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了讓人物畫像更真實,畫家解剖了30具屍體,西方繪畫隱秘的知識

今天,我們來講一幅畫。這幅畫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作,是達·芬奇和他的老師委羅基奧共同繪製的。我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聽說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但是,對於達·芬奇的老師委羅基奧後來的事情則知之甚少。今天我就以一幅畫為中心,談一談歐洲歷史上的文藝復興。

達·芬奇著名的繪畫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基督受洗》等等,他雖然一生都在畫畫,但是,留存於後世的繪畫作品很少,只有15幅,因為達·芬奇對於繪畫向來是追求完美的,一生都在畫畫,也在毀畫,稍微有點不滿意,就推倒重來,留下來的都是精品。

達·芬奇的全名叫做: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按照義大利語直譯過來,就是:“芬奇城皮耶羅先生之子列奧納多”。他的名字是列奧納多,而不是達·芬奇,芬奇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一個鎮,達·芬奇就出生在這裡。

達·芬奇的老師叫做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他小時候就是在委羅基奧的畫室裡接受了最初的繪畫教育,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間畫室裡。

1475年至1476年,委羅基奧創作了《基督受洗》這幅畫,這幅畫是一幅壁畫,由委羅基奧和他的學生達·芬奇一起創作的,畫面中的背景和左下方的天使,是達·芬奇畫的。

《基督受洗》繪製成功以後,大家都公認最左側的天使畫得最好,為什麼呢?因為最左側的天使,人物的造型和臉部表情非常的生動,目光炯炯有神,並且天使的衣服以及衣服的褶皺,與畫面的背景融為了一體,雖然最左側的天使,只有一個側面形象,但是,他比右側的天使更生動,更能夠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更能體現真實的場景。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追求的就是真實可信,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給我們一個感覺,那就是這些人物的肖像畫,畫得比現在的照相機拍攝出來的作品還要真實、還要像。人物的肖像畫,要想畫得真實,並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必須建立在對人體結構十分了解的前提下,畫面中的背景,想要接近真實,就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現象十分了解的前提下。也就是說,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主要就是追求真實的,而不是寫意的。

那麼,《基督受洗》這幅畫,之所以大家都公認達·芬奇畫的天使更好看,就是因為達·芬奇畫的天使,更接近真實。達·芬奇的老師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認為自己的學生在瞭解人體結構和自然現象方面的成就,已經遠遠超過自己了。於是,就不再畫畫了,從此以後“折斷”了自己的畫筆。

小學課文裡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是激勵小朋友不要對基礎性的工作感到厭煩、嗤之以鼻,成功就是要打好基礎。至於達·芬奇後來超過了自己的老師,就無需再提了,防止小朋友好高騖遠。

歐洲文藝復興的繪畫作品,為什麼能夠做到接近真實呢?為什麼有的繪畫作品,比現在的照相機拍攝出來的還要像呢?其實,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科學。當時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是極大地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達·芬奇是一位畫家,但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達·芬奇在幾何學、數學、解剖學、天文學、氣象學、土木工程等領域,有諸多的成就,他還為人類設計了機器人、坦克、直升機的模型,此外,他還提出了最早的板塊構造理論,後來的以“板塊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為中心的地質學的發展,也是建立在早期地質學研究的基礎之上,並不是憑空而來的突發奇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需要有幾何學、數學、解剖學、生物學和土木工程等學科的支撐,首先,大部分的繪畫作品是壁畫,是畫在建築上的,這就需要了解土木工程、幾何學方面的知識。再次,人物肖像畫想要接近真實,就必須瞭解人體結構,瞭解人體結構,需要解剖學,達·芬奇為了畫畫,30年內一共解剖了30具屍體,當然,達·芬奇能夠解剖屍體得益於當時的醫院的認可。當時,歐洲的科學家不僅解剖人類的屍體,而且還解剖動物的屍體,解剖學極大地推動了歐洲近代醫學和生物學的發展。最後,人物肖像畫的背景和光線,要接近真實,就必須瞭解光學、物理學知識,這就極大地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就是光學知識。

其實,照相機的發明,也得益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的發展。照相機的前身就是“暗箱”,暗箱是一種光學儀器,能夠把自然界的景色投射到螢幕上。最簡單的“暗箱”,就是小孔成像。在一個黑暗的房子裡的牆壁上,挖一個小孔,外面的景色就可以投射到牆壁上了,然後,畫家就可以在牆壁上臨摹外面的風景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經常使用“暗箱”作為輔助繪畫的工具。現在,我們在這些繪畫作品中,仍然可以找到照相機的痕跡。

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是沒有焦點的,若說有焦點,也是多個焦點,視域無限大,是卷軸的形式,因為中國古代的繪畫,都是畫家畫的,但是,歐洲的繪畫作品是有焦點的,視域是有限的,與人眼固定不動時所能看到的視域是一致的,大概在60度左右,人眼雙眼最大的視域是188度,單眼最舒適的視域則是60度左右。歐洲的繪畫作品之所以有焦點,視域是60度左右,就是因為這些繪畫作品有光學裝置的輔助。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工程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在15世紀的時候,應用小孔成像的原理進行輔助繪畫,發現了透視法。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在明清以前,是不使用透視法的,因為透視法,只有應用光學裝置的時候,人們才能清晰的感覺出來。人類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的景色,其實是沒有焦點的,走到哪裡,看到哪裡,也感受不到“遠小近大”、“遠黯近麗”的感覺,只有將三維影象投射到平面時,人們才能感覺到遠處的景色小,近處的景色大,遠處的景色黯淡,近處的景色明亮。所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之所以像,本身就是因為這些繪畫作品是“拍攝”出來的。

綜上所述,科學與藝術往往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達·芬奇即是畫家,也是科學家。歐洲的文藝復興,不僅是繪畫、文學、建築藝術的“復興”,更是自然科學的“復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也推動了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