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燈謎,藏在市井裡的無聲煙火

元宵節還沒到,北京南鑼鼓巷中的一家飯店門口,就張貼出一張告示,元宵節當天,店裡舉行打燈謎活動,所有顧客都可以到店裡賞燈猜謎,猜中者有獎。

元宵節原本是燈節,從宋代開始,滿目琳琅的花燈,和五花八門的謎語結合在一起,千年傳承,古老而又常新,它們藏在光影流轉的花燈中,掛在人潮往來的市井間,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新聞舊事盡在其中,裝點節日,也傳承文化,不論是誰,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也都能在破解謎題之後,獲得小小的滿足。

猜燈謎。資料圖

冬奧,圖畫裡的秘密

古老的中國燈謎,卻能隨時跟最新鮮的時事結合起來,其中自然包括2022年北京冬奧。

“圖中有秘密,打一個名詞。”王謙緩緩說出一個謎面,這一天,剛剛正月初十,2022年春節尚未結束,冬奧賽事正酣。“其實這個不難猜,圖字的中間是一個冬字,奧有隱秘的意思,所以謎底就是冬奧。”王謙說。

王謙是北京燈謎協會的會長,他的本職是一位物理學教授,早年即喜歡燈謎,年少時參加過多次燈謎大賽或燈謎活動,到北京後,幾乎每年都會參與組織春節期間的燈謎活動,尤其是地壇廟會的燈謎活動,每一次他都會製作很多新的燈謎,供逛廟會的男女老少猜謎。

北京燈謎協會會長王謙。受訪者供圖

猜謎,幾乎是每一箇中國人都熟悉的活動,尤其是燈謎,題材廣泛,而且常常切合時事變化。比如冬奧會舉辦,王謙就自制了很多和冬奧、奧運相關的謎語。

“有一個謎語,‘奧運PK奧迪’,打一句歌詞。”王謙說,“奧運和奧迪之間有個共性,都有環,奧運的標誌是五環,奧迪是四環,所以答案是‘你比四環多一環’,這是相聲演員岳雲鵬常唱的《五環之歌》,很多人都熟悉。這也是燈謎常見的做法,用日常熟悉的事物做題材,透過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製作成謎語。”

和冬奧相關的燈謎還有許多,王謙介紹,“‘涪’,打一個體育設施,這是一個拆字謎,謎底就是謎面中,答案是水立方。還有猜冬奧專案的,比如‘雹子’,謎底是冰球,雹子不就是一個冰球嗎。還有一句生活中常見的俗語,‘少廢話,趕緊溜’,答案是短道速滑。”

早在申冬奧的時候,王謙就曾製作過一個相關的謎語,謎面是“老上海的秘密,”謎底是“申奧”,“申是老上海的代稱,奧是秘密、隱秘,合起來就是‘申奧’。”王謙說。

燈謎,生長在文化中

從宋代至今,出迷人樂於在漢字裡設定謎團,與璀璨煙火和滿街花燈一起,構成了元宵節最快樂的風景。

王謙喜歡上燈謎,就和燈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有關。在久遠的歷史中,謎語,這種展現文字奧妙的遊戲,就一直存在於中國文化中。

王謙介紹,“中國的文化,往往起源於民間,成熟於廟堂,謎語也是如此,比如中國的賦、詠等文學,常常講究不指本事,多方描摹,詠梅全篇不用一個梅字,卻能把梅花生動地展現出來,戰國時期的荀子,有一篇《蠶賦》,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謎語的定義,最早出現在漢代,王謙說,“漢代劉勰寫的《文心雕龍》中專門有對謎的定義,說‘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就是拐著彎兒說話,讓人在迷茫中猜測探尋。這種方式,在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四大名著,都大量使用了這種表達方式。舉例來說,《西遊記》中,孫悟空學藝的地方,叫做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山,這是典型的謎語的邏輯,斜月三星其實就是一個彎鉤三個點,就是一個‘心’字,靈臺、方寸也都是古代形容心的詞彙,這和古人認為修行即修心是相符合的。《三國演義》中,曹操和楊修的故事,比如‘一盒酥’的故事,乾脆就是猜謎了,《紅樓夢》中更是大量使用謎語的方式,比如十二金釵的判詞,都是讓人去猜。”

謎語和花燈結合在一起,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王謙介紹,“元宵賞燈的歷史其實更久遠,在不斷的發展中,元宵花燈也在增加新的內容,燈謎是典型的一種。古人在燈上寫上謎語,讓觀眾去猜,猜中了可以得到小小獎勵,這種活動,讓觀賞的人們可以參與其中,發生互動,極大地豐富了元宵賞燈的樂趣。”

