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小隋答疑丨中國美協的會員證重要嗎

前幾日,接到久未見面的好友電話,互問節後近況。這位朋友曾經也是媒體從業者,幾年前開始嘗試轉型為畫家。從閒談中瞭解到他即將拿到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證。他言語間雖未表現的很興奮,但加入美協對於一位即將步入中年的職業畫家來講是件好事、大事,這意味著未來會少一些生存的壓力,多一些賣畫的保障以及在繪畫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證一直是當下書畫圈熱議的話題,自美協成立至今,不同的書畫家有著冷與熱的不同態度。這體現在:過往的大家、名家將其看的很淡;而當下的很多書畫家卻看的很重,甚至把能否加入美協作為創作水平和能否受市場認可的評判標準。兩種現象背後可能與中國書畫的行業自身所帶的“名人字畫”的特點有關。因為,人的名氣越大,地位越高,作品價格就越高。自從書畫作品變成一種市場化商品之後,收藏者對於“字畫”前面的“名人”身份尤為看重。這裡的“名人”特指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作品水準;二是頭銜職務。正常來講,前者的分量更重,後者附屬於前者。有好的作品才會有好的聲名,這在中國美協成立初期有著充分的體現。受當時社會經濟環境和家庭條件的制約,從事美術創作人數應該不是很多,但成名者卻都具有名副其實的藝術水準,特別是在初期的幾屆美協中囊括了徐悲鴻、齊白石、潘天壽、葉淺予、關山月、吳作人等藝術大家,他們均是先在畫界成名,後加入中國美協。這就很好的保證了美協在理論與創作上的專業高度。可以說,對於這些大家,無論進入美協與否,他們的作品已經得到了業界的認可,美協只是供大家交流、協調工作的藝術組織,他們更加註重相互之間的學習吸收,不過分關注美協會員頭銜對他們的影響。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有強烈的自信,所具有的名氣也是建立在作品基礎上的。如果從由今觀古的角度來看,這是美協會員“冷”的過往。

近二十年來,隨著書畫市場交易持續走熱,從事美術創作的人數急劇增加,由於李可染、陸儼少、吳冠中等諸位大家的故去,書畫大師級的領軍人物出現空缺,畫界出現了“有高原,沒高峰”的現象。如果以一線、二線、三線對當代書畫家進行創作水平的區分,除了少數畫家,可能大家的水平不會差別太大,這客觀上放大了藝術圈中職務、頭銜的“光環”作用。你的職務高,頭銜大,在業界的辨識度就高,市場影響也就越大。同時,作為當代書畫的收藏者來講,很多人對於藝術鑑賞能力還值得商榷,加之收藏購買的初衷又不一,出現按頭銜職務和名氣來跟風買賣作品的市場投機現象,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在名利的驅使下、在“僧多粥少”的市場環境下,畫院、美協、書協的會員頭銜必然讓當代不少書畫創作者趨之若鶩。這其中,中國美協的會員頭銜影響力最大,也是最被市場、收藏者所認可,甚至出現了“一證難求”的火熱場景。特別是近年來,為幫助學員加入美協,在北京宋莊等地還出現了“國展”班。整個課程都是按照全國美展的風格要求提前進行作品的設計創作,這有點類似於升級版的藝術專業高考培訓。先入美協,再談收藏,已經成為當下很普遍的現象。如果從由古觀今的角度來看,這是美協會員“熱”的當下。

客觀來講,加入中國美協是對書畫家自身創作水平的一種認可。作為一家全國性的藝術協會組織,中國美協對於會員是有嚴格要求的,只有那些入選過幾次全國美展的創作者才能獲取加入美協的機會。這也就增加了會員證的獲得難度,它的意義如同高校的學歷證書。只有進入高校,順利拿到畢業證,你才能在同條件、同時空的環境下,提升與別人競爭的資本。美協會員證是對作品,對創作者身份的認可。更為重要的是,美協會員的作品置於市場之中,既可提高被收藏的機率,又能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還可以提升創作者本身的知名度。由此可見,加入中國美協對於中青年書畫創作者來講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

同時,應該看到,在已經加入中國美協的一些會員中,存在著繪畫水平不高、作品受爭議的現象。諸如在畫面圖式、水墨修養、佈局設色、理論理解等方面,某些會員與未加入美協或者老一輩的優秀書畫家相比,在作品的成熟性上還是有不少差距。因此,成為美協的會員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並不能真正代表創作者本身的作品達到了怎樣的高度。

“名人字畫”本質是提供給大家美的欣賞、展示和收藏的藝術。歸根結底,它離不開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名人與字畫,人是根本,人所具有的美學、文學、哲學、歷史及天賦悟性的修養決定了一件作品價值水平的高低。而頭銜只是人與畫的外在身份呈現,兩者是主與次,內與外的關係。創作者如果過分看重加入美協,或者過分看重頭銜職務對作品的影響,忽視作品本身的質量,就會走入另外一種誤區,正所謂過猶不及,將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可以說,藝術的價值等同於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是決定性的。在人、藝、名三者關係上,“人”為主,“藝”為次,“名”為再次。收藏藝術要首先發現人的價值。由此,我也想到,藝術學者陳傳席先生的書畫作品之所以在某段時間受到某些人的非議,這就是沒有認識到人作為藝術個體價值的原因。眾所周知,陳傳席先生是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學者,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不僅著作等身,還曾受聘於國內外多所大學進行講學交流。據美術界權威雜誌《美術》統計:陳傳席的學術研究強度居國內首位。他治學以藝術理論研究為主,兼涉書畫創作。他的書畫作品之所以被藏家所認可,這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價值;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收藏者對於他作為一位知名學者個人價值的認可,是對他的學問、學術修養的認可。因此,有價值的收藏不僅僅是收藏一件作品本身,還要收藏作品背後人文價值,收藏作品在某一段時空中的史料價值,而這一切均源於人的價值存在。可以說,收藏家修養、眼界的不同,也決定了收藏的差異。

創作個體的多元性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多元性和收藏者的多元性。對於創作者來講,這種多元性體現在眼界、思維、追求、胸襟等方面,正是由於這種多元化的差異,才有了小家與名家、名家與大家、大家與巨匠的評判區別以及大藏家與小藏家的區分,進而有了藝術高度和收藏水準的高低立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書畫從業者成長的道路很多,重要的是根據個人的生活條件、天賦悟性做出合理的規劃和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找準定位,處理好名氣、頭銜與創作的關係,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行穩致遠。

因此,面對加入美協或不加入美協,創作者會因作品、修為、環境、生活、天賦的不同,做出各自的解讀與選擇。至於那些已經獲得中國美協會員證的書畫家,這應是新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隋永剛(作者為《北京商報·典藏藝術週刊》主編)

【來源:北京商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