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節假日舉家出遊 莫讓暈動症“帶節奏”

國內有關部門根據網路搜尋酒店預訂數量與機票預訂數量做出推測,今年即將到來的“五一”黃金週正在展現高光時刻,出行人數可望突破2億以上,成為一個井噴的旅遊旺季。現在,人們早早開始準備自駕遊、坐火車或者乘飛機到全國各地舉家出遊,享受美好的假期之旅。但遺憾的是,生活中恰恰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經常飽受暈車、暈船、暈機之苦,輕的眩暈,噁心;重的五臟六腑翻江倒海,甚至虛脫和休克。這種讓人的身心經歷非常糟糕的現象和體驗,被醫學界稱之為“暈動症”,也叫運動病。

那麼,什麼是暈動症?其發病原因和機理何在?治療方法有哪些?日常生活有無防範的要領和招數?就這些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眩暈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四病房碩士研究生導師謝春成教授一一進行了解答和解讀。

暈車暈船是種糟糕的體驗

謝春成教授介紹說,暈動症是人們乘車船、飛機時所產生的顛簸、搖擺、旋轉及加速運動等刺激人體的前庭神經而引發的疾病。尤其當急剎車、急轉彎或突然起動時症狀更厲害;而在下車休息片刻,可逐漸減輕或恢復。作為一種貫穿古今的症狀,早在2000多年前,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就曾寫道:“在海上航行證明運動會擾亂身體。”事實上,“噁心”一詞源於希臘語詞根“nautical”,直譯正是“船”的意思。

暈動病的臨床表現是噁心和嘔吐。約有1/3的人群因暈動症而嚴重影響其海、陸、空旅行及其他運動方式(如乘電梯、扶梯)。據統計,有多達2/3的旅行者在汽車中至少遭遇過1次暈車症狀,坐在後排座位上的人尤為嚴重。在極端情況下,多達60%的人會經歷這種刻骨銘心的體驗,尤其是被動運輸的人更容易被“暈倒”。國外資料顯示,在年輕人群中,特別是年齡在6-12歲的兒童,暈車情況司空見慣。而在性別差異上,女性患有暈動症的機率往往會更高,這與其激素分泌週期有一定關聯,在月經前後達到頂峰。

謝春成指出,暈動病由於運動環境的不同,又被分為暈機病、暈車病、暈船病、宇宙運動病及虛擬現實模擬器病等。其中,虛擬現實模擬器是藉助前庭電刺激技術,將電極放在耳朵相應位置上,讓使用者完全沉浸在當前的環境中,得以“真實”感覺自己駕駛的宇宙飛船正在俯衝或轉彎,遊戲結束後,有的年輕人經常噁心嘔吐,站立不穩。

暈動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臨床中,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通常將暈動病分為輕中重三度:輕者咽部不適、唾液增多、疲乏、嗜睡;中者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加重、面色蒼白、渾身冷汗;重者上述表現加劇、嘔吐不止、心慌、胸悶、四肢冰涼、表情淡漠、唇乾舌燥、精神抑鬱,甚者伴有脫水、水電解質紊亂等。謝春成介紹,暈動症的群體相當廣泛,但我國尚缺乏詳實的流行病統計學資料,也缺少其專科專病門診。

當前,學術界對暈動症的發生機制存在不同解釋,如神經不匹配、敏感性過高、血液動力學改變、神經遞質異常、遺傳因素、種族差異等。其中更多的學者認為,暈動症的形成是因感覺系統的衝突和不匹配而釀成的,這是因為前庭、視覺和動覺的感知與輸入系統的矛盾效應。例如,人們觀看3D電影時,前庭與動覺輸入系統感知的是本體的相對靜止,而視覺為相對真實的動覺觀感,這就造成了視覺與前庭之間的衝突效應,進而釀成了暈動感。除去一些器質性原因,心理精神因素也能誘發暈動病,如情緒緊張、睡眠不佳、作息習慣不規律等。

