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唯一一個諡號為"大帝"的帝王是誰,他憑何稱為"大帝"?

歲月穿梭,人生短短數十載,不過須臾之間罷了。在這六合八荒之中,有些人庸碌一生無所作為,有些人昂首挺胸拓展自己的疆土。

在封建時代,皇帝是政治的頂峰,是國家的領袖。人的成長背景不同,性格和閱歷自然也是千差萬別。皇帝雖是一國之主,但他們終究是人,無法擺脫人類的固有特性。

他們權勢滔天,卻被朝廷內外時刻監視著;他們享受權臣及百姓的朝拜,卻要時刻提防官員結黨營私、密謀造反。輝煌榮譽與外人無法想象的壓力,都是皇帝尊貴身份的標配。

不同的皇帝在位時的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朝廷會在皇帝駕崩以後根據他生前的功過是非,為其確定一個客觀公正的封號,我們稱之為“諡號”。

諡號有褒有貶,政績卓著的帝王自然配得上褒義諡號,政績一塌糊塗的帝王自然與貶義的諡號脫不開關係。

在我國曆史上,深受後人讚揚的帝王有很多,

但只有那一位皇帝的諡號為“大帝”,此人就是東吳的開國帝王——孫權。

孫權的一生到底有何功績,能讓他擔得上“大帝”的稱號呢?

眼光獨到,發展南方經濟

我國北方地區民風彪悍,好鬥且領地意識強烈。因此,在唐宋之前,北方地區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雖然中國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程序一直沒有停止,但真正花費大力氣開發南方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還是東吳。

孫權上位後,執掌大權五十二年。在這五十多年間,孫權較為注重“因地制宜”這一說法。在合適的地方做合適的事,才能夠取得徹底的成功。

南方地區人少,孫權就吸收從北方來的流民,為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南方地區水患災害頻發,孫權就命人修築水利工程、開鑿大江大河等建設一切有利於國際民生的大事。

後來,孫權將首都轉移至南京,一度推動了整個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

孫權的努力,為南方經濟發展逐漸趕上甚至超越北方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重視人才的孫權

作為一名領袖,孫權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國家和社會若想長治久安、持續發展,那一定要有優秀人才的力量在後方作為支撐。因此,

孫權一直很重視培養社會的人才

孫權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是保證東吳始終人才濟濟的主要手段。比如東吳第三任大都呂蒙,此人本是大字不識一個、出身布衣的莽撞青年,是孫權的勸說讓他有了學習的動力。在孫權的鼓勵下,呂蒙刻苦讀書、開闊視野,最終成長為一名能夠獨擋一面的優秀統帥。

除此之外,東吳還有許多聞名後世的卓越人才,比如周瑜、魯肅、陸遜、淩統、黃蓋、張昭等人,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孫權在接觸他們以後,真切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培養、放大他們的閃光點,這就是孫權的睿智所在。

可想而知,若不是孫權愛才惜才,東吳也不會培養或者留住那麼多可貴的人才。

若沒有這些人才的通力合作和鼎力相助,東吳或許早就被其他部落或者小族攻滅了。帝王的縱橫捭闔之術,實在是妙。而他對於人才的包容和重視程度,遠遠超乎常人想象。

孫權很喜歡與下屬溝通,交流關於政治形勢和社會狀況的問題。如果下屬的意見比較好,那麼孫權是一定會採納的。即便下屬會說錯話,孫權也會以一個極平和的心態去看待。

當初虞翻屢次指出孫權的錯誤,並在對方向自己敬酒時裝作看不到而拒絕飲酒。孫權雖一時失態拔起劍來要殺掉虞翻,但他清醒後還是主動認錯了,並在朝中立下了一個規矩:酒後言殺,皆不得殺。

沒人喜歡被批評,但是孫權對待愛挑刺的朝臣永遠是都是那麼親和和包容。這對於一個坐在權力巔峰的帝王來說,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素質。

晚年昏庸,卻依舊被人追封為“大帝”

人是會變的,有些人會變壞,還有一些人會變好。

在權力和地位的誘惑之下,人們都想繼續往上走。可到了權力的頂峰以後,人們又該追求什麼呢?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帝王的早期執政和晚期執政風格是差異巨大的。在剛剛登上帝位的那一瞬間,帝王們的身份變化了,身上的責任和重擔也變化。他們懷揣著推動祖國向前發展的宏圖偉志大幹一場,卻不小心在慾望和沉醉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孫權和大多數皇帝一樣,有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時期和自甘墮落的晚年時期。

青年時期的孫權勵精圖治,晚年時期的孫權卻逐漸墮落了。他不僅苛捐雜稅。橫徵暴斂,還變得非常不務實。

晚年的孫權被小人的花言巧語誘惑到了,結果他做了很多錯事。“天作孽,有可脫;自作孽,不可活。”晚年的孫權自甘墮落,驕奢淫逸,最終自己把自己作沒了。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有疑惑,既然他並不是一直優秀的帝王,那人們又為何給他一個“大帝”的諡號呢?其實,縱觀孫權的一生,

他雖然犯過錯,走過歧路,但終究是瑕不掩瑜。孫權的一生,功績斐然,擔得上“大帝”的稱號。

小結:

人這一生短短數十載,但每一天的日子都是鮮活的,是我們一點一滴過出來的。孫權的一生做過太多決定了,他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每一次都不犯錯。如今,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並不是去糾結於孫權的功更大一些還是過更甚一些,這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可以做的便是接受歷史,並以此為鑑,不斷告誡我們自己在以後的人生中少走彎路,早日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