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新春走基層丨太原:晉祠元宵飄香,老味道產業興旺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太原市晉源區廣為流傳的晉祠四寶之一“元宵蛋蛋”講的就是晉祠桂花元宵。元宵節即將來臨,2月8日,晉祠桂花元宵又迎來了熱銷期,多家晉祠元宵生產企業滿負荷運轉。

▲工人師傅們正在製作元宵

在太原市晉源區長巷村,韓福元的元宵磨坊內,3臺3米多高的自動石碾機轟隆作響,一遍遍碾壓著晾曬好的江米。磨米、炒餡、滾元宵,韓福元一家三代正忙得不亦樂乎。

“一泡、二淘、三晾、碾米、炒作、做餡、滾制……一顆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作為晉祠桂花元宵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元宵在韓福元手中已翻滾了半個世紀。提及元宵的製作過程,他介紹道:“碾米用的自動石碾機,在提升碾米效率的同時,依然保留了古法制作,最大限度保留了晉祠大米的原汁原味。”

晉祠桂花元宵何以流傳千年?炒制餡料是關鍵。傳統晉祠桂花元宵的餡料需要將核桃、芝麻、花生翻炒去皮後,再把糖稀加熱化開,加入白糖、冰糖、純天然玫瑰花醬和桂花醬翻炒,炒制完成後放入模子壓實擀平,晾曬切塊。韓福元介紹,從炒到晾,考驗的是師傅們的技術,火候不夠餡料不香,炒得過了也不行,晾得太乾一切就碎,晾得時間不夠切不成型。

餡制好後,就可以滾元宵了。餡料少蘸水,放到盛有米粉的笸籮裡滾,滾一道,過一道水,再滾一道,再過一道水,經過六蘸六滾方可確保元宵成品既瓷實而又軟筋,無論煮或者炸,都軟糯香甜、口感獨特,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這一口“老味道”。

▲韓福元正在元宵製作車間內碾米

憑藉著50年元宵製作經驗,到韓福元店裡買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同時,韓福元也把製作手藝傳給了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一家三代立志把這一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傳承下去,把晉祠桂花元宵的品牌叫響。

在元宵加工車間,韓福元的兒子韓偉的手機鈴聲不斷。“今年我們線上店鋪已經開了兩家,供貨的線下超市增加到了30多家,而且還開通了線上渠道,元宵賣到了北京、深圳、廣州、杭州、西安等地。目前,店裡已經接到40萬顆元宵預定,預計到元宵節可以產出200萬顆左右。”他介紹,“除了桂花、黑芝麻、五仁等傳統餡料,針對老年人,我們還研製了一些無糖餡料。此外,我們正在和省內的沙棘汁大品牌產品合作,打算研製一種沙棘餡的元宵。沙棘富含VC,對人身體也有很大益處。”

別看一顆小元宵,卻帶動起了大產業。2017年,韓福元與晉源區製作桂花元宵的同仁協商成立了“太原市晉源區晉祠桂花元宵研究會”。韓福元的元宵工坊也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崗位,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在韓福元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當地群眾加入到元宵製作中來,每逢節日,街上滾元宵的人一家挨著一家,買元宵的市民來來往往,很是熱鬧。元宵滾起來、產業火起來,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讓這一傳統文化不僅成為舌尖上的美味、歷久彌新的記憶、永遠的鄉愁,也帶人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路子。

在晉祠鎮索村東一座現代化標準化元宵加工廠房內,34歲的杜鵬程和工人們一起忙著滾元宵。淋水、添面、拋餡、滾制,工人們在電動滾筒前操作熟練,一氣呵成。在制餡車間,剛從模型取出的餡料呈稻田型有序晾置於地板上,不鏽鋼架上也層層碼放,蔚為壯觀。配料加工車間內,新蒸制的糖稀透亮欲滴,烤制好的花生、核桃、芝麻碾碎後濃香陣陣,玫瑰醬、桂花醬的清香沁人心脾。

杜鵬程介紹,自己打小耳濡目染深受晉祠文化薰陶,從2017年開始,進行市場調查、遍訪當地製作元宵的匠人,專心研製配料配方,裝修車間、註冊商標、成立公司,聯絡代賣點、客戶……由於配方獨特,真材實料,元宵個頭大、分量足,當年年底,杜鵬程的元宵一經推出便受到太原市民青睞,好評如潮,每天銷售近10萬顆。為解決批次儲存難題,杜鵬程隨即新建了冷庫車間,並定製塑膠托盤包裝解決元宵長途運輸易碎的難題。近日,來自各地的商戶絡繹不絕,最高單日銷售量達20萬顆。

▲工人正在將元宵裝袋裝箱

從傳統地方小吃到品牌特色產品,從家庭作坊生產到標準化流程製造,晉祠一顆小小的元宵,正在經歷一場大大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