2021年元宵節當天,豐臺南宮巨型鸚鵡花燈。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明代阮大鋮曾寫《十錯認春燈謎記》,是一部以燈謎為題材的傳奇幽默喜劇,也被認為是燈謎集大成者的表現,王謙介紹,“阮大鋮本人的褒貶,歷史上已有定論。僅從作品看,這部作品,在燈謎發展的歷史上確實有很強的代表意義,文中有一句話,說‘市語兒幾行,人名兒緊藏,教你非想非非想’,說盡了燈謎的內涵。”

傳統,老北京的燈會

老北京的燈會,在明清時代尤甚。燈市口是明代燈會的舉辦地,燈會共有10天,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10天中,燈火徹夜長明,各種街頭藝人表演絡繹不絕。清代後,燈會移到東四大街,此外在前門外、琉璃廠、地安門大街等地亦有燈會。

2021年元宵節當天,豐臺南宮燈會。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燈會中,總是離不開燈謎,《燕京雜記》中曾記,“初二至十六,開琉璃廠,上元設燈謎,猜中以物酬之,俗謂之打燈虎。謎語甚典博,上自經文,下及詞曲,非學問淵深者弗中也。”清代文人李彥章的《帝京踏燈詞》中,有一節“燈謎”的小詩,“畫屏深護綠玻璃,小謎燈前密字題。”

燈謎雅俗共賞,但製作燈謎並不容易。王謙介紹,“玩燈謎,要了解各種犄角旮旯的知識,簡單的燈謎,花點兒心思可以猜出來,比如一個謎面說,‘不要老講故事’,打一個電視節目的名字,謎底是‘整點新聞’,故事和新聞形成對比,比較容易猜出來,再如一個謎面說‘宋太子’,打一個故事名,謎底是‘趙氏孤兒’,宋朝皇帝姓趙,皇帝稱孤道寡,皇帝的兒子可以叫‘孤兒’,一一對應。”

以燈謎製作而言,老北京的燈謎盛於民國時代,王謙介紹,“民國時代,北京成立了兩個著名的謎社,一個叫‘丁卯謎社’,一個叫‘北平射虎社’,射虎即猜謎,兩個謎社中,聚集了很多文人精英,其中有一位張起南,他自稱‘謎癖’,後人則稱其為‘謎聖’,他一生製作了很多謎語,還寫了一部《橐園春燈話》,這也是第一部系統講述謎語原理的文藝理論書籍。”

民國時代,商業的繁榮,使得燈會的熱鬧更上一層樓,文字記載顯示,民國時,大柵欄、前門、廠甸等各個廟會上,花燈、燈謎常常是主角之一,尤其是許多知名的商號、商店門前,多掛花燈,並舉行猜謎活動,猜中有獎。

傳承,燈謎從不過時

和許多傳承逐漸衰弱的傳統文化、傳統習俗不同,謎語的生命力來自民間市井,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王謙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燈謎愈發繁榮,燈謎協會就設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經常舉辦各種燈謎活動。尤其有意思的是,那時候,《北京晚報》每週都有一條有獎燈謎,邀請燈謎愛好者製作燈謎,登在報上,由讀者來猜。

改革開放後,燈謎這種民間藝術也快速發展,1987年,中華杯燈謎大賽舉辦,在全國各地初選出20位選手,在北京進行決賽。王謙當時是吉林省的選手代表。

“那時候,燈謎遍地開花,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各個廟會上,都有燈謎。”王謙說。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燈會、燈謎並沒有衰弱,反而在大都市中展現出另外一番風采,北京地壇廟會,每一屆都有燈謎的部分,其他各個廟會上,燈謎也是常見的活動,王謙告訴新京報記者,近些年來,每一屆地壇廟會,他都會製作許多燈謎,帶到廟會上,讓觀眾們猜,他曾經以為喜歡燈謎的人不會太多,但實際上,從兒童到老人,燈謎場地前往往站滿了人,每次帶去的燈謎,大部分都能被猜出來。

“猜燈謎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雅俗共賞,從雅的角度講,它往往帶有很強的知識性,不管是傳統文化中的內容,還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都能融入燈謎中。從俗的角度說,燈謎五花八門,任何人都可以猜上一猜,猜中了有滿足感,猜不中,也可以享受探索秘密的樂趣。有趣的燈謎,如‘從不自量’,打一個稱謂,謎底是‘老丈人’,老是丈量別人,從不丈量自己。還有需要了解特定知識才能猜出來的,如有一個謎面‘武二要遠行’,打一部電影名,謎底是《一步之遙》,這個就比較難猜,實際上,在古文中,武有半步的意思,兩個武就是一步,遠行是遙,所以叫《一步之遙》。”

如今,燈謎不只在春節和元宵節才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燈謎在今天,正輻射到更多的領域,許多社群和學校,都把燈謎作為傳統文化加以弘揚,讓更多人瞭解燈謎的歷史和故事,也學會怎麼才能更好地打燈謎。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