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七年級上《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元方是否失禮

這篇文章的名字可以說是飄忽不定,我在瀋陽上學的時候,語文出版社的叫《期行》。後來回了老家,用的是人教版(部編版)的叫《陳太丘與友期》,這回部編版的改版後,就是這個題目了《陳太丘與友期行》。

當然了,什麼題目並不重要,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而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沒有來,老陳就一個人走了。老陳走了,朋友才來。當時老陳的兒子小陳在門口玩。朋友問元方:你爹在不?元方說:乾等你也不來,已經走了。朋友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了,扔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爹相約在中午,過了中午你沒來就是不講信用;你當著我的面罵我爹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覺很不好意思,“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課後的第三題是這樣問的:

《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啊,答案就在文中,不難找出。

我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問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當時在班上的討論可以說是十分的激烈,有人說,不失禮,元方還是個孩子啊。有的人說:失禮了,父親的朋友已經知道錯了,幹嘛得理不饒人啊。我覺得我們都掉進了出題人給的坑裡了,分析問題的時候,不自覺地就站在事後一般人的角度了,就從來沒有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思考。

比如說你是元方,你才七歲,獨自一人在門口玩(如果有其他家裡人在,客人就不會問元方),來了個出口不遜的怪叔叔,你又把他教訓了一頓,這時候,他下車來拉你,你還不跑?如果是我,我還能為本文省去幾個字——“友人慚,下車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