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逆行”求學的大齡研究生:教育與學習不是年輕人專利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考報名人數達457萬,比去年增長21%,是5年前的2。27倍。考研熱持續,隊伍中的大齡研究生也走進公眾視野。他們期待透過升學改變現狀,但又因“大齡”陷入新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危機。“逆行”求學的大齡研究生們,正吸引著更多人的關注。

期待改變的一群人

今年35歲的張敏是一名寶媽,也是一所師範大學的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在做全職媽媽時,張敏就自學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但考取證書並不代表能順利就業,為了成為一名真正的心理諮詢師,張敏選擇了報考心理學研究生。“我之前是大專畢業,學歷不高一直是我的心結。”兩次考研失敗後,張敏終於在第三次成功“上岸”,同時成為班上年齡較大的研究生。

自2014年起,教育部門取消了考研的年齡限制。隨著考研熱不斷升溫,大齡研究生的數量也逐漸增多,日益成為一個可見的群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近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兩校30歲以上的研究生新生佔到了20%左右。

大齡研究生通常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事業基礎,他們希望藉助研究生學歷,追求更高的發展平臺。在他們當中,有的希望轉換行業,不惜辭去工作脫產考研讀研;有的希望推遲幾年就業,重溫校園生活;還有的懷抱科研興趣,想把專業和自己從事的職業結合起來……

“讀研有太多收穫,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剛滿30歲的譚鈞,去年從西南政法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我找到了本科畢業時不可能找到的工作,走著跟當年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路。”他告訴半月談記者,讀研期間,他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認識了許多良師益友,現在對未來的規劃也日漸清晰。

“搖擺”著的“社會時鐘”

“在什麼年齡階段就做什麼事情”,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社會的“時鐘”正影響著許多人的選擇。對於大齡研究生而言,他們似乎勇敢地跳出了“社會時鐘”,但又時常面對著“時鐘”不停“搖擺”帶來的壓力和焦慮。

——“硬性門檻”困擾就業。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年齡歧視”是大齡研究生口中的高頻詞。“研究生報考年齡限制放寬了,但在就業時,用人單位卻又將年齡設定為一個硬門檻。”作為一名“85後”文科研究生,每當陶鑫看到各類招聘資訊上“不超過30歲”“35歲以下”的限制條件時,總是倍感無奈。

招聘會現場不乏大齡研究生 陳曄華 攝

重慶大學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紅春表示,年齡門檻直接限制了大齡研究生的就業選擇。企業校招時普遍設定了不超過28歲的年齡門檻;如果選擇考公,一些大齡研究生在完成5年的基層服務期後,也超過了35歲的遴選門檻,從而與更多的發展機會失之交臂。

——“隱形壓力”影響學業。有高校教師反映,由於已畢業多年,部分大齡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稍顯薄弱,“有的學生知識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帶起來總有些吃力”。近年來,許多高校執行嚴格的研究生清退制度,長年未能畢業的大齡在職研究生成為重點考察物件。“年紀大了讀研,有很多後顧之憂。”他們有的面臨著職場和生活雙重壓力無暇學習,或是後期讀研意志不堅定逐漸放棄了學業。

——“同輩焦慮”擾亂心態。大齡研究生表示,自己難以與應屆入學的“年輕研究生”打成一片,又與同齡的“社會人”有著身份上的區別,“室友比自己小四五歲,還比自己優秀。要是再晚幾年入學,我快和老師一個年紀了……”

歷經“四戰”考上研究生的宋同學告訴半月談記者,無論是面對年齡更小的研究生同學,還是同齡的本科同學,她都感到人生節奏慢了好幾拍:“同齡人這個年紀已經是家裡的頂樑柱了,我卻還在找家裡要生活費。30歲出頭時我還是職場‘小白’,許多同學已經走入了管理層……”她說,為了避免尷尬,讀研後很少再參加老同學聚會,聯絡也越來越少。

大齡研究生,未來同樣可期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齡研究生的逐漸增多是正常現象。”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範湧峰認為,教育與學習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必須的。在不斷革新的社會中,保持學習的熱情無疑是值得提倡的積極生活態度。

受訪人士表示,大齡研究生群體也給研究生教育帶來一些新變化。與20歲出頭的年輕人比起來,大齡研究生往往有著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歷,心智相對更加成熟,研究方向和人生目標更加篤定清晰。同時,各個領域行業的起伏變化也挑戰著人們的適應能力,一些工作多年的職場人想要“回爐充電”,對某個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帶著目標重返校園的大齡研究生,往往還會把求學的成果帶回職場,幫助社會行業實現良性發展。

專家建議,社會各方應放下關於年齡的固有成見,營造對大齡研究生更友好的環境。重慶市政協委員程德安認為,各類招考年齡限制不僅可能構成就業“年齡歧視”,更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

程德安呼籲,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背景下,有必要立法對就業年齡歧視做出禁止性規定,同時出臺和完善促進就業工作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以促進“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同時,他希望大齡研究生積極調整心態,不斷提升自我,在人生賽場上取得更大的主動權。(文中譚鈞、陶鑫為化名;實習生孫林悅、陳少林參與採寫)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