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貴州納雍蘆笙“守”藝人搭起致富路

央廣網貴州1月28日訊息(記者張翼晶 通訊員盧香梅 周啟剛 何梅)在跳花、打嘎等特殊節日,苗族人都要吹蘆笙,但蘆笙製作手藝,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龍場鎮犀牛洞村米堆包組村民馬進國,就是一名蘆笙製作“守”藝人。馬進國製作蘆笙的手藝,是由父親馬順友傳給哥哥馬進學,再由馬進學傳給馬進國的。蘆笙,就是馬進國的傳家寶。

馬進國4歲時,父親去世,家裡擺放著的刀、鋸、刨、鑿、鑽、錘等工具,以及苦竹、樺槁皮、杉木、銅片等材料,告訴他一個基本事實:家裡正在製作一種東西。漸大,馬進國從大哥那裡知道,這種東西就叫蘆笙,之所以叫“蘆笙”,是因為,那時蘆笙的笙鬥是用藤蔓植物葫蘆的果——葫蘆來製作的。

馬進國從13歲就開始製作蘆笙,16歲就當了師傅。製作蘆笙30多年後,馬進國的兒子馬德當上了幫手,蘆笙銷售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他們不斷把蘆笙產品推向縣外甚至市外,在傳承蘆笙製作技藝的同時,把蘆笙做成特色產業,產品在赫章、七星關、關嶺等地佔有不可動搖的銷售地位。如今,馬進國一家已放棄農耕,班師左鳩戛,專業從事蘆笙製作與銷售。

目前,馬進國已經成立了姆知佑蘆笙系列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兒子馬德跟班,漸漸讓蘆笙銷售進入了網際網路渠道。

馬德介紹:“今年在我們廠裡做工的人最多的時候是在二十多位左右,但是大多數長期做的話是在八九位左右。我們蘆笙的銷量還是可以的,最近這個月銷量特別好,大概這個月賣了一百多把。”

蘆笙“守”藝人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使用的錘子、鑿子、鋸子、鑽子等工具以及黃銅、苦竹等材料,只是製作蘆笙的下限,而頭腦中的經驗才是製作蘆笙的上限,前者給出了可能,後者決定了質量。

蘆笙製作,工序繁雜,製作藝人使用刀、鋸、刨、鑿、鑽、錘等工具,經過備竹料、制簧片、做笙鬥、裝簧片、定音調等主要流程而製成蘆笙,每一環節都是手工活。其中,打磨簧片和定音最關健——簧片縫隙寬度決定了蘆笙質量好壞,所以,蘆笙製作手藝人必須用眼看,靠耳聽,如果沒有非常熟練的製作經驗,蘆笙質量就會失去保證。

在犀牛洞村米堆包組,以馬進國為代表的“馬家班”,塑造出了製作蘆笙的手藝人群像,第一代的製作人,有馬順友、馬進學,第二代的,有馬進國、馬進華、馬進軍,第三代的,有馬德、馬薄、馬光明、馬強等等。“一生二、二生三”的技術複製,壯大了犀牛洞村蘆笙製作的陣容,形成了蘆笙製作的“高原”,而馬進國就是這個“高原”上的“高峰”。

【來源:央廣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