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謎中之謎(一)"燭影斧聲"到"金匱之盟",不露猙獰才是狠角色

北宋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日(農曆),一代梟雄趙匡胤暴斃於寢榻,對於他的突然死亡,史書記載說: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宋史·太祖本紀》

僅僅17個字,就給這位大宋王朝的奠基者,釘上了最後一顆棺釘。說是惜墨如金,恐怕都不足以形容史家的吝嗇。

在宋朝,哪怕一名囚犯的意外死亡,官方都要出具詳細報告,寫明前因後果、現場情形、人員見證等等。有無貓膩另說,至少官方需要表明對待生命的態度。對比看來,開國皇帝的死亡報告,簡陋的簡直不忍卒讀。

“民貴君輕”思想,在史家的筆下,真是發揮到了極致。死上個把皇帝,不叫事兒。

只是吃瓜群眾顯然不太理解史家的思想境界,他們一廂情願地覺得,文筆吝嗇的有悖常理,一定隱藏著難見天日的晦霾。

天有不測風雲,正如人間福禍無常。好好一個晴朗靜謐的夜晚,突然間狂風驟起,陰霾積聚。剎那間雪花夾雜著冰雹,呼嘯而下。

本就心事重重的趙匡胤,被天氣攪擾得愈發不寧。他從太清閣回到萬歲殿後,傳下了一道旨意:傳晉王趙光義入宮見駕。

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宋太祖趙匡胤的親弟弟。是太祖皇帝登頂路途中不可或缺的助力,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楷模。

正因如此,趙光義不僅獲封晉王,還位列宰相之上,成了王朝真正的二把手。

這個風雲詭譎的夜晚,被召進宮的趙光義,在萬歲殿與太祖皇帝“酌酒對飲”,直到三更天。這是一場僅有兄弟兩人的酒局。

聽說有本事的人都能化腐朽為神奇,趙氏兄弟就深得其中三昧。一場再平常不過的把酒談心,卻讓哥倆喝得乾綱震盪:當晚,趙匡胤暴斃於睡榻;次日,趙光義隆重登基。

後來的人們,沒有誰知道事件的詳情。因為兩個當事人中:老皇帝死了;新皇帝享有沉默的權力。

歷史的傳播,雖說得益於大哲先賢教化世人的浩大使命,可更多的,是來自見聞者的八卦。

當晚殿外當值太監,有幸成為了此次事件的八卦者,這種以第三人稱,隔屋遙望的視角,使整個事件帶有了別具一格的曖昧與離奇。

雖然人多口雜導致版本眾多,各不相同。卻眾口爍金地留下了一致的關鍵詞:燭影、斧聲

本文的描述,參考自《續湘山野錄》。選材於此,並非因為資料更具真實性,而是因為它的描述更傳奇(汗!!)。

燭影:

北風呼嘯,雪花紛飛,太監們遙望著大殿內搖曳的燭火,趙氏兄弟的身影也被映在了窗前。這是一場並不安份的酒宴,期間趙光義數次離席,似是謝罪,而後又回到座位。

斧聲:

三更時分,酒終於喝完了。殿門開啟,趙匡胤率先走了出來,手中卻多了一把柱斧。他手持柱斧在雪地上戳了幾下,回頭對趙光義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

“好做!好做!”

趙光義默然離去。

回到寢殿的趙匡胤,也沒要後宮侍寢,倒頭便睡,一會就鼾聲如雷了。

如果將兩個細節貫穿,似乎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深為不滿,趙光義不得不在席間多次起身請罪。

最終,趙匡胤選擇原諒了弟弟,只是警告他:好做!好做!

“好做”者,當然可以理解為“好好幹”,可對於已經功蓋朝野,位極人臣的趙光義來說,這樣的囑託,實在多餘。

所以,我寧願理解為:好自為之!

柱斧是什麼?莫衷一是,有斧子、拂塵、拄杖、禮器等等說法。且不管是什麼,趙匡胤用它痛打大臣,以解憤怒的情形,時常見於史料記載。

總之,趙光義離去時,皇帝是活的。一個多時辰後,皇帝死了。

趙匡胤曾有4個兒子,兩個夭折,另外兩個有幸成年: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此時長子趙德昭遠在漢中,留在京城的唯有次子趙德芳。

皇帝駕崩,最先得到稟報的是孝章皇后~一個很機敏的女人。她首先嗅到了一股血腥的味道,令她心中的恐懼超過了喪夫之痛。於是,孝章皇后果斷的命令內侍總管王繼恩連夜召次子趙德芳進宮。

可惜鬼蜮已成,再機敏的女人,也難脫羅網。王繼恩根本沒找趙德芳,而是直奔晉王府。到了晉王府門外,又遇怪事,半夜三更,府門外居然坐著一個人:左押衙程德玄。

史書上說,程德玄為趙光義心腹,“頗親信用事”。並且格外強調,他“善醫術”。對於自己半夜坐在王府門前,程德玄的解釋是:

半夜時有人敲我家門,說是晉王要召見我。但我開啟門時,卻看不到人影。我回到屋裡,敲門聲又起,如此三次。我心裡狐疑,遂自己來了晉王府,我也不敢在這個時候敲門,只得坐等於此了。

真是見了鬼了!

內侍總管王繼恩與程德玄一同見到了趙光義,併力勸趙光義馬上進宮主持大局。

史書上說:聽到趙匡胤的死訊,趙光義“王大驚”,聽到讓他進宮的建議,則“猶豫不行”。

然而,這是戲。戲份演足了,一夥人自然氣勢洶洶地闖進了皇宮。守在太祖皇帝遺體旁的孝章皇后看到了王繼恩,脫口問了一句:德芳來了嗎?

得到了王繼恩冰冷地回答:是晉王來了。

在趙光義銳利的目光逼視下,孝章皇后僅僅一愣,便立刻改變了態度,怯生生地向趙光義說:“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趙光義眼角擠出了眼淚,哽咽地承諾:共保富貴,勿憂也。

官家:五代以來對皇帝的稱謂。孝章皇后瞬間明白大勢已去,選擇了屈服。機敏的女人!

此時,天亮了,皇城中敲響了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