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鑑寶專家是如何從人人敬仰變成人人喊打的?這幾人功不可沒

現在,鑑寶題材的作品十分暢銷,比如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一經出版就大受歡迎,後來更是被改編成了電視劇,同樣引起了熱議。

總之,“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對於古董有興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某一段時間,鑑寶節目特別盛行,大家翻箱倒櫃找出了自己的“傳家之寶”上節目鑑定,萬一是真的,那真是分分鐘就“發家致富”了。

因為人民群眾越來越多的“鑑寶需求”,鑑寶專家的地位自然也就越來越高了。但是有一段時間,鑑寶專家卻從“人人敬仰”變成了“人人喊打”,這是為什麼呢?

鑑寶專家,突然“吃香”

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是越來越高了,大家除了關心基本的吃穿用度之外,也很關心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藝術品、 收藏品等等。

所以有一段時間,你只要一開啟電視,就能看到很多鑑寶節目。

從央視的《鑑寶》《尋寶》到地方臺的《天下收藏》《藝術玩家》《華豫之門》《收藏馬未都》等等,各種鑑寶節目層出不窮,觀眾們也特別喜歡看參與者們帶著自己的收藏品、傳家寶上臺,與他們一起屏息等待專家們的鑑定結果。

是真品,大家一起等估價,感嘆一番即使都是真品,價格也有天壤之別;

是贗品,大家或者幸災樂禍、或者同感遺憾,關掉電視還要在家裡翻找一番,希望有一天也能上個節目、“中個頭獎”,發一筆大財。

而這些鑑寶節目紅火的背後,則是鑑寶專家地位的大大提升。

以前,大家總覺得考古、研究歷史的都是“書呆子”,覺得這行風餐露宿又不掙錢,有啥用呢?可現在不一樣了,一樣有專家鑑定證書的收藏品,身價倍增不是夢,因此,鑑定專家們非常受人追捧。

但鑑寶這件事,行業門檻還是很高的,畢竟這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大量的實踐經驗,才能不“打眼”被騙。

各類鑑寶節目,也都有過不少鑑定方面的爭議。

例如王剛曾主持的《鑑寶》節目規定,如果是專家鑑定為假的藏品,就會被當場砸碎,王剛因此砸碎過一件“明永宣年間的瓷器”,但隨後物主拿著碎片去別處鑑定,鑑定結果為真,且本應價值2億,物主一怒之下將節目組告上了法庭。

雖然後來因為物主和節目組之間有協議在先,法院並沒有支援物主的訴訟請求,但這件事也足以看出當時的鑑定市場其實是魚龍混雜的。

但真正讓鑑寶專家成為“人人喊打”的物件的,還不是因為這件事,而是其他幾位“更有名氣”的“大專家”。

只要錢夠,鑑定結果隨便給?

其實鑑定行業,是一個對道德要求比較高的行業。

大家想想,古董、收藏品這些東西,不像我們平常的生活用品,明碼標價,即使價格有所波動,幅度也非常有限。

古董的價值除了與真假有關,與年代、品相、稀有程度、歷史淵源甚至個人審美都有十分大的關聯,甚至和專家本人的信譽程度也有關聯。

舉個例子來說,同一件古董,一個考古系的學生說它價值1000萬和馬未都說它價值1000萬,在大家心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樣的,對吧?

所以鑑定專家們其實更應該愛護好自己的羽毛、維護好自己的行業信譽。但偏偏有些“專家”不這麼做,他們隨意給出鑑定結果,不僅造成了當事人和關聯方的巨大損失,還給整個行業的信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

給這個行業帶來打擊最大的,可能是來自王文祥、楊伯達等五位專家。

2003年,富商謝根榮邀請世界文物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主任王文祥、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五名專家鑑定一件“金縷玉衣”,並且支付了近100萬的“天價鑑定費”。

五位專家應邀前來後,只是圍著“金縷玉衣”轉了幾圈,甚至連玻璃櫃都沒開啟,就宣佈“鑑定為真”,聲稱這是西漢的文物,不僅如此,他們還給出了24億元的估價,而整個鑑定過程不足20分鐘。

眾所周知,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家級博物館,在行業中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當然也是十分受人尊敬和信任的,因此,這位商人僅憑“金縷玉衣”的鑑定證書 ,就成功向建設銀行貸款了約7億元。

但2008年,這件金縷玉衣被證明是謝根榮偽造的,謝根榮本人因詐騙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建設銀行則因此損失了約5。4億元。那出具鑑定證書的專家們呢?

專家們將責任推給了其中一位已故的教授,並堅稱他們只是“打眼”而不是詐騙,因為沒有證據專家們故意抬高 “古董”的價值,最多也只是他們的“鑑定水平”有問題,他們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

但此事一出,收藏鑑定行業信譽大受打擊,人們不禁開始懷疑,這些專家是不是真的值得信任?

騙錢就算了,還騙感情?

如果說“金縷玉衣”只是“單純地”騙錢、鑑寶專家只是一時“財迷心竅”的話,那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則令很多人對鑑寶專家們特徹底失望。

事情是這樣的,2009年,鄭州市民朱雲攜帶著自己的傳家之寶《嵩陽漢柏圖》出現在河南衛視的鑑寶活動中。《嵩陽漢柏圖》是乾隆御筆畫小軸,原本在宮中流傳,後來在戰亂中失去了蹤跡,直到這次出現在鑑寶活動中。

不過在活動中,鑑定專家劉巖卻告訴他這幅畫並非真跡,而是清末仿製的贗品。

原本,朱雲也沒有多想,既然是贗品,他也就準備好“失望而歸”了。但事情在這裡出現了轉折,劉巖約朱雲到賓館面談,聲稱雖然這幅畫是後人仿製,但也算古董,他可以聯絡買家幫他以幾萬元的價格出手。

朱雲覺得贗品還能賣到幾萬元,十分慶幸,就同意劉巖搭橋牽線、聯絡賣家。很快,劉巖就聯絡了一位買家,以17萬元買走了《嵩陽漢柏圖》,對於這個“高價”,朱雲滿意極了,還對劉巖十分感激。

可誰能想到,2010年底,《嵩陽漢柏圖》出現在了北京保利5週年秋拍現場,起拍價2500萬元,最終以8700萬元的高價成交。到了2011年,朱雲偶然間發現《嵩陽漢柏圖》拍出了8700萬元的天價,認為是劉巖聯合買家欺騙了他,將其告上了法庭。

但對此,劉巖堅稱這幅畫就是“代筆”的,而且還辯稱這次拍賣只是買家花錢炒作、“自己賣給自己”,但這事因為各種意義上的證據不足,最終也不了了之。甚至還有訊息稱,其實收藏鑑定界有兩位“劉巖”,朱雲不幸遇到了那位“騙子劉巖”。

但不論這件事情的真相如何,這次《嵩陽漢柏圖》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徹底摧毀了收藏鑑定行業的信譽,許多人生怕自己的真文物被專家以“贗品”的名義低價騙走,而不再相信所謂的專家。

到如今,想拿著專家簽名的“鑑定證書”就出手古董已經很難了,甚至還會遭到其他人的恥笑,幾顆“老鼠屎”,輕而易舉地摧毀了那些辛苦奉獻的文物工作者花了幾代人的時間,才建立起來的行業信譽,真是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