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到底是滿紙菸霞還是氣韻不通,法若真繪《溪山煙霞》

清代畫家在創作中以摹古為主,有很多作品看著古雅唯美,但細細品味又覺得空洞無物。這種矛盾,很大程度上由於清代畫家在創作中常常採用“拼湊”的方法。猛一看,作品完整性有了,仔細看畫中的氣韻斷斷續續。一幅作品要有一個統一的調性,在此基礎上還要表達點情感寄託。不過,如果在畫的過程只想著像不像哪位前輩畫風,一不留神就忘了氣韻貫通。比如這幅法若真畫的《溪山煙霞》,墨色很好,構圖也行,留白夠多,但越看越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源於畫家在創作中,忽視了氣韻。

法若真是山東人,生於明末清初。他在順治初年科舉中選後步入仕途,而後四處為官,頗有政績。法若真是一個文人,他在創作十分重視情感的表達,不過受限於創作能力,最終在作品上留有遺憾。比如法若真畫山的時候,山石結構好像朵朵浮雲,在細節上以渲染代替皴擦。如果他老老實實畫成捲雲皴,整幅作品會大氣一些。不過他更想效仿元代名家,用墨色變化表達淡泊閒適情懷。這樣的融合,讓作品看上去顯得似是而非。誠然,很多畫家筆下出現的山水是心中的天地,但也要做到有邏輯可言。法若真不是沒有技術,只是他的技術無法支援他完成創作。

這種創作上的矛盾,會讓很多畫家有挫敗感。法若真似乎在創作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故意加大了留白的比例。不過他的留白,目的性太強了,缺乏自然生趣。留白的目的是為了補足畫中韻味,而不是割裂。當然了,法若真也有他自己的優點,他無論怎樣糾結,他還是完成了這幅作品,顯示出一位職業畫家該有的素養。創作就像爬山,永遠不知道路上會遇到什麼。克服種種困難,還能攀山峰頂,何嘗不是一種優秀的能力啊。站在善意的角度,法若真畫這幅山水的意義在於,他敢於試錯。畫家在創作中很容易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偶爾突破一下,才能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

《溪山煙霞》上方有兩段題跋,一段是法若真自題,一段是他的朋友賞畫之後的感慨。在朋友眼中,法若真這幅畫簡直就是滿紙菸霞、無上妙品。同一幅畫有不同理解完全正常,造成這樣的結果還是由於在朋友眼中,他把墨色變化處理得很好。放到清初的時代背景下,法若真的創作風格不同於正統畫風。他的作品像一陣清風,滋潤心田,讓人看到了輕鬆快意。

如果看了畫中題跋,再聯想到法若真的創作背景,說不定對這幅作品就多了一些好感。這也是欣賞的妙趣,同一幅作品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待,只要不是問題太大的畫作,總能找到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