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兩漢三國的教科書——秦嶺以南的漢中顛覆我對陝西的印象

少年時代值十年動亂,不光數理化沒有系統學好,歷史地理常識也並不富餘。以至於陝西這地方去過多次,就只知其有遍野的陵墓,漫天的黃土,秦腔和信天游,油潑面和肉夾饃,竟不知還有一處是完全不同的風景:空氣溼潤,草木豐盛,蘆花飛雪,丹桂飄香,完全顛覆了我對陝西的印象,這,就是漢中。

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方分界,但秦嶺與淮河不同,站在淮河邊,你不會看出兩岸有什麼明顯差別,像淮安、蚌埠那些淮河邊上的城市,河水從城區穿流,兩岸同為一城,氣候風景大致相同。但秦嶺則不一樣,僅一山之隔,南麓和北麓風貌則差別很大,南北方特徵鮮明。漢中就在秦嶺之南,典型的南方風貌。不光是氣候,還有生活習慣,包括人的身材相貌。小女子們都細皮嫩肉,與米脂的婆姨大有不同。

有了先進的隧道掘進工具,穿越秦嶺不再是難事,從西安到漢中據說原來需要車行八小時,現在高鐵不到倆小時。出了車站,桂樹花香伴著溼潤的空氣撲面而來。

晚飯後,主人們興致不減,邀我們到漢江邊散步。

漢中是漢江的發源地,漢江流到漢中市區,已是浩瀚大江。和諸多江河穿行的城市一樣,漢中也在打造漢江兩岸的風光,但是,與有些地方高樓林立,霓燈閃爍不同,我們走過江邊只有廖若寒星的燈光,映照著腳下綿延的步道。步道一邊是浩瀚大江,一邊是寬闊的溼地。茂密的蘆葦覆蓋著江邊和溼地,此時,正值仲秋,蘆花開放的季節,白茫茫一片,美其名“蘆花飛雪”恰如其分。浩瀚大江,茫茫蘆葦,漢中努力保護著別具一格的原生態景觀。再加上宜人的氣候,雖四季分明,但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主人們自豪地稱,漢中是“世界同緯度最適合人居的城市”,沒有研究,但漢中宜於人居,應該沒有什麼爭議。

漢中的名望,卻遠不止於此,它在中國古代史上舉足輕重。

現在的漢中,區域並不大,卻有2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人、漢語、漢字”之“漢”的皆因漢中而起,餘秋雨先生稱之為“漢人之家”。特別是兩漢三國時期,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與漢中相關。這緣於它的地理位置,巍峨秦嶺將其與中原相隔,在古代,只有“天梯石棧相鉤連”。居漢中,可御強敵,委曲求全,休養生息,一旦兵強馬壯,又可東山再起,圖謀天下。故而成為兩漢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展示雄偉大志、叱吒風雲的大舞臺。居漢中,必有大志,身居漢中,以窺天下。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漢中之行,就如精讀一遍漢書和三國,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

市區的著名景點古漢臺,相傳是漢高祖劉邦做漢王時的駐地,當然現在只是一個遺址,保留著一些傳說。漢中博物館設於此處,館藏“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則是貨真價實的國寶。1961年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對這個“褒斜道”我是一無所知,看過展室之後,頓覺震撼。這便是建於戰國時期,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從漢中穿秦嶺到關中的天險棧道,李太白感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劉邦被封漢王,為消除項羽的戒心,燒的就是這條棧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修的也是這條棧道。今天面對這條棧道上從漢到宋的摩崖石刻,何敢不敬畏。這13塊石刻,取自於褒斜道石門隧道附近,世稱“石門十三品”。多為記頌文字,但在書法史上價值非凡,特別是那幾方大字“石門”“石虎”“玉盆”“袞雪”等都是漢隸之典範。“袞雪”二字,據傳為曹操手書,筆觸渾圓有力,盡顯魏王風采。歷史上曹操多臨漢中,此次見褒水流經石門,石多浪激,如白雪翻滾,書二字以書懷。彼時漢中乃蜀漢之地,魏王臨此,必懷奪取漢中,一統天下之雄心壯志。

古漢臺後院擺放著一塊山石,刻有“寒溪夜漲”四個大字,下有史樹青先生題字“不是寒溪一夜漲,那得大漢四百年”。說的是婦孺皆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在漢中向北幾十公里外的留壩縣,確有一條寒溪河,據說當年就是因為雨季水漲阻隔了韓信的去路,這才給了蕭何以機會,也才有了之後的劉邦拜將,之後的暗度陳倉,之後的霸王別姬。所以寒溪夜漲,便成了一個典故。一條河水的漲落,決定了一個人、一個王朝的命運,其背後則是一代帝王察納雅言,容人容事的胸懷和智慧。在皇權時代,這無疑是重要的、決定王朝興衰的因素,也是歷代所謂明君名垂千古的美德。與之相反,歷史上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同時又小肚雞腸,妒賢嫉能,從而導致國運衰敗遺臭萬年的昏君不計其數。站在這塊石頭前,想想兩千年前發生的事,會有許多感慨。

