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誤將“刀法”作“筆法”,100年也寫不好

看到這個標題不禁要有人問了:“我們只聽說過書法中有‘筆法’,而“刀法”並沒有聽說過,‘刀法’是啥玩意?”

其實,當年筆者初聞這個詞時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便開始查閱書法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終於找到了答案。

米芾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這句話是我在米芾《海岳名言》一書中找到的,說的便是“刀法”。

看了這句話有人肯定會質疑:“淨瞎扯!全篇就沒有‘刀’這個字,哪來的‘刀法’?”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看看到底有沒有我們要的“刀法”。

米芾書法

我們把這句話倒著來看:首先,“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這句話是說學習書法必須要學真跡,而真跡則是手寫出的墨跡;然後,“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這句話是說手寫後找人刻出來就不是自己寫的了;最後,“石刻不可學”這句話是說刻出來的書法不能學。

注意!整句話中出現了兩個“刻”字,看到這個字估計大家就明白了,刻必用刀或者其他金屬利器。因此,“刀法”便是用刀刻出來的字或者說筆畫痕跡。為了證實這一觀點,也讓大家能夠在視覺上有所區分,下面我們來看兩幅書法圖片。

王羲之書法對比

上圖這兩張圖片為同一幅作品,乃王羲之《初月帖》的後半部分,左側是墨跡本右側是石刻。我們乍看幾乎完全一樣,但是放大後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用筆上墨跡是自然入筆,而石刻是用刀截出來的。

倘若我們直接學石刻,即使能寫出與刀截一樣的形狀,得到只是“刀法”。因為我們是在用毛筆刻畫刀痕,所以最終寫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筆法”的。

因此,書法“筆法”不等於“刀法”,如果不能參透,100年也寫不好!

刀法≠筆法

米芾這句話不但說出了“刀法”,而且還告訴了我們此法不能學,根本學不出什麼玩意。對於這個觀點,從我掌握的知識來看,米芾是第一個提出來的,而到了當代啟功先生也對此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啟功說:“書法學習,要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前者是不讓學,後者是可以學但要有方法。

啟功先生

之所以古今有不同的見解,我想是有一定原因的:米芾說“刀法”不能學必須學真跡,是出於那時真跡較多的情況下考慮的;而啟功說“要透過刀鋒看筆鋒”,是對於今天古人真跡少而石刻多的情況下考慮的。

因為面對目前的這種情況,我們又別無他法,只有透過學習石刻這一條路,所以啟功給出了相對的學習方法。

啟功先生書法

“透過刀鋒看筆鋒”雖然是學習石刻的方法,但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說只是一個“概念詞”。如果不能參透“透過刀鋒看筆鋒”這句話,我們學習碑刻也只能獲得“刀法”,不可能得到“筆法”。那麼,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當然有,下面筆者就來分享自己對此的應對之法:

一、提高觀察墨跡與石刻的識別,做到心中有數。

就是蒐集大量墨跡與石刻的碑帖,尤其能找到墨跡與石刻相同的對應本最好,可以將其拍成照片放在手機裡,一有空就看、就對比,在內心形成一個“筆法”和“刀法”的區別;

比如書法功課文房推出的優盤,囊括了3。8萬個單字和二玄社出版珍貴法帖,加上1。5萬張歷代高畫質字帖。就能做到隨時隨地觀摩字帖,用過的書友都說好!

二、增加墨跡與石刻的對比練習,做到心手相應。

這是基於第一種方法之上的,心中有數以後便開始下筆寫就,臨寫一個墨跡,接著再臨寫一個碑刻,臨寫過程中多體會二者的不同。如此反覆為之,眼力提高了,內心也掌握了,手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肌肉記憶;

三、學今再學古,做到以今求古、化古。

舉個例子:《集王聖教序》是石刻,如果我們正在學習這本帖,不妨找一些後世的墨跡臨本入手,如元代趙子昂、清代的王鐸、查升等人的臨本,甚至沈尹默和當代其他高手的臨本都可以。深入分析這些成功的書法家是如何臨習的,學習到一定程度後,再去學原帖。

如果我們一時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不妨嘗試以上三種方法。當然,不一定能讓學者成為書法家,但絕對能令其很快參透“透過刀鋒看筆鋒”的用意。當我們明白了這句話且能夠駕輕就熟以後,自然能將“刀法”轉變成“筆法”。因此,“刀法”彌蓋“筆法”之彰自可破解。

文/王呈祥

村民拆房子,掉下來一幅畫,估值上億!

北京大學辦公室懸掛這種字??

一塊掛在灶臺上的破布,竟是稀世名畫!

唐代行書極品,看了20年才勉強能看懂

推 薦 關 注

百 萬 書畫收 藏 愛 好 者 的 第 一 選 擇

收藏 | 書畫 | 名家 | 展覽 | 哲思 | 音樂 | 鑑賞 |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