹馬,在互相追逐中,由於路不平,有一個孩子竟然跌倒在地,摔得那個五體貼地的動勢,讓人感到十分有趣,這些生動的小情節,不正是兒童畫中常有的想像嗎?

老人畫小動物,也都充滿了天真爛漫的稚氣,有一幅畫青蛙跳到水裡,後腿被水草絆住了,怎麼也掙扎不脫,青蛙的前面,有三個蝌蚪在自由遊動,這使人更加感到青蛙掙脫不去的焦急。另有一幅畫,畫青蛙腿上綁著一根草,這根草不是自縛的,這又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捉弄它的那個調皮的孩子。這些小情節,充滿了戲劇性,也可以說老人對一些事物是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的,處處見到他那天真的稚氣和豐富的想像力。

齊白石 青蛙 1951年

他畫兩個小雞,為了爭食一條蚯蚓,用嘴展開“拔河賽”;也有一幅,畫毛茸茸可愛的小雞,兩隻在一端好似商量什麼,後面的一隻向它們飛跑過來,形似嚷道:“我也要參加!”或者也要同它們分享什麼似的,這些逗人的畫面,使人更加看到老人對事物觀察入微的程度,他能把握引人情節,同時,更清楚看到他那顆不停跳動的童心。

老人的天真,還表現在生活中,五十年代後,由於他的知名度越來越大,許多外國名人常到他家中拜訪,有一次,他顯得很不高興,別人問他為何?他說這位外賓沒有誇獎他,有人向他解釋說,外賓確實稱讚了他的藝術,只是他聽不懂。他說他要的是豎起大拇指的那樣誇獎方式——這位老人太像一個天真的孩子,那種稚氣,真是著實可愛。

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年,他這位高齡的老畫家,在兒童節時,還有心思來接待府學衚衕小學校的美術組,那些慕名來訪的一群小朋友,在他家痛快地玩了半日,老人不但不煩,還表現了十分熱情:他贈給孩子們畫作,向他們講述誘導孩子作畫的道理。這些事例都說明,白石老人的心和孩子們的心是相通的,他不但關心新一代的成長,更從孩子們的身上不斷感染蓬勃的朝氣,從而將童心注入他的作品之中。

以愛心憐萬物

白石老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動亂中渡過的,他經過鴉片戰爭後的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分割中國、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日本入侵等艱難的歷程,親眼見到國家受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哀鴻遍地的景象,他和普通百姓一樣,吃盡了戰亂的苦頭,渴望著太平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老人心花怒放,曾題道:“莫道長年亦多難,太平看到眼中來”。由於他親身的苦難經歷,使他對世間樹立起廣泛的愛心。

由於他一生中在精湛的畫作裡所表露出的,是對追求和平生活的一種嚮往,和對世間一切有著無盡的愛意,從而引起人們的共鳴,也贏得中外人士的讚賞與尊敬,這導致他獲得國際和平獎金和獲得一九六三年的世界文化名人的稱號。

齊白石 老少年蝴蝶 1945年

說他對世間的一切有著真摯的愛心,這可從他的畫中隨處可見。

他畫小雞,不僅畫出小雞身上的茸毛,而且畫出小動物的一些逗人的小動作,真是活潑可愛。

他畫忙碌的蜜蜂,那飛動的翅膀,彷彿要人聽到嗡嗡之聲,明顯地,他在讚揚蜜蜂不息的勤勞精神。

他畫青蛙,簡單數筆,同樣勾畫出一個生命的存在,他畫許多青蛙,也是從農人的角度,贊它們保護農作物有功勞。

他畫小小的蝌蚪,圓頭圓腦,振動頻繁的小尾巴,追逐荷花的倒影,快活地在水中游動,讓人感到有天趣之樂。

他畫蝦,身體透明,栩栩如生,從那蝦的觸鬚,可以看出遊動中的速度。

他畫蝴蝶,一筆蘸墨抹過去,可以顯現出蝶翼上的花紋。

他畫紡織娘等各種昆蟲,形似神似,好像去動它們的敏銳觸鬚,就會立刻飛脫一樣。

他所畫的那些小生物,都是以愛的眼光來加以描繪的,試想,如果不是畫家心靈中愛意的發洩,怎能引起觀者強烈的愛意呢?

他畫的那些花卉蔬果冊頁,也都是熱愛生活、追求生活之美的一種表現,我們從中不但欣賞田園風味,更重要的是,使人感到那太平景象和寧靜生活的內在涵意,以及他處處以愛心看周圍事物的那種廣闊胸懷。

他畫白菜竹筍,要題上“蔬筍同香”;他畫南瓜、茄子、豆角、玉米、草菇、藕等物,也同樣表現出他對這些農家之物的喜愛。

齊白石 筍 1945年

白石老人的花卉、翎毛、草蟲、蔬果這類題材,是他一生中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是老人取精用宏,善於變化,面目最新的一面,這是古人所絕對沒有的,原因是他能擴大視野開拓題材,真正表現了農民與大自然的關係,對一切物象,從藝術角度賦予了無限的鄉情,也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感到親切,令人有無限回味,同時也挑起人們對這些動植物的愛悅之情。

齊白石的畫作,表現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美好願望,他也代表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善良願望,他在“為百鳥傳神,為百蟲寫照”當中,不停地追求一個更高的理想目標,正像他自己所說:“我愛我的家鄉,我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大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我花了我畢生的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裡,寫在詩裡。”他點明他的這些行動,都是為了和平——也就是他常常祈求的太平。

白石老人愛世間的一切,其中包括地球上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內,他所熱愛和所追求的,也引發人們為之追求和熱愛,那種廣博的愛心,正像他的藝術一樣,將為世世代代人們所尊敬和讚揚。

(本文圖片素材源於齊白石傳人書畫網)

注: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辛丑年 【牛年】釋出於華東上海齊白石書畫院(上海浦東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