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手握30萬精銳的吳三桂,苦戰多年,為什麼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吳三桂實力雄厚,兵強馬壯,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多位將領都表現出不俗的軍事素質,屢次擊敗清軍。

可是,血戰八年後,吳氏集團依然敗得體無完膚。

巧舌能簧換不來大義名分

1173年11月21日,吳三桂宣佈反清!

吳三桂自稱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衣冠,自稱奉崇禎的三太子之命反清復明。

吳三桂還是很有感染力的。起兵時,“其軍皆哭,聲震如雷,人懷憤懣”。

可是,巧舌能簧,卻洗不白自己的過往。

大清的檄文一陣見血地指出:既然你效忠大明,當初為何效忠我大清?當初你為何又要弄死永曆帝?

天下任何人都有資格喊“反清復明”,但你吳三桂有什麼資格?

吳三桂起兵後,各處都有眾多響應者,看起來聲勢浩大。

可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早年已經背叛大明的降清武將以及政治利益受到損害的地方領袖。

而廣大漢人群體,並沒有買吳三桂的賬。

“丹心已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漢人知識分子充滿諷刺意味的詩文已經說明了他們的態度!

所以,吳三桂所謂“反清復明”的鬼話,沒有得到漢人的支援。

康熙甚至公開喊出“自古漢人叛亂,俱以漢兵剿平之,豈待滿人之助?”

而張勇、趙良棟、蔡毓榮、萬正色、施琅、姚啟聖等漢族人才,也都紛紛為滿清一方奮戰。

三藩之亂,只不過是吳三桂等早已經叛變大明的將領出於私利而發起的叛亂,絕非出於什麼“復明”的大義名分!

心懷僥倖,錯失良機

大義名分很重要,但仗畢竟不是靠嘴巴打的。強悍的實力,使吳三桂在起兵之初的形勢非常有利。

起兵後短短3、4個月的時間裡,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福建六省相繼為吳三桂及其盟友所控制。

而且,由於滿清開國宿將已悉數凋零,無人是吳三桂的對手,清軍行動遲緩,畏縮不前。

此時,吳三桂手下將領提出了2個發展方向:1、全力北上,一舉推翻滿清;2、順流東下,攻取南京,截斷運河,斷南北糧道。

以當時吳三桂的軍力,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可以使形勢繼續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可是,吳三桂擔心其子吳應熊有危險,勒令各部不準過江!停下來!

他釋放了被俘的幾個滿清官員,要他們轉遞奏章,希望與大清裂土議和。

直到吳應熊被處決,吳三桂才採取下一步攻勢。

這一耽擱之下,康熙君臣已經緩過勁來,叛亂的“襲擊紅利”已徹底喪失!

被牽制於湖南,喪失主動

此時,吳三桂的意圖是:從四川取關隴,再攻陝西、河北,下京師。

具體部署是:令已經控制四川的王屏藩北上入西北;他自己在松滋,揚言水攻荊州,以牽制駐紮在荊州的清軍,暗中排程後續力量入川。

可是,吳三桂的計劃被對面的清軍看穿。

清軍致書吳三桂,威脅:不要學公孫述、隗囂(東漢初年割據四川、隴右)哦!

隨後,在嶽州等地,清軍主動發起了一些進攻。

儘管雙方在湖南打成僵持,但吳三桂為確保湖南,留7萬兵在嶽州、醴州,留7萬兵長沙、醴陵、萍鄉,大隊人馬被牽制於湖南,無力大舉發展戰略進攻!

因此,無論是西北戰場,還是江西戰場,吳三桂的攻擊力量都不足!

大軍駐紮嶽州,是為防江北之敵,大軍駐紮萍鄉、醴陵,是為防江西之敵。

看來:當初既不抓緊北上,又不抓緊東進,使在湖南的吳三桂多面受敵,自顧不暇,已經陷入被動!

良將輩出,卻難改被動

由於大隊人馬被部署於湖南,吳三桂在外圍戰場的實力嚴重不足,完全被動。

其實,吳三桂將領的軍事才能勝過對手!

西北戰場,王屏藩,多次用計擊敗清軍將領,奪取漢中等地,並一度攻入隴西。

但是,因其部兵力少,難以成勢。

以至於,康熙識破:王屏藩不過是想分散清軍圍攻王輔臣的兵力而已。康熙急詔,繼續大舉攻平涼!王輔臣敗,王屏藩不足為慮!

最終,王輔臣投降,王屏藩只得退回漢中。

江西戰場,高大節更是多次以少勝多,大敗清軍。

高大節一度只帶4000人襲新喻、清江、高安等地,斷安親王嶽樂後路,

高大節多次擊敗安親王嶽樂,清軍頓兵南昌,不敢出援。

高大節多次以少勝多,大敗清軍,甚至曾率白騎攻到南昌西的大覺寺,斬將奪旗而去。

可是,高大節兵力不足,只不過與清軍相持而已。

高大節死後,清軍漸漸完全控制了江西戰場!

連自己的問題都難以解決,就別提對盟友們的支援了。

耿精忠等部紛紛失敗,吳三桂失去了所有的盟友。

敗亡

丟失了盟友們後,吳三桂那“復明”的旗號已經沒有觀眾了。

既然如此,吳三桂乾脆自己稱帝了。

吳三桂軍的戰力依然非常強悍。

1678年6月初,馬寶率5萬軍在永興2次大敗清軍,把清軍趕回了廣東。

7月,胡國柱、夏國相發起了對兩廣的反擊,進展順利。尤其是廣西,除了悟州外,幾乎全部為吳軍收回。

可是···就在吳軍聲勢稍復之時,吳三桂“駕崩”了!

吳三桂去世前的一連串勝利說明:就軍事素質而言,吳軍將士好於大清。如果不是早期過於保守,浪費時機,吳三桂並非沒有機會取勝。

只能說:吳三桂,非帝王之才!

吳三桂死後,叛軍無首,形勢加速惡化。

儘管吳軍多位將領依然表現出不俗的軍事才能,但大勢已去。2年後,徹底敗亡。

“復明”,在當時是有相當社會基礎的號召。

可是,這句話出自吳三桂之口,卻只是自欺欺人。

所有人都知道:吳三桂的叛亂,絕不是什麼復明大義,純粹就是出於個人私利的反叛。

所以,在整場叛亂中,除了和他一樣的地方實力派外,“復明”的號召沒有得到廣泛響應。

既然大家都是地方實力派,那麼,叛亂聲勢雖大,但吳三桂所能真正掌握的,只是他本部兵馬而已。

吳三桂手下的馬寶、王屏藩、高大節等人,依稀有“開國名將”的風範。

可是,在整場戰爭中,良將們所取得的戰術勝利卻不能轉換為戰略勝利。

因為:這位見慣大風大浪的老藩王在戰略上卻匪夷所思的連續犯錯。

吳三桂既已造反,與清水火不容,卻又在勢頭良好時主動停止,企圖繼續裂土封王!

結果,自毀盛勢,錯失良機。

在對峙階段,吳三桂長時間重兵屯於湖南,早早在戰略上處於守勢,以至外圍形勢步步惡化。

最後,儘管吳三桂軍多次挫敗清軍,但卻無法避免一步步走向失敗!

吳三桂叛亂,喊出了有號召力的口號。但是,這句口號由他喊出來,毫無號召力。

吳三桂的部下,是難得的精兵強將。但是,這些精兵強將在他的糾結的總體戰略下,難以把戰術勝利發展成戰略勝利。

所以,其條件雖好,能力雖強,但其覆亡,卻沒有任何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