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代制錢都以皇帝年號命名,那麼“寬永通寶”又是哪個時期的呢?

最近有一位讀者發來一張清代銅錢的圖片,上面寫著“寬永通寶”字樣,詢問御史這是哪個皇帝在位時鑄造的?其實御史手裡也有幾枚寬永通寶,為此查閱過史料頗知出處,就此話題與各位聊聊。

如果不出預料,相信很多人手裡都有寬永通寶的制錢,因為這個制錢現存的數量比較多,所以也不值錢。但問題是“寬永”二字不好理解,清代的制錢有一個基本原則,是以皇帝年號進行鑄造的,寬永顯然不是皇帝年號,所以另有出處。進入話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清代的制錢。

清代的制錢是由朝廷統一鑄造的,有的是在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鑄造,有的則是各省錢局鑄造。總體來看,戶部、工部的制錢質量更高,字跡不容易模糊,且顏色純正。

除了官方制錢以外,清代市場上流通的還有三類制錢,分別是舊錢、偽錢和外國銅錢。此外還有大量私人鑄造的制錢。

舊錢

舊錢就是指清代以前的制錢,以宋、明兩朝制錢居多。順治初年,朝廷認為民間貿易使用舊錢不符合新朝氣象,於是規定,除了崇禎朝以外的制錢外,其餘歷代制錢禁止使用。

民間存留的舊錢朝廷等價回收,並規定三個月內搜繳完畢,如果屆時還有人使用舊錢就要受到處罰。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禁令收效不大,因為舊錢的數量實在太多,當時每一百文錢中,舊錢的比例就佔了40%之多。朝廷意識到明代舊錢、廢錢的存量不可勝數,所以在法律層面規定各省統一收買。

民間之所以流通大量的舊錢,數量是一方面,但主要還是有些舊錢質量高的緣故,比朝廷鑄造的制錢更好。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帝頒佈上諭說:

“前代廢錢流傳至今,攙合行使沿用已久,若盡行查禁轉使吏役得借滋擾,如唐宋元明之舊錢不妨仍聽民便。”

乾隆皇帝繼位之後也曾頒佈禁令禁止民間使用舊錢,但後來還是改變了思路,認為民間使用舊錢已久,且前代古錢質地堅潔,與私鑄古錢迥異,乃廢除禁止前代古錢流通的禁令。

偽錢

偽錢自然是指那些不受朝廷認可的政權所鑄之錢,特指南明小朝廷以及三藩作亂時鑄造的銅錢。南明時期鑄有“弘光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等等。三藩之亂時,吳三桂為了標榜自己是正義之師,鑄造了“利用通寶”、“昭武通寶”。

這些銅錢的性質與舊錢就不同了,這事關大清正統地位問題,所以清廷採取了嚴格的禁令。順治初年,朝廷下旨要求各地嚴禁偽錢。然而直到乾隆朝,偽錢並沒有徹底淡出流通市場。

據文獻記載,乾隆中期,廣東、廣西兩省仍有數量可觀的偽錢流通,每一百文錢中,佔有10%的比例。為此乾隆要求嚴禁,至嘉慶朝以後,偽錢基本上就很難見到了。

外國銅錢

外國鑄造銅錢的國家主要還是在東南亞地區,其中又以日本的制錢與中國的極為類似。對於外國銅錢的使用,朝廷的原則既不提倡也不禁止,最初由於朝廷制錢缺乏,朝廷甚至還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乾隆年間,隨著中日貿易的不斷髮展,商人往來十分頻繁。這些日商將大量的銅錢帶入中國,而這部分制錢就是開文提到的“寬永通寶”,從形質上看,寬永通寶其實與乾隆通寶沒有太多的區別,無非就是換了個字樣而已。

這一時期,日本國內銀貴錢賤,一串寬永制錢僅可兌換7錢白銀。可是到了中國以後,一串缺能兌換900文制錢,按照乾隆中期的銀錢比價,差不多一串就可以兌換9錢銀子。

有了巨大的差價,自然就會出現以盈利為目的的中間商。短短數年之內,一大批寬永通寶湧入中國市場,以乾隆十五年為例,當時很多鹽場每銀1兩所換的制錢中有一多半都是寬永通寶。

乾隆瞭解到這個情況後,覺得事態嚴重,他大發雷霆,下旨申斥各省督撫以及鹽政,認為如此大範圍地使用日本的寬永通寶不僅有損國體,且放任白銀流出損失巨大。於是乾隆帝頒旨查禁,要求中國商船禁止攜頻寬永通寶回國。

至於已經在國內市場流通的寬永通寶,也是一律收繳、銷燬。乾隆此舉確實是銷燬了一大批寬永通寶,但由於基數太大,時至今日仍有很多的寬永通寶留存下來。

說起寬永通寶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1625年,日本因貨幣缺乏,導致市場流通不暢,水戶田後的富商估藤新助請求鑄造銅錢,以供流通。在獲得政府許可後,即鑄造了錢面為漢文的“寬永通寶”字樣的銅錢(時為寬永三年)。

此後的200多年間,寬永通寶一直在鑄造,而且品種也極多,僅材質就有金、銀、銅等多種。不難想象,兩百多年的鑄造史,流入中國市場的基數自然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