謝教授介紹,暈動症的發生也與振盪頻率有關聯,噁心程度隨著暴露時間和振盪強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2赫茲左右的低頻運動時,噁心程度達到峰值。而一般的交通工具的顛簸頻率恰好在此期間內,如汽車、輪船、飛機等。但在騎馬、步行、跑步和騎腳踏車時,所震盪的頻率都高於1赫茲,所以通常不會產生刺激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偏頭痛患者更易受到暈動症的“糾纏”,尤其是在偏頭痛發作時,暈動反應越發嚴重。謝春成指出,在偏頭痛病人群體中,同時伴發暈動症的比例高達40-70%。由於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同時支配內耳,因而顱腦血管的擴張、三叉神經的血管反射,都與偏頭痛與暈動症“形影不離”。有研究結果顯示,偏頭痛與暈動症以及眩暈病均可能具有某種相同的病因,與沒有頭痛的對照組相比,偏頭痛患者報告的眩暈次數上升了2。5倍,暈動症的發作次數也增加了2。5倍。

防範暈動症的“小貼士”

目前,對暈動病的醫療原則是減少衝突的感覺輸入,控制症狀,加速運動環境的適應,包括如下三種方法:一是口服西藥,如暈海寧、乘暈寧、抗眩啶、胃復安、安定等;二是應用中醫中藥,如用生薑、陳皮煮水喝,開展針灸療法、穴位按壓;三是適應性訓練,就是讓乘某種交通工具易於罹患暈動病的人,反覆多次乘坐此種交通工具,逐漸使機體適應和耐受。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謝春成教授發現:本體感覺過於敏感是造成暈動症的三個主要因素之一,而筋膜肌肉鬆解術能夠減輕頭頸部筋膜與骨膜之間的附著緊張度,使肌肉及筋膜對運動的本體感覺異常的傳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衝,最終成功地為暈動症“踩殺車”。經過600餘例臨床微創手術,謝春成團隊發現在對枕骨大孔周圍的骨膜和筋膜進行有效鬆解後,患者乘坐交通工具時暈動症的發作閾值有了明顯提升,經過多次治療和反覆訓練,約有50%以上的病人達到了臨床治癒,20%的人明顯好轉。

在積極採取上述干預手段的同時,還要在出行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免被暈車、暈船、暈機所困擾。以下是謝春成醫生為讀者朋友提供的建議和“小貼士”——

在出發前2小時,宜吃點易消化、少油膩的食物,不宜過飽。

在乘坐車船時,為避免低頻運動的干擾,應坐在船首或車子的前座。在車船行進時,不宜讀書、看報紙、玩手機,要儘量向前方看,注視地平線或遙遠的地方,以減輕因視覺衝突而帶來的暈眩感。同時要避免焦慮和擔憂的情緒,此時可閉目養神、欣賞音樂、和親友聊天等。

經常有暈車、暈船的人,應在出行前半小時服藥,如暈海寧、抗眩啶、息斯敏、苯拉海明、氟桂利嗪等;或使用膳食補充劑,例如已有研究證實生薑和維生素C能夠有效抑制體內的五羥色胺三受體,止吐效果明顯。當車船晃動的過於厲害時,可採取臉朝後的坐位,或是閉目仰臥調勻呼吸。

如果臉色蒼白、噁心之時,則不宜服藥。應儘可能使身體放舒服些,要脫掉帽子、鬆開領口和褲帶,衣服要鬆寬些。房間通風要保持良好。噁心時,不必強忍,儘可能自然吐出。

切上一片鮮薑片,登上車船前貼在肚臍處,用傷溼膏或醫用膠布固定好,到達目的地後再取下來丟掉。或上車前飲用1杯濃茶汁,或在出發前喝1小杯加醋的溫開水,有一定防暈車效果。

有輕度不適者,可在前額、鼻唇間的人中處,塗上少許清涼油或薄荷油。

此外,暈動症還可以透過調整植物神經的方法得到緩解。方法很簡單,即調整自己的呼吸方式——從胸式呼吸變為腹式呼吸。謝春成解釋說,所謂的胸式呼吸是人正常的呼吸方式,即在吸氣的時候,腹部提起變小;呼氣時,腹部放下變大。而腹式呼吸則相反,吸氣時,腹部放下變大;呼氣時,腹部提起變小。經過長期練習,有可能使暈動症的難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