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姜子牙與周公旦的不同治國方略:治大國如烹小鮮該怎樣正確理解?

很多人瞭解姜尚姜子牙,都是從神怪小說裡看來的,以為此公神通廣大,所以才可以斬將封神。而事實上姜尚是商周交替之際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不但打仗是把好手,治國理政也能力超群。武王滅紂之後,姜尚被封為齊侯之後做了兩件事,就讓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十分震驚,並且下了這樣的斷言:齊國將成霸主,但後世必有篡弒之臣。而周公姬旦和姜尚姜子牙的不同治國方略,也讓人糾結兩難:是治大國如烹小鮮,還是墨守成規無為而治?

說起西周東周的事情來,真的很有意思:原本地位極高的諸侯國,後來成了仰人鼻息的附庸,而二三流甚至末流的諸侯國,卻成了一代霸主。

在說姜尚姜子牙,或者叫姜太公之前,咱們還是先說一下西周的分封制度:當時的有功諸侯分為六個等級,得到了大小不同的封地。這六個等級是公侯伯子男外加一個附庸爵,地方不足五十里的諸侯沒有獨立自己宗廟社稷並向周天子朝貢的資格,只能附屬於某個公侯國。武王克商之後,只封了八個公國(亦有六公國七公國之說,本文采用八公國說):其中六個是炎帝、皇帝、堯舜禹外加商湯後裔,兩個是姬姓本家(虢國、虞國)。

姜尚雖然輔佐武王伐紂有功,但卻也沒有被封為公爵,他的齊國正確稱呼叫齊侯國。大家不要以為姜尚只受封為侯而不是公,是賞不足以酬功,因為後來的戰國七雄中,趙魏韓是晉侯國一分為三,秦國燕國是伯國,吳國楚國只是子國,地方更是小得可憐。這裡順便說一句,當時箕子也就是個子爵,箕子受封在什麼地方,大家知道,就不說了。

姜尚受封后到齊國上任,也不是一帆風順。當時商周大戰剛剛結束,各方勢力紛紛搶地盤,齊侯國都城也有人在惦記,但是姜尚卻一無所知,在就國的路上還是吃得飽睡得著,結果客店的老闆都看不過去了:“好不容易打下江山得了封地,還不趕緊去接收,看來你是不想要地盤了。”一語驚醒夢中人,姜子牙連夜趕路,天亮的時候到達目的地,正趕上“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

萊侯來搶營丘,也是按照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大哥的規矩來的:“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一般來說,周天子許給你一塊地方,你守不住而被別人搶走了,周天子就會任命後來者為該地諸侯,這也是一種競爭機制。

姜尚擊退前來搶地盤的萊侯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接管權力施政,並在五個月後向周天子彙報已經搞定了齊國,這在當時叫做“報政”,而同樣作為侯國的魯國,在三年後才安定下來並報政。在朝輔政的周公姬旦很是奇怪,就詢問齊侯姜尚和當時的魯侯伯禽為何一速一遲。(事見《史記·魯周公世家》,下同)

姜尚的回答是:“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簡化了君臣上下之禮儀,又不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伯禽的回答是:“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周公姬旦一聽,就知道姬家危險了:“完了完了,齊國必將成為諸侯霸主,我姬家子孫也要匍匐在姜家腳下了(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這段話其實很好理解,只要明白“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什麼意思就懂了: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並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而是說治理國家或者幹大事,別老瞎折騰,這就像燉小魚小蝦一樣,你總是拿勺子攪來攪去讓熟魚翻身,那麼這盤菜就被你炒碎了。姜尚姜子牙深諳治大國如烹小鮮之道:只要自己人不瞎折騰,一般的外敵都不足為患。所以周公說“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這就是“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

姜尚不折騰,而且“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其他諸侯國的老百姓都往齊國跑,齊國就成了一個大國;魯侯伯禽定下的調子,雖然美其名曰“移風易俗”,但是卻弄得上下不安離心離德,孔子慨嘆“甚矣魯道之衰也!”司馬遷驚訝“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魯國實際是把自己折騰垮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就是個瓜娃子。

姜尚除了“簡其君臣,禮從其俗”,還做了另外一件事,這就是“尊賢而尚功。”尊賢尚功這四個字不用解釋,因為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圍繞著這四個字展開的。

周公姬旦聽說齊國這一政策之後,又下了一個斷言:“齊國後世必有篡權弒君之臣!”周公的斷言後來應驗了:齊桓公英雄一世,死後“易牙入,與豎刁因內寵殺群吏,”“五公子各樹黨爭立,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

聽了周公姬旦的斷言,姜尚就請教應該如何治國。姬旦說:“應該尊重賢聖之人並且尊崇公族親屬(尊賢而尚親)。”姜尚不以為然:“沒有競爭機制,公侯後世就會一輩不如一輩(後寢弱矣)。”

從周公與姜尚的不同政見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商鞅變法前後的兩個秦國,而姜尚姜子牙和周公姬旦的預言也都為歷史驗證。這時候我們就不明白了:治大國如烹小鮮固然不錯,但是無為而治墨守成規似乎也不對,起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代公侯制度總不能一成不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