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親近寒人,疏遠士族”——以南朝為例探析寒人掌機要之現象

在《百官志》“是以聖人法乾坤以作則,因卑高以垂教,設官分職。”也不難看出南朝的官職任免變化,結合南朝的歷史來看,寒人掌機要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位輕但權重。

在南朝寒人或許是最受皇室偏愛的時期了,而且這一時期的寒人在官職上也有一個特點,他們多數都是被任命為中書通事舍人一職。

在《百官志》中有記載“江左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可見在古代社會通事舍人一職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一職。

同理類推也就是說南朝的寒人多為秘書一職,秘書用現在的話來說掌管的也就是一些瑣碎的事情。

舍人是在先秦就已經存在的職位,而且舍人一般都是與皇帝密切接觸的人,是皇帝的親信的一類人。

到了魏晉時期才變成了類似秘書的存在,並且正式設立中書通事舍人之名,這時候通事舍人的權力其實是有了一定增長的。

到了齊國時期中書通事舍人的職位權力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通典·職官卷》說到“齊永明初,中書通事舍人四員,各主一省,時謂之‘四戶’,權傾天下。”從這就能看出中書通事舍人的權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成了重臣之列。

而且《百官志》也提到了以中書舍人為代表的寒人在國家政治的參與度上增強了很多,到了後來南朝的寒人似乎更加地代表了皇室的態度,而那些身居要職計程車族反倒成了架空職位。

如果說要弄清楚寒人掌機要,那麼就要弄明白為什麼強調寒人一說,有參考物件才會有對比的出現,在南朝與寒人形成對比關係的自然就是士族之人了。

受歷史的影響南朝時期計程車族和寒人相互抗衡的現象非常地嚴重,首先南朝重用寒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

這個重蹈覆轍就要追溯到南朝之前的晉朝了。在晉朝時期司馬家之所以江山延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幕後支撐士族階級,用“天下與共,御床同登”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所以南朝建立之際就是一個皇權衰落而士族階級權力強盛的時期,這也是晉朝遺留下來的歷史遺留問題,面對這樣一個局面南朝自然要想辦法突破,於是士族退場寒人掌權就應運而生了。

晉朝滅亡以後,南朝建立,吸取了前朝經驗的南朝自然是知道晉朝滅亡的原因,所以在南朝建立之後就開始對士族階級進行了掃蕩,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親近寒人,疏遠士族”。

南朝疏遠士族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晉朝的影響。晉朝是受到士族階級的支援得以發展,比如東晉時期以王謝為代表計程車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起初王敦、王導輔佐司馬家成立了大業,因為功高蓋主受到了司馬家的忌憚,王氏兄弟就起兵逼迫皇帝為此道歉,可見士族階級在晉朝的權力之高可以說是強可敵國。

後來出現的謝氏也是一樣的道理,士族的存在維護了晉朝的政權穩定,也使得國家開始發展,只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士族的弊端開始顯露無遺。

最大的問題就是士族階級不知道如何從政。就拿人盡皆知的王羲之來說,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可謂是人人歎服,同時他也是因為自己“書聖”之名而名留青史,可是王羲之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王羲之其實就是士族階級的人,也曾經在朝廷之上為官,只不過空有一腔藝術追求的王羲之在政治上卻表現得差強人意,甚至因此導致了國家一度陷入危機。

所以說南朝是看著晉朝滅亡的,他們對於士族階級有著一種天然的恐懼心理,當然這個恐懼心理更多是指怕士族階級在南朝為官也會導致南朝國滅。

南朝的登臺是因為晉朝末年軍閥混戰,掌握重權計程車族階級因為長期的優渥生活條件,導致了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在戰爭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說最後基層的武將反而成了掌握大權的人,成為了南朝的開國君主。

尤其是南朝的劉宋政權,就是他們開創了疏遠士族,重用寒人的新政治措施。之所以出現新的為政措施除了吸取前朝教訓以外,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劉宋政權的開創者劉裕其實就是一個寒人,所以說他對於寒人就有一種天生的信任。

想要稀釋士族階級的權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士族階級的權力可是傳承良久,為了實現新的為政措施,劉宋政權採用的方式就是逐步釋權。

第一步就是任用寒人擔任有權力的實職,與士族階級可以形成一個相互制衡的關係。再逐漸地釋放士族的權力,最後就可以不動一兵一卒迫使士族階級交出權力。

比如說一些有權力有實際職能的職位,像是中書舍人、尚書令史等等由寒人來擔任,那些沒有實權的職位,像是尚書令等就由士族階級來擔任。

權力被稀釋計程車族階級肯定是有所感知的,只不過在所有人看來尚書令一職肯定是比中書通事舍人這樣的職位要高的,只不過實質上尚書令已經沒有了做決定的權力,而通事舍人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權。

關於國家大事的決定,更多的是寒人在討論與起草奏章,士族階級的人就剩下了蓋章同意的作用,這個時候士族階級已經是架空的狀態了,只不過明面上還是依舊的高官俸祿。

因此南朝朝廷實際上寒人為官大多是位輕權重,而士族階級為官大多是位高而權輕。再加上南朝又刻意地提拔寒人入朝為官,士族階級在朝廷的地位就更加地岌岌可危,以至最後被寒人徹底取代。

前面提到過寒人掌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南朝的統治階級吸取了前朝的歷史教訓,知道士族階級無力為政所以開創新的為政措施。

除了這個原因以外,南朝寒人掌機要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統治階級的推動。

在晉朝士族階級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樣就會導致普通人很難有出頭之日,就會形成士族權力越來越穩定,寒人越來越不能打破被動的局面。

不過物極必反,士族階級的發展也是如此,長期處於掌權地位計程車族階級,慢慢地就有了脫節的現象,他們有著強大的權力也有著奢侈的生活,自然就會把心思用到享樂之上了。

都說“飯飽思淫慾”,士族階級就是如此,長期沒有威脅的生活使得他們走向了腐化之路,腐敗一旦形成就會迅速地腐蝕整個政治體制,最終導致的結果也是民不聊生,哀聲怨道。

無論是統治者還是人民都對士族階級充滿了失望,對士族階級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可是對於寒人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此時正是起義的好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佔了先機。

劉裕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生於寒人之家沒有機會進入士族階級,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所以時機到來之時劉裕奮起反抗,成功地建立了新政權。

劉裕成為了統治者以後,因為對士族階級的失望,以及對眾多與自己一樣有能力但沒有跳板的寒人的理解,劉裕就開始大力地啟用寒人來取代無用計程車族階級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上任以後都會建立一個自己信任的組織來為自己效力,南朝自然也不例外,晉朝時期國家統治者是受士族階級控制的,換句話說晉朝統治者背後的組織就是士族。

到了南朝時期由於開創者的身份不同,所以在建立自己的內閣問題上,南朝自然就不會再繼續選擇士族階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與自身更有身份認同的寒人。

這麼做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內閣的建立就是為了防止朝廷集權現象出現威脅到皇位,任用寒人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先天之憂,畢竟寒人沒有組織也很難有人願意去攀附一個寒人,所以前期這樣的做法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只不過南朝很難保證寒人多了以後,任職越來越高了以後,那種先天的優勢還會不會依然保持,還是說寒人可能也會成為新的“士族”,這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南朝開展新的為政措施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寒人掌機要確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南朝的發展,當然也沒有形成新的“士族”。制度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更好的發展是以人民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制度的制定要以人為本,只有認清這個前提才能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1] 《百官志》

[2] 《通典·職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