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小型美術館、博物館建設的青田實踐

近年來,伴隨著文化和美術事業的雙雙發展,很多中小城市也陸續建立了美術館、博物館,成為當地新的文化名片和標誌性建築。在多元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動美術館、博物館朝著更好的方向可持續發展,成為文藝術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日前在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舉行的“2021中國青田博物館群論壇暨文旅融合發展研討會”上,眾多專業人士從場館建設、公共服務、教育傳播、交流互鑑等方面作了精彩發言,對加快構建佈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新格局進行了系統性探討。

“2021中國青田博物館群論壇”現場

打造青田博物館叢集

“我的餘生就獻給青田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榮譽主席賈方舟說。

青田是著名的“華僑之鄉”。近年來,青田縣建成了一批以“僑”為主題的博物館、主題展館,並在東堡山華僑文博生態城啟動青田東堡山博物館群專案,規劃建設咖啡博物館、相機博物館、紅酒博物館、華僑珍寶館、當代藝術館、進口日用品博物館、石雕藝術館、陶瓷藝術館等十個博物館,積極探索博物館價值轉化的新路徑。

作為東堡山博物館群總館長、東堡山當代藝術館館長,賈方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呼籲中國的企業家建立博物館,進行藝術品收藏。對於東堡山當代藝術館的未來展覽及規劃,他談到,近年來在海外成功的中國藝術家非常多,會考慮為他們策劃一個展覽。同時,也會策劃一些優秀的專題展、陳列展,一方面促進當地的藝術教育與審美提升,另一方面也擴充美術館的藏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委會主任白明受聘為東堡山陶瓷藝術館館長,他對藝術館的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表示會將該館建成為集青瓷館、白瓷館及當代陶瓷藝術館於一體的大型藝術館。

美國OLI建築設計事務所合夥人、著名建築師林兵受聘為東堡山石雕藝術交流中心顧問。在林兵看來,博物館建設對於城市文化提升非常重要,博物館的建築也必須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而依山而建的東堡山石雕藝術交流中心,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樣,展廳、藝術家工作室、公共教育空間等一應俱全,均係為青田石雕量身定製。

青田博物館群設計規劃意向圖

組建專業團隊介入場館建設

近年來,我國美術館事業飛速發展,政府、社會和藝術家對美術館的重視和關注都在加強,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美術館事業的投入,一些地方小至區、街道都建了美術館。但如此之多的美術館、博物館,怎樣運營才能成功呢?

在批評家孫振華看來,做好美術館,首先必須要保證美術館的各項經費,其次場館的運營要有一套良好機制。“辦什麼樣的展覽?如何決策?運營和管理要靠制度,而不是憑藉經驗或者想法;美術館的人事和專業性問題似乎很容易,但其實很難。”孫振華說。

作為我國民營美術館領域的典範,武漢合美術館策劃和舉辦了多項重量級展覽,在業內備受好評。除充足的運營經費外,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認為,美術館在設計之初就應該組建運營團隊,由專業人士介入場館建設,對場館的功能、定位提出要求,如此才能避免在後續的使用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建築不是用來看的,好用才是關鍵,我國很多美術館存在的問題是出現了好看但不好用的現象。”魯虹說。

青田博物館群設計規劃意向圖

以博物館群帶動生態文明發展

從民營美術館時代在上海開啟到博物館群在青田出現,其非凡的意義在於,社會文明的生態在改變。

“青田東堡山博物館群的規劃最令人激動的地方,就是生態在改變。博物館群的規劃藍圖讓我們看到從內含到外延,如歷史與文化的傳統、非遺與地域的精華、獨特的僑鄉文化,不僅咖啡、紅酒,更是酒飲為媒,打通世界,形成開放的視野,多元的生活,真切生動的當代性,自然相遇當代藝術館,自然生髮當代形態的各樣美術館,讓公共場域、觀念空間相匯非遺文化、傳統技藝,讓歷史記憶復活、被啟用,在歷史滋養下與當代交相輝映,真正實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曉峰認為,博物館群的出現同時也是博物館人的出現,核心是孵化出可持續生長的專業團隊,這是內含;其次硬體建設不必一蹴而就,量力而行,是生長的過程,如日本大地藝術季,既惜物,珍惜天然條件,又貴人,人貴道法自然,生態是養出來的,不是栽出來的,不必急於求成、揠苗助長,這是外延。“內含外延的相得益彰,概念的生長史才會得已實現。”李曉峰說。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談到,青田東堡山博物館群建設與華僑劉建武夫婦的收藏有關,他們30多年的藏品積累,為博物館建設和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此外,浙江省、市、縣對土地開發的舉措和文化專案傾斜,也為博物館群的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援,再加上國內藝術領域頂尖學者們的建言以及經驗分享,必定會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可能,這也正是青田博物館群建設值得期待的地方。

青田博物館群設計規劃意向圖

博物館建設要找準定位、最佳化特色、注重發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也對東堡山博物館群的規劃、建築和未來運營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博物館群建設要找準文化站位和學術定位。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要彰顯博物館的文化屬性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博物館一方面要儲存和展示歷史經典,另一方面要激勵當代藝術創新和社會創新,要連線傳統與未來,因此,要在文化發展的目標上形成東堡山博物館群的定位。目前已有了初步的規劃,有些建築即將實施,我希望在這個基礎上更加最佳化佈局、提煉內涵,在更寬廣的視野中找準這個博物館群時代的定位,使華僑文化、石雕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得到展現,又使之形成青田文化的總體氣象。

二是博物館建設要最佳化生態、突出特色。今天的博物館已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的問題。東堡山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東堡山博物館群的建設中更多地突出整體生態優勢。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國際著名建築師朱鉳先生實地勘查地形後感嘆:“這恐怕不僅是一個博物館群,而是一個博物館聚落。”博物館群更多指向它的形態關係,而博物館聚落會更加註重博物館建築自身和生態的關係。為此我建議進一步研究東堡山博物館群不同館舍之間的關聯和它與整個生態系統的有機關係,構築起單體與單體之間、群落與整體自然生態之間、整個博物館群與青田城市未來發展之間更多的具有文化高點的概念和做法。

三是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科學管理、持續發展。博物館建起來也許不太難,但是要經營下去卻是考量博物館在規劃建設之初的學術理念。比如如何在博物館建設之初就做好學術規劃,如何及早地培訓和打造一支管理人才隊伍,使得博物館開張執行之時就有了充分的學術準備,例如展覽的策劃、藏品的研究和活化的學術注入,例如博物館的公共教育,也就是社會美育如何能夠有豐富的形式開展起來,也包括博物館在數字資訊時代應形成的更為廣闊的社會傳播方式等等。總而言之,科學管理才能夠使得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能夠形成文創、文旅各方面新的效益。

“作為僑鄉的青田,東堡山博物館群的建設也特別體現了投資人劉建武先生和許多華僑領袖的赤子之心、文化情懷。我們回顧華僑的歷史,我們的華僑走向世界打拼創業,靠的最重要的凝聚力就是文化的根脈。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與國際的交流依靠的是文化,我們受到尊重、贏得尊重靠的也是文化。而今天華僑們能夠把自己的積累,特別是文化的財富貢獻於家鄉,這真是一種情懷的體現,也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鄉愁。”範迪安說。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