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此人曾用一塊肉輔佐君王, 獲賜鑄造青銅鼎, 其中一尊已位列九大國寶!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淵前兩天給大家介紹了潘達於捐獻青銅重器——大盂鼎的傳奇故事,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要說的是潘達於代表潘氏家族所捐贈的另外一件國寶重器——西周大克鼎。其銘文記載了周王的膳夫(御廚)“克”利用一塊祭肉幫助周王平定天下的故事,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因而名列《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之中。近期,上海博物館將其選送《國家寶藏》欄目後,經過重重評選,大克鼎名列“九大國寶”之一。

大克鼎,又名膳夫克鼎,出土於陝西省法門寺一帶的窖藏。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當地一個名叫任致遠的鄉民在取土建房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西周窖藏,其中埋藏有眾多青銅器,光是青銅鼎就有一大七小共計八件。根據青銅鼎中所載銘文,人們得知了窖藏珍寶的物主為“克”,故稱大鼎為“大克鼎”,七件小鼎為“小克鼎”,小克鼎經輾轉,目前藏於世界各地,今天暫且不表。任致遠為將這批青銅器賣個好價錢,不惜找人重新打造一輛用三匹馱馬才拉得動的大馬車,並將這批珍寶運至西安,以期獲得更多白銀。誰知運抵西安城後,訊息早已不慎走漏,不少達官貴人帶著打手找上門來,要求任致遠低價賣給他們,並恐嚇說這些是古代皇家墓葬中的陪葬物,要是不想丟命問斬,就快些將寶貝交出。沒見過世面的農民任致遠自然被他們嚇得冷汗直冒,連忙將窖藏交出回家。

大克鼎進入文玩市場後,首先被遊行至此的天津人柯劭態購得,柯劭態是當時有名的大學者,著名的《新元史》就是他修著的。得到大克鼎後,他甚為欣喜,連忙調遣人手將其運回津門。一日,其好友侍讀學士、金石大家潘祖蔭前來拜訪,看見柯劭態所藏的大克鼎後極為激動,絲毫不顧柯的感受,就向其出價購買,此時潘祖蔭手中已有左宗棠所贈的大盂鼎,為了深入研究金文,他才向好友提出這種有些“無理”的要求。為成人之美,柯劭態將大克鼎以650兩白銀低價轉售給潘祖蔭,潘得之大喜,時常對盂、克兩鼎徹夜研究,欲罷不能,如此一來,兩尊大鼎就成了潘家的傳家之物。

為了保護這兩尊大鼎,潘家人不畏強權,不僅婉言拒絕了晚清總督與民國大員的獻鼎請求,還在日寇進入蘇州城前,將兩鼎在內的眾多珍寶深埋於地下,直至抗戰結束後,兩鼎才得以“重現天日”。潘家人為了謹慎起見,並沒有向世人展示這些珍寶,而是用廢舊衣物將兩尊大鼎掩埋,就是人們在雜物堆面前,也不易發現它們,就這樣,潘家珍藏得以渡過動盪的內戰。新中國成立後,潘家全體經過商議,決定為兩尊大鼎找個“好人家”,當時的潘家“家主”、潘祖蔭孫媳潘達於親自致信華東軍委會,希望將潘家所藏的兩尊青銅大鼎無償捐獻,政府為此派專員趕赴蘇州進行交接。

事後,上海市政府給予潘達於2000萬(舊幣)的獎勵與一張獎狀,潘先生只接受了獎狀,並將其貼於家中牆上數十載,至於獎金,潘達於卻將其慷然捐給朝鮮前線的志願軍將士。1952年,上海博物館建成之時,兩尊國之重器正式進入上博館藏,接受廣大市民參觀。1959年,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館藏珍品無償支援剛剛建成不久的國博,大克鼎由此成為上博古代青銅器展廳的鎮館重器。

大克鼎,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口徑75。6釐米,是目前為止,西周時期第二大青銅器(第一位大盂鼎),根據鼎中兩段筆勢圓潤有勁的銘文,人們得知了克的事蹟——周孝王時,禮制缺失,天下動亂,各諸侯國不服周王統治,周王念及克祖父師華父的功績,擢升其為宮廷膳夫,並命其代天子巡視天下。熟讀禮法的克出巡期間,曾用祭肉的故事,對一些有不臣之心的諸侯國國君進行勸解,使其重新效忠周王。回到鎬京後,周孝王特賜其銅,鑄造大克鼎與諸侯才能用的七鼎(即七件小克鼎),克作為小小膳夫,能夠在祭祀時,使用如此多的禮器,足以可見周王對他的信任,這對他來說也是極大的榮幸。

參考文獻:

《國寶浮沉:大盂鼎和大克鼎流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