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孔子問一七歲小孩:天上有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其為師

天上有多少星星?

對於這個問題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道:“天上的星星無數顆,數也數不盡”,這個回答太敷衍了,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為何孔子聽到一個小孩的回答之後便拜其為師?

孔子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學說,對世界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論語是在闡述簡單道理,並非心靈雞湯,而且孔子並不只是說說,而是他的一生確實符合他自己的學說。

比如我們常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然孔子也履行了自己說的話,根據《孔子項橐相問書》中提到過。

從中說的是孔子當時在周遊各國,四處傳授解惑,有一次在趕路時,碰到了三個孩童玩耍,本來孩童對於孔子來說沒有吸引力。

就是因為三位孩童擋在了路中間,當時馬伕要驅趕,孔子認為這很不禮貌,決定下車去看看是什麼情況,便發現三個孩童在修建城堡,不過因為他們擋了路,還是要和他們講道理,但一個孩子卻說,從來沒有聽過城堡給馬車讓路的。

孔子聽到之後覺得很有道理,覺得在孩子的心中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建築,馬車也只能繞道,因此想要與孩子講道理是不行。

他決定出題考一考孩子,為了彰顯自己的聰明才智,出了數十道問題,讓孩童們回答,比如天上的星星有多少、什麼水中沒有魚、地上的五穀多少粒等,其中的內容包含了自然家庭道德等問題,而且他自信覺得孩子們答不出來。

只不過沒想到那個孩子對答如流,當說到天上的星星自然就是一天一夜,地上的穀子一年一茬,孔子聽完孩子的回答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並不是一個七歲孩童能夠回答出來的。

所以便問了孩童的姓名,他叫項橐,他在歷史上還是非常有名氣的,熟悉了之後邀請海通上路討論,最終還是孔子甘拜下風,於是孔子不恥下問,決定拜這個孩童為自己的師傅。

後代人都非常佩服孔子的禮賢下士,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逆行思維,這一點從他創造的儒家學說也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就是講究孝道,凡事都要從小到大,也只有這樣,才有紮實基礎。

雖然孔子本身的觀念比較好,尤其是不利於自己的時候,不能墨守成規,否則只會令自己越來越弱,最後遇到巨大變故的時候儒家的下場就是最好的訴說。

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這個三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數,而是指多數的意思,其中的意思就是在眾多人一起行走的過程中,總有會有人成為我的老師。

在許多人心中都不會輕易去拜比自己小的人為師,就連當時的孔子內心也是不願意,但奈何他多次問了孩童問題的時候,發現他的思維敏捷,也正是印證了他自己說的話,誰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老師。

從故事當中我們瞭解到,在成全別人的同時,孔子也成全了自己的美名,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出行在外,要時刻保持謙虛,孔子作為幾千弟子的老師,都能拜七歲孩童為師,更何況我們現在人呢?更需要謙虛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