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時候,北方也是長竹林的,為啥後來都跑到南方去了?

古人對竹林有著莫名的青睞以致於在傳承的古詩詞中有著較多描寫竹的詞句,例如“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以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凸顯點點哀怨。

而斑竹一詞若脫離詩詞中的理解可代指北方的竹林,是因古代北方竹林因為地理環境而呈現出不連續的現象類似於斑點狀故而有斑竹一說,如此可知古時北方是有竹林的但最終迫於各種因素而遷徙於南方,恰巧南方人對它有鍾愛之感讓它得以延綿和名留青史,讓它被南方取代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

無奈的現實逼迫,順理成章的取代

1、咄咄逼人的地理環境

水謂生命之源是有著它自身的理由的,因為人體的成分組成中水佔了70%左右、植物根系發達為汲取水分、仙人掌雖耐旱只因肉與根系儲水,所以任何東西的生存離不開水資源,竹同樣如此。

在古代乃至如今北方的水資源一直都處於匱乏狀態,以致在中國經濟漸好之時進行了南水北調大工程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在灌溉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竹林因為長期缺水而漸漸死去連帶的還有竹筍的滅絕,從而導致竹沒有後代可以持續生存而它身影也漸漸只在黃河流域附近能瞥見了。

隨著其地理的不斷演變過程中,古代黃河中下游流域曾有著大片竹林,從氣候上的研究可知此處的處於中、溫暖地帶適宜竹的生長,而南方溫度就正好合適所以在水長期缺乏時竹也在漸漸的往南方遷移。

竹適宜12到22度左右的氣候下生存,而北方常年處於一種空氣乾燥和大風狂亂的環境裡,但竹結構卻是中空的在這樣的狂風中很容易折斷亦或連根拔起,同時在北方的冬天裡人們冷的裹著一身大棉衣都不願出門可想當地的寒冷,所以在如此凜冽的氣候裡竹是很難抗拒這種冷凍的,因此竹對於生活在北方的人而言是一種奢侈的植物。

土壤的研究一直都是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在不斷的研究中發現竹生存於偏酸的土壤中,但就北方土壤研究大部分呈現中性或微鹼性、鹼性,也有少量的弱酸性是不適合於竹的生長的,而南方的土壤大都是偏酸性,這就是為什麼在北方難以看到它的身影卻在南方有連片竹林的原因。

2、人類繁衍歲月中的犧牲品

歲月不饒人這是亙古的道理,人在不斷的生老病死但也有新生命的誕生與此同時伴隨著活下去的理念,在古代的長河裡戰火是沒有停休過的。

哪怕是有昭君的出塞換回來的雖有長達60年的安寧但始終也是逃不過戰火的覆滅,在廝殺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烽火的四濺與馬蹄的踐踏,這導致了竹林被焚燒、幼嫩的筍扼殺於睡夢中。

這樣的磨難對於北方的竹林的來說是場浩劫,是沒有存活希望的噩夢,而人也是它的災星。

在古代北方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過程中他們於本就環境惡劣的地理中對於食物和住所就顯得尤為的看重,春筍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餚,為此在筍冒出之季總會被人們採摘。

這使得北方竹林的面積漸漸的減少,就連古代華北最為出名的“鄠杜竹林”與“淇園竹林”也隨之隱沒了,從而造成了如今北方沒有竹林而南方竹林連片的面貌。

未得青睞,避而遠之

1、竹被忽視了

南方對於竹的青睞不僅僅體現在文人騷客的喜愛,更有它中空結構的利用、解剖後柔軟竹條的編織、枝丫的裝飾之閒美,而在北方的地界裡它的優點未被人們發現甚至被他們嫌棄。

竹的中空令它在北方直不起腰來,這也讓當地人們認為它抵擋不住大風毫無用處、而竹由於枝丫細長與葉的凋零總是擋住人們的道路且易燃鑑於北方寒冷竹也因此常被用於取暖、更有竹的解剖有些許的刺毛容易傷人以及對於當時人們而言食更為重要所以沒有人願意解剖,更甚因為環境惡劣人們自顧不暇又怎麼花費時間與精力去製作不能果腹的竹器呢?

正因如此,竹原本能為人們帶來福利的功能被忽視掉了在惡劣之下的自生自滅最終導致了它的沒落。

2、輸在了審美不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人生活於一個較為舒適的環境中因此他們的審美更加傾向於環境的優美、和諧似乎就像是在欣賞一幅山水畫,也正是這樣才會有像李白、劉禹錫、杜甫等等這樣的詩人遊歷南方留下讚美竹之高潔的不朽篇章。

而對於北方人民的審美更偏向於內在,因為在環境的嚴峻裡呈現不出關於竹唯美的境界,從而更加影響竹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於審美的不同使得古時人民對於竹這一植物更加沒有好感。

所以在他人毀壞竹林時沒有人站出來阻止也沒有人為它的稀少而痛惜,只怪它輸在“審美”二字上,好在它願放下、不強求而遷移至南方最終找尋到自己真正的歸宿,活在詩人的筆下、布衣們的手下。

3、被拋棄在聯絡上

無論古今春筍都是一道美味佳餚,對於南方是一道極其常見的菜餚而對於北方顯然不是。

竹的生長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水來維持而春筍在生長週期裡需要的水就更為多了,這在水資源匱乏的北方來說無疑是奢侈加妄想的,更不會有人為了能吃到春筍而浪費水在這個上面更不願意花費精力與時間,竹與人的聯絡就在此被切斷了。

就住處而言有云:“茅屋為秋風所破”茅屋在北方是不抵用處的所以人們轉頭看向了竹,他們利用工具將竹一頭栽進土裡隨之排列從而構成圍牆、將之固定於屋頂防止茅草被吹飛,但隨時間的流逝,竹會被蟲蛀變的不結實、變的輕巧,因而竹原本的位置被木所替代了,它再次回到聯絡的深淵裡持續墮落。

總結

達爾文有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完美的揭露了世間的生存法則,竹之古代北方延綿卻奈何終究抵擋不住隨歲月流逝裡的環境惡劣、人類強者的焚燒與踐踏、兩地審美差異的拋棄而最終存活於歷史的長河裡。

但法則於此竹選擇了放棄與不強求而不遠千里遷徙至南方,終在南方適宜的土壤、水資源、審美、氣候中得以長存,更有幸獲得此地人們的青睞發揮出了自己的功能,成為人們心上的寶貝之一,活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樣子不再如北方時苟延殘喘也讓南方人民得到了它功能下的福利。

參考文獻

1、《古代黃河流域的竹林》

2、《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