在漢中,三國時期的遺蹟更是不勝列舉。在朋友們的陪同下,驅車60多公里去了一趟勉縣。準確地講應叫沔縣。歷史上一直這樣寫,只是因沔字生僻,上世紀60年代改為勉縣。勉縣就是一座三國博物館,最著名的當是定軍山、武侯墓和武侯祠。

定軍山,是老黃忠奮勇斬落夏侯淵,助劉皇叔奪取漢中據守巴蜀的地方。此戰,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意義重大,亦是劉備用兵的經典之戰。黃忠先是佔據制高點,然後“一味鼓譟”而不攻,以逸待勞,令夏侯淵倦憊鬆懈,而後乘其不備突發奇兵。老黃忠一馬當先,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將夏侯淵“連頭戴肩,砍為兩段”,一戰而成千古名,至今英雄形象仍活在銀幕和舞臺上。可惜古戰場遺蹟難留,據說主峰原有一座刻有“定軍山”的古石碑,文革時被毀,便也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看,加上時間有限,此行便未近山前。古蹟雖無,山峰不朽,我們停車佇立,眺望十二連珠峰,算是對那段歷史的憑弔。

在勉縣乃至漢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武侯墓。諸葛亮葬於定軍山下,這有史書為證,沒有疑義。但具體葬於何處,史書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尚有些爭議。清末就有人指認現陵墓旁一塊高地為其墓室之所在,並立碑標註。這些爭議,皆因諸葛亮身後簡約薄葬所致。三國志載,諸葛亮曾立遺囑:“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這“因山為墳”,不造墳陵,便讓後人無法確認陵墓的準確位置。今日之陵墓,乃是後人依據山勢和陵園20多株漢柏的佈局,以及“護墓雙桂”的位置而確定的,這“覆鬥式”的墳塋,乃是後人培土而成。以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影響,本應有無數帝王將相紛至沓來,祭奠拜謁,而令人失望,此處僅有明萬曆年間陝西按察使所立“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和清雍正13年果親王所立“漢諸葛武侯之墓”兩塊墓碑,可謂人跡罕至。也許是因為對墓址缺乏認同所致。不打擾後人,也不被後人打擾,也許正是諸葛丞相之所願。

諸葛丞相葬於定軍山是諸葛亮心繫蜀國社稷、志存漢室復興之舉。“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清光緒年間李士瑛所作的這幅對子,道出諸葛丞相“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一生。而死後的薄葬,又體現出“儉以修身,靜以養德”“寧靜致遠”的修養和情操。僅此兩點,即足以讓後人崇敬。就其文治武功而言,似乎沒那麼卓著。但其忠於職守,兢兢業業,修身養德,低調謙遜,則恐是歷代臣相之典範。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錢穆先生如是說。

告別武侯墓,又去看了武侯祠。很多人知道成都的武侯祠,勉縣的這座武侯祠則少有人知,而其實就“武侯”祠而言,應當在其之上。成都武侯祠的名氣在於它是“君臣合祀祠廟”,而勉縣的武侯祠則是諸葛丞相專屬,而且它是全國現存9座武侯祠中最早的一座,並且是奉後主劉禪之詔修建,被稱為“第一官祠”。又有清嘉慶皇帝御賜“忠貫雲霄”鉅額牌匾,也有魏晉以來的碑文石刻,因此,文物價值極高。只是大概因其地處偏遠縣城,遠沒有成都繁華,名聲略遜而已。

漢中的溫溼氣候,孕育出似錦繁花。從武侯墓到武侯祠,到處可見千年古柏,在這肅穆之中,又常見凌霄花攀援而上——美名為爬柏凌霄,在蒼翠之中,綻放出燦爛的紅花,鮮豔奪目。漢中還有一種獨特的花,旱蓮,木蘭科,稀有灌木,花蕾要孕育十月方能綻放,花朵酷似盛夏的蓮花,故稱為旱蓮。在武侯祠內,有一株旱蓮,歷經四百餘年,仍枝繁葉茂, 遐邇聞名,每到花期便引無數遊人爭睹芳容,為古祠增添了光彩。鮮花朵朵,漢柏森森,古木鮮花相伴相生,亦可解讀為漢中歷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千年不朽,不斷地綻放異彩。

壹點號老氣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