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薦讀】《道德經》中最愛提到的四個字,是什麼?你知道是什麼嗎?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墨家過早被淘汰出局,儒法兩家千百年來一直被統治者實踐,唯獨這道家,是一種哲學,多為名士所愛,統治者多不稀罕,但稀罕他的統治者搞出了文景之治。

無為

我們說起老子,說起《道德經》,最愛提起四個字,叫“

無為而治

”。啥叫無為而治?就是你領導者不要瞎比亂搞,一個社會,你管的越多,反而越亂,天下為什麼會大亂,就因為你領導者做的太多,或想要做的太多,反之,如果領導者啥也不要做,則百姓就自然乖了、聽話了、淳樸了: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好,提出問題了,找出原因了,要怎麼去做,以解決問題,達到目的呢?老子先生提出了三個標準: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道德經·第三章》

你只需要讓老百姓填飽肚子,其他啥事兒也不用做,不要有競爭思想,更不要有慾望,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我不想上班,我只想在家躺屍,這樣的生活,舒服是舒服了,人也變成動物了。

你啥都不知道了,不去爭不去搶了,國家就好治理了,都不用治理,自然而然就好了,相反,統治者想要的越多,就越要搞么蛾子,老百姓懂得越多,就越要反對你的么蛾子,所以乾脆統治者老百姓都不要想太多,這不就太平了嗎?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這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方法,是一個法則,叫做“玄德”,什麼是玄德?玄德既深且遠,和事物復歸於真樸,“然後乃至大順”,從自然而來,迴歸於大自然,所謂是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也經常被人引用,常用作形容天地無情,不把人當人看,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引用者在引用時,往往把“以為芻狗”理解成踐踏、剝削,這就大錯特錯了。

“芻狗”是什麼?芻的本意是草,芻狗就是草扎的狗,是古代祭祀時用的祭品,祭祀時它有用,被端端正正擺在靈堂上,祭祀完畢沒用了,就隨手被拋棄,沒人在乎。

總之,“芻狗”是至輕至賤之物。所以這句話啥意思呢?

你天地把世間萬物創造出來,然後就不管了,這是不仁,“不仁”,不是沒有仁,而是無所謂仁或不仁。引申之意就是,天地對世間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沒有愛也沒有恨,不會因為你是人就高看你一眼,不會因為你是狗就低看你一眼,天地對待萬物都是平等的,無所偏愛,無所偏私。

這就是無為,同理,聖人對待百姓,也應該效法天地對待萬物,所以: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是: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巨大的風箱。它內部是空虛的,但卻不是枯竭的,而且是生生不息的。就像這個社會,亂七八糟的東西越多,越使人感到困惑,越行不通,反之,你應該保持虛靜,這樣你才不會迷茫、不會困惑。

這就是老子的無為思想,與其說是無為,不如說是以無為而大為,統治者無為,反倒讓老百姓吃飽了肚子,這是大為;老百姓不爭不搶,讓生活平靜安樂,這是大為;最後,無為而玄德,玄德而至大順。

2500年前的老子,看待問題根本不和你扯犢子,直指問題的本源,雖然冷冰冰過於無情,但真的很深刻。當然了,並非所有道家都像老子一樣冷冰冰,莊子作為老子的繼承者,他也贊同無為,但是你讀《莊子》,那就有血有肉,生動靈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