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救了齊桓公一命的衣帶鉤,原來大有玄機

如今,影視劇中對於古代服飾的呈現越來越講究,力求再現古代文化的精緻美感。其實,古代服飾在“美”的背後,更有著說不盡的故事。今天,便讓我們從小小的“帶鉤”說起,縱談各式文物,鉤沉千年歷史……

西漢 浮雕獸紋白玉帶鉤 河北省博物館藏

帶鉤:古人的“衣帶扣”

我們現代人有各種各樣的衣服,其中有些款式,需要使用衣帶來約束,衣帶的正面都有一個帶扣,用來固定衣帶和裝飾衣服。

帶扣的來源非常早,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使用,不過當時主要是馬具束帶。而當時人用於固定衣帶的工具,主要還是帶鉤而不是帶扣。

帶鉤與帶扣不同的是,它是一種鉤狀形的物體,鉤尾固定在衣帶上,鉤頭鉤住鑽孔的一帶另一端,依靠人體的張力來束腰。整個帶鉤,一般包括鉤首、鉤體和鉤鈕三部分,有的還包括鉤頸、鉤面、鉤尾、鈕柱、鈕面、鉤背等部位,其中有些鉤體正面還會裝飾各種紋飾和銘文。在先秦秦漢時期,帶鉤的使用非常普遍,直到魏晉時期,帶鉤才逐漸被帶扣所取代,變為一種小眾的工藝品了。

帶鉤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在浙江桐鄉、上海青浦、浙江杭州、江蘇常州等地都陸續發現了良渚文化玉帶鉤,這種玉帶鉤一般都呈方形。而在比良渚文化更早的山東北辛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等地區,還發現了一種“鹿角靴形器”,這種器具背面較寬且平,又有較長的鉤首,有可能是更早的帶鉤。此外,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一種用雞脛骨製成的雞骨鉤,可能也是一種帶鉤。

至於帶鉤的廣泛出土,要到春秋戰國時期了。根據王仁湘先生《善自約束:古代帶鉤與帶扣》一書的分類,春秋戰國至秦漢魏晉的出土帶鉤,按照形狀可以分為水禽形、獸面形、耜形、曲棒形、琵琶形、長牌形、全獸形和異形,近日在國博展出的西漢“錯金銀虎形帶鉤”就是屬於其中的全獸形;按照材質又可以分為金質、銀質、銅質、鐵製、玉製、石制、木製和骨制,其中最常見的是銅質;按照工藝製作分類,又有錯、鏤、鎏、嵌、刻的區別。

西漢 錯金銀虎形帶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當然,不少做工精美的帶鉤,並不侷限於一種分類。比如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魏國貴族墓出土的一件“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其通體由白銀製作,並在表面鎏金,鉤身鑄造獸首和鳳鳥,鉤身正面又鑲嵌了三塊白玉玦,玦的中心又鑲嵌了半球形琉璃彩珠,鉤首則用白玉來琢成雁的形狀。這件帶鉤構思精巧,做工精湛,是戰國時期帶鉤的上乘之作,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也能看到。

戰國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

戰國時期,魏國出產的帶鉤堪稱精品,在當時享有盛譽,至漢代仍十分流行。根據《太平御覽》引東漢人圈稱《陳留風俗傳》的記載,東漢時期的浚儀地區有不少池沼,其中經常能發現魏國時期的帶鉤,當時還有不少民眾仿製這種帶鉤,號稱“大梁氏鉤”。漢代的浚儀就是魏國國都大梁所在地,也就是今天河南開封一帶。魏國因為定都大梁,所以也叫梁國。“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應該就是當時大梁城內製作的精美帶鉤。

齊桓公“帶鉤保命”真相

帶鉤是春秋戰國的常見生活用品,當時也流傳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春秋前期的時候,齊國國君齊襄公為政暴虐、倒行逆施,兄弟們都怕禍及自身。他的一個弟弟公子糾,就在師傅管仲、召忽的輔佐下,逃到魯國去避難;之後,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叛亂,殺死了齊襄公,國內一片動亂。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則在師傅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到莒國去避難。後來,公孫無知被齊國大夫殺死,但是襄公沒有兒子,這樣一來繼承人就成了問題。

魯國是齊國鄰近最強的國家,魯莊公就想把公子糾送回去即位,成為自己在齊國的代理人。之後,魯國就和齊國展開商談。但或許是莊公趁機漫天要價,齊國一方暫時沒接受公子糾。

齊國掌權的兩位卿相是高傒和國子,他們平時與小白一直比較友善,又不願意受魯國的操縱,就暗中召小白回國繼承。小白得知訊息,就從莒國急忙朝齊國進發;此時,魯莊公才得到小白已經上路的訊息,也不與齊國繼續談判了,連忙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去即位。

根據《史記·齊世家》記載,管仲另外帶領了一支軍隊,趕到莒國通往齊國的道路上埋伏,看到小白出現,一箭射中了小白腹部。管仲見到小白中箭身亡,就帶領軍隊回去覆命。魯莊公、公子糾一見小白已死,就放慢了趕路的步伐,結果六天才到達齊國。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小白已經回國即位了!不對,小白不是死了嗎?原來管仲一箭,只是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趁機裝死躲過一劫。雖然魯國距離齊國比莒國近,但小白快馬加鞭,終於搶先即位了。

