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北大碩士王青松,攜妻子隱居深山11年花光300萬,最終向現實低頭

我曾想仗劍走天下,看一看世間的繁華

”這是無數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外面的世界很美,自己的生活很煩,想出去走走,卻無奈兜裡空空,轉身又搬起了磚。

可還有一些人,明明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讓人羨慕的工作,已經有了豪宅與嬌妻,但他就想過一過隱居的生活。

這在常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但在他們看來,這或許才是無遺憾的人生。

走進深山中,靠雙手養活自己,與外面的一切聯絡都割斷,來享受生活的寧靜,徹底放空自我,這樣的生活,想必不少人都曾幻想過,但最終跨出這一步的,更是寥寥無幾。

北大碩士王青松高光的前半生

王青松的故事,想必不少人都已經聽說過了。

他生於河南洛陽新安縣的一戶農民之家,他和小夥伴們一樣淘氣,但在讀書方面,王青松彷彿是學神附體,但凡是考試,他都能輕鬆斬獲頭名。

18歲時,王青松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國政系。

起初,他在國政系與法律系之間搖擺不定,一時間不知道該選擇哪個好。

就在他糾結的時候,他的同事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看是檢察院上我們這兒彙報工作,還是我們到他們那兒彙報工作?”

王青松恍然大悟,報考了國政,並且順利畢業。在當時,優秀畢業生留校彷彿也成為了農村大學生跳入城市的一個機會,高校老師的職位,不管是在哪個年代,都是香餑餑。

王青松工作也算是穩定了,彷彿他高光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事實對他來說,確實也是如此。

王青松變成了時代的寵兒,由於早年間家裡離白馬寺較近,也練過幾年武功,在教書期間還愛讀老莊的書。

對於修身養性這方面,就頗有研究了。

而在當時,社會上興起了一股“養生熱潮”。於是,王青松在北大開班授課,教別人養生之法。

有了北大教授的背書加成,王青松成為“明星”,在社會上名聲大振。

這一火不要緊,一位名叫張梅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生,慕名來聽他講課,結果,王青松還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根據他後來所說,他一眼就喜歡上了張梅,張梅氣質好。

人生哪有一番風順,王青松夫婦屢次折戟,引發他對人生的再次思考

王青松從1985年火到了1990年,他自考北大哲學系的博士,在筆試和總分第一的情況下,竟然沒有被錄取。第二年,他又考法律系的博士,結果依然如此。

眼看養生教了五年,他早已研究透徹,幾番折戟下來,生活好像沒有了一點新鮮感。王青松開始停下來思考,他未來將何去何從。

而她的妻子告訴他:“

尊從內心的想法”

。這句話一點毛病都沒有,一個人如果不能跟隨著自己的心意走,那又是為誰而活?最起碼,人這一輩子為自己活過。

於是,王青松開始嘗試逃離人群,去享受遠離喧囂的日子。在社會上混,雖沒有打打殺殺,但是,人情世故處理起來依舊讓人感到身心疲憊。

在1994年,他跨出了第一步。

王青松先是在北京燕郊附近租了十畝地,種田耕種,體驗了一把世外桃源的滋味。

王青松將自己的業餘時間,全都貢獻給了這片地方。而他的妻子,正在忙著評職稱。

由於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王青松來往於工作地與田地之間,著實有點讓他有了身心疲憊的感覺。

幾年時間眨眼就過,在北大教書5年的張梅,評選講師又落選了。在1998年,一氣之下,張梅率先辭職,全心全意投入到這片土地的耕種中。

在2年之後,王青松也告別了這段兩邊跑的經歷,在北大辭職,全職當起了“居士”。隨後,王青松花了20萬,承包了2500畝地,獲得了50年的承包權。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50年足夠他們過一生了。

王青松夫婦遁入深山,過上了隱居生活

王青松夫婦頂著巨大的壓力,辭掉了體制內的工作,來人共同隱居到深山之中。有了這2500畝地,他們種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還養殖了豬、牛、羊等家畜,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閉環生態系統。

在這裡,他們的衣食住行可以實現完全閉環,徹底同外界斷絕了聯絡。

但他們2人,完全不能承擔起耕種這2500畝地的任務,於是,他們為了實現最終的目標,還僱傭了十幾個工人。

在我看來,這是王青松夫婦的一大敗筆。

因為有了這十幾個工人,他們需要每年額外支出30多萬,這成為了他們無法同外界完全擺脫掉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們最終屈服於現實的主要原因。這件事後面咱再討論。

倆人在這裡過了大約4年的美好時光,他們的兒子王宇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為了避免俗世的影響,王青松自己為王梅接生,迎接了王宇的到來。

孩子的到來,讓他們很開心,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

於是,王青松夫婦,王宇,以及那十幾個工人,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耕種糧食,用草木灰洗衣服,用秸稈作一次性筷子,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天然與純淨。

王宇除了在上午接受父母為他量身打造的功課之外,下午便要去放羊,種地。

在這裡,每一隻羊都是他的玩伴,每一隻羊都有獨自的名字。

王宇也渡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他們享受這一切時光,但有兩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成為了王青松夫婦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主要原因。

王青松夫婦為何最終向現實低頭,迴歸社會

主流的看法,都說他們是為了孩子。我想說,這僅僅是一部分原因。父母的本性,就想要給孩子提供自己最好的一切。

除此之外,父母還不能強行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

隨著王宇一天天長大,他本能的好奇外面世界的一切。

每次看到外人進山,王宇都顯得異常興奮。毫無疑問,王宇是渴望進入社會,去接觸更多的人。

在這個層面上來看,他們必須讓孩子迴歸社會,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另一個層面上,也就宣告了王青松夫婦這次創業的失敗。從他們這個專案一開始,資金就成了困擾他們的一大問題。

困擾的核心便在於那十幾個工人。

他們原本希望,透過這2500畝地,產生的綠色食品,可以完成變現。要知道,2500地養活他們一家三口簡直太容易了。

十幾個工人。這一年下來,不管是養殖還是種植,都可以有不錯的產出。按照王青松夫婦設想的那樣,如此乾淨無汙染的綠色食品,比市場價高十倍都不過分。

可2000年左右,恰恰是人們對於綠色健康物質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的年代。

因為在農村,他們的綠色程度也不差,人們整體的觀念也沒有那麼強。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王青松的變現能力,一直沒有抵消這十幾個工人的支出,持續的虧損也成了他堅持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他僅僅想過隱居的日子,在當時,去南方的深山中,搭建一個木屋,養殖、打獵、採集、足夠他們二人的生活了。

孩子可以讓他去上寄宿制的學校,手裡的那300萬,足以解決孩子大部分的問題。

後記

透過對王青松履歷的介紹,可以清晰地看出,王青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做了別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但恰恰也因為他在選擇與運營方面的失誤,才導致其最終向現實低頭。

從一開始,他就沒能解決錢的問題,即使堅持了十幾年,但不可否認的是,錢還是讓他向現實妥協的一大原因。

因此,我們不管是想執劍走天涯,還是退隱山林,都要把錢的事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