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方寸之間 萬千天地--雕刻師韓曉寧(匠心小五)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雅色素而黃,虛心輕且勁。豈無雕刻者,貴此成天性。”這些讚美雕刻的詩詞之所以能流傳下來,也是因為雕刻的工藝精美。核雕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微型雕刻工藝,歷史非常悠久,雕刻師憑一把刻刀,化腐朽為神奇,在毫釐之間,雕刻出萬千世界。

韓曉寧,雕刻師,藝名匠心小五。2013年拿起刻刀雕琢自己的人生。他自幼接受藝術的薰陶,因為很有動手能力的天賦,自此便醉心於雕刻,踏上了核雕技藝求學之路。2017年在核雕大師李雙老師藝術館進修核雕技藝,不忘初心、潛心專研。在專研核雕技藝的同時不忘提升自己,2017年考進河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學習國畫和雕塑。作品多為人物題材為主,其雕刻藝術的宗旨,秉承“繼傳統精華而融入新穎元素,風格獨樹”,深知藝無止境而不斷探索精進。經過幾年的沉澱,他在2018年創辦小五核雕手工藝館,作品受到廣大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喜愛。

在明朝時候,核雕藝術達到了一個高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這篇清人寫的《核舟記》,就記載了明朝著名核雕藝術家王叔遠創作的核雕史上的珍品——“赤壁之舟”。可見核雕工藝由來已久,並早已在民間傳承。

對於這樣一項傳承已久的工藝,雕刻師韓曉寧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創作理念。他認為不能做傳統的奴隸,創作的作品應是在植根傳統的基礎上,擁有拙中見巧的藝術魅力,並能夠被時代接受和推崇,這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

韓曉寧的第一件作品《十八羅漢》全部完成後,他不但感到自豪,還悟出了自己要走下去的道路。“要想讓每尊羅漢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那麼就必須對人物的背景和性格瞭然於胸,才能做到神似意合。要讓18尊羅漢個個‘活’起來,就必須在細節刻畫上下功夫,一是有利於面部表情肌肉線條的刻畫,二是讓作品顯得乾淨利落,從神情一目瞭然,大家看起來不累。”在紛雜中表現獨特性,在創作中懂得取捨,一直是韓曉寧遵從的原則,不為了像而去雕刻,而是讓自己的作品有靈魂,這是他一直堅持的準則。

當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後,韓曉寧高興之餘,很快擺正了自己的心態。他認為一流工匠的心性比技術更重要。好的技術,要依託在好的心性之上。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在磨練心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性的前提下,學會用感恩的心態來看待周圍的事物,才會有無限可能性。

以夢為馬,不負傳承。對於韓曉寧來說,核雕不僅是一門吃飯的手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提起工匠精神,我們的刻板印象都是埋頭苦幹、不言不語、疏於交流、專注於手中的工作或者是手藝的人,給人一種“呆”的感覺。我們將評價工匠的標準完全聚焦在了技術層面上,只注重技術上的培養和精進,忽略了人是感情動物的本質。而韓曉寧認為只有從心底裡尊崇技術;有將這門技藝融化到血液裡,滲透到思想中的那種特有的執著,才能使人們主動的去學習去領悟,才能使這門技藝得到傳承。

大千世界百雜碎,一粒芥子納須彌三千,核雕體積雖小但卻承載三千世界,除了蘊藏著核雕傳承人高超的雕刻工藝,同時還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縮影,對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無止境,每個匠人都需終其一生去學習探索,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把這條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