魯莊公大怒,發兵進攻齊國。但齊國已經有了國君,此時大家上下一心;魯莊公本來就理虧,魯國實力本來也不如齊國。齊、魯兩軍在乾時作戰,結果魯軍大敗。魯莊公陷入重圍,連自己的戰車都拋棄了,乘坐著傳令的輕車才逃了出來。他的御戎(司機)、車右(保鏢)打著他的旗幟吸引敵人,都被齊軍抓了。鮑叔牙乘勝追擊,魯莊公被逼無奈,只好處死了公子糾,並且把管仲交出。而鮑叔牙與管仲本來就是朋友,鮑叔牙就向小白推薦了管仲。

後來,管仲就輔佐小白成就了一番霸業。小白,當然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了。

不過,關於管仲箭射小白的故事,其實還有另外兩個版本。《管子·大匡》說的是,齊桓公已經回國,在乾時之戰時,管仲一箭射中桓公的帶鉤;而《呂氏春秋》又說,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同時回國,在爭搶著進入宮殿時,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其實,不管是管仲半路截擊小白,還是在宮殿阻擊小白,戲劇成分都比較大,最合理的還是《管子》的記載,管仲射中桓公帶鉤應該是發生在乾時之戰,桓公只是被射中,應該也沒有裝死的情節。

無論如何,沒有帶鉤擋住,也就很可能沒有齊桓公這位春秋首霸了。

戰國 青玉螭首帶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鉤弋夫人的悽美傳說

秦漢時期的帶鉤仍然廣泛使用,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有雕刻帶鉤,漢代也有一個關於帶鉤的悽美傳說。

在《列仙傳》中,說漢武帝的鉤翼夫人本是齊國人,姓趙。年少時愛清靜,曾因病臥床六年,飲食也非常少,而右手卻始終彎曲成握拳的樣子。後來,武帝宮中有個善於望氣的術士說,東北方的天空中有貴人之氣。武帝就派人根據位置查訪到了鉤翼夫人,把她召入宮中。武帝見到她高挑美麗,非常喜歡。說也奇怪,本來鉤翼夫人的手一直緊握不開,而武帝一拉她的手後,她的手就能收縮自如了。

武帝開啟她的手,見到她手心內原來有一枚玉帶鉤。鉤翼夫人也因此得名。武帝寵幸她,生下了皇子劉弗陵。後來武帝又處死了她,據說她殯葬的時候屍體仍然不冷,而且香味散發了一個月之久。等到劉弗陵即位為漢昭帝時,開棺重新安葬了鉤翼夫人,而棺中卻只有一雙絲履了。後來就把她居住過的地方稱為鉤翼宮,又因為避諱改為弋廟,而漢代宮中也一直有祭祀她的神祠閣。

戰國至西漢早期 玉帶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列仙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神仙傳記,成書大概在東漢。其中不少記載當然只是神話傳說,比如說鉤翼夫人雙手一直緊握,這是說她生而有異能;說鉤翼夫人去世後香味散發一整月,留下一雙絲履後而肉身消失,這又是典型的“尸解”神話了。

在歷史上,漢武帝確實有鉤弋夫人,而且不是因為避“翼”諱而改,本來的封號就是鉤弋夫人。她也不是齊國人,而是趙地河間人。在《史記·外戚世家》中,有最早對於鉤弋夫人的記錄。

武帝為什麼要殺鉤弋夫人?《外戚世家》中交代比較清楚。原來武帝想立幼子劉弗陵為儲君,就下令把鉤弋夫人處死。鉤弋夫人一直享有美名,當時天有暴風、塵土飛揚,百姓也都很悲傷。大臣們也紛紛議論,為何要除去儲君的母親呢?武帝說,這就不是你們能懂的了,古代國家之所以出亂子,就是因為國君年少,寡母獨居,這樣一來,就無人能夠阻止她驕奢淫逸了,你們難道沒有聽過呂后的事情嗎?

《漢書·外戚傳》記錄更為翔實,說的是武帝巡遊河間,隨行的望氣師說此地有奇女子,武帝查訪到鉤弋夫人,和她見面時見到她雙手緊握,於是就掰開了她的雙手,然後就賜封號為拳夫人,被封為婕妤。武帝當時沒有設定皇后,婕妤其實就是後宮最高職位。後來拳夫人住在鉤弋宮,生下了劉弗陵。劉弗陵五六歲時,武帝認為他高大聰明,和自己很像,想立他為君,又怕鉤弋夫人專權。後來鉤弋夫人因小過失被武帝責備,自己憂懼而死。

相比《史記》最客觀的記錄,《漢書》明顯有為武帝諱的情況。而《列仙傳》則最能反映民眾的心理,他們都認為這位手中握著玉鉤的神奇女子並未去世,而是羽化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