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太極拳教程 什麼是“三拳合一”論

“三拳合一”是孫氏

太極

拳創始人孫祿堂開創的理論,對中華武術理論研究有重大意義,那麼你知道什麼是“三拳合一”麼?不清楚就趕緊來看看吧!

  “三拳合一”理論

  一、從“無極論”、“太極論”看“三拳合一”

“無極論”、“太極論”是孫氏三拳(形意、人卦、太極)的基本理論。先看“無極論”。

《形意拳學》雲:“無極者,當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無極而能一氣者是也。”《八卦拳學》雲:“無極形式者,當人未學之先,心中混混飩飩沌沌,一氣渾淪,舉動之間,但由天然之性也。……此之謂無極而生太極之式也。”《太極拳學》雲:“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

從以上三拳的無極論可以清楚看出,無極論是各拳的理論出發點。雖然在敘述上有文字多寡的差異,但三者所表達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由是觀之,三拳合一之理,已見端倪。

再看“太極論”。《形意拳學》雲:“太極者,屬土也。在人五臟屬脾,在形意拳中之橫拳……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也。”《八卦拳學》雲:“太極形式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左旋之而為陽,右轉之而為陰,旋轉乃一氣之流行。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也。以體言為太極,以用言為一氣。”《太極拳學》雲:“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名之曰太極。”

從三拳之太極論來看,文字彼此間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實質仍是一致的——即太極乃“一氣之流行”是也。所論互異之處,正可互補,構成孫氏拳學完整的太極論。“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是對太極論最簡明的詮釋。三拳合一之理,於此可知。

  二、從“無極式”、“太極式”看“三拳合一”

在孫式拳學體系中,所有拳械套路起點時都要站成“無極式”:面向正方,身子直立,兩手自然下垂,兩足開立呈九十度。其要領也完全一致;手足沒有動作;心內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氣混混飩飩沌沌,清濁不分。所謂“一氣渾然,形跡未露”是也。

無極式作為套路之起點,多數拳派以“預備式”名之。雖然在外形上並無太大區別(有的兩腳平行開立),但內涵上卻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境界上是有差別的。本人曾因練功時對無極式馬虎從事而為老師深責,此後細心體驗,於無極式之妙才略有所得。

在無極式虛無之中生出“一氣”後,便自然而然開始“太極式”,身法由靜而動:形意拳半面而右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極拳半面向左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後兩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雖然三拳“太極式”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內意要領卻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兩肩鬆開,心氣要自然、平穩、沉靜。當然,三拳太極式也有各自特點,唯惟其如此,三拳才成為三拳,而不至於完全變成一種拳。

  三、從孫民氏三拳拳式基本勁意率領看“三拳合一”

形意拳以“兩儀”式為例:要求兩肩鬆開均齊抽勁,兩跨里根亦抽勁(肩與跨合);兩肘往下垂勁,兩膝往裡扣勁(肘與膝合);兩足後跟向外扭動(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

八卦拳以“青龍縮尾”為例;足尖往裡扣時,兩足後跟均要向外扭勁,兩手合住勁;兩胯里根均向回抽勁,又兼有向外開勁,兩肩有往回縮勁;腰要塌住勁。

太極拳

以“懶扎衣”之“按”式為例:要求腰塌勁,足蹬勁,頭頂勁,兩肩兩腿里根縮勁,用意不用力。

由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其勁意要領其實是一致的。不獨此幾式相同,事實上,孫氏拳學體系中幾乎每一個拳式都包括這些要領,而這些要領其實便是外三合。進而言之,形意舉之“七要”與八卦拳“九要也是一致的,對太極拳仍然適用。“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頂、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縮、九要起鑽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尾閭上提,督脈之理。扣者,開胸順氣,陰氣下降,任脈之理。提者,穀道內提也。頂者,舌頂上鍔、頭頂、手頂是也。裹者,兩肘往裡裹勁。松者,鬆開兩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兩肘極力往下垂勁也。縮者,兩肩與兩跨里根極力往回縮尾也。起鑽落翻者,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鑽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機輪之迴圈無間也。三拳合一之理,其信也夫!

  四、從《拳意述真》及孫老佚文看“三拳合一”

《拳意述真》是孫老所著的拳學理論專著。該書除三派名家小傳外,主要是記錄他們關於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一些論述;計十七人、三十九則。但這些論述並非簡單錄出,而是經孫老參以自己研究心得;整理而成的。在該書自序中,先生反覆強調:“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三派拳術,始於一理,中分三派,未複合於一理。”從三派拳家的論述,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三拳之間的內在聯絡。尤其孫老本人,作拳與丹道之功已渾然一體。倘若沒有三拳的融匯貫通,理為一體,拳道與丹道的交融豈不成了空中樓閣?

從吾師孫叔容先生所珍藏的其祖父孫祿堂先生佚文《八卦拳學自序》(手稿)可以清楚看出三拳合一論創立的經過:孫老先研究形意拳數載,又及八卦。始則二拳之勁大相徑庭,然後漸漸相合,最終合為一體,歷時二三十載。民國元年,先生又習太極,三年後豁然大悟,三家之勁融為一體。孫老在自己多年實踐體悟的基礎上,結合易學、老莊哲學與儒家“中府”“中庸”思想,創立了“三拳合一”的拳學理論。他指出:“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孫老又分別以“鋼珠鐵球”、“絨珠與鐵絲盤球”及“皮球”來比喻三元性質,以愚之見,即形意尚明勁,八卦尚暗勁,太極尚化勁。孫老進一步指出,“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

  五、從本門一些拳械看“三拳合一”

孫式

太極

拳是孫先生在繼承武氏太極拳的基礎上,與形意、八卦融匯貫通而創出的一種別開生面的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尤其活步步法(進步必跟、撤步必隨;進先進前腳,退先退後腳)源於形意八卦,為本門太極所獨有。不僅如此,其中許多拳式也源於形意、八卦。如“三通背”之第二式實為形意八式之雙拉手;而第三式之前半式實為虎撲之式。再如“玉女穿梭”,實有青龍縮尾、青龍返首之象。因此,孫式太極拳是孫老三拳合一論的結晶。

八卦劍方面孫老著有《八卦劍學》,這是五部著作中唯-一部器械專著。無論其劍學之無極論、太極論、無極式、太極式,還是其劍式之勁意要領,都與孫式三拳並無二致。除此而外,無論孫式拳學中的何種器械,不論是太極劍、純陽劍、八仙劍,還是雪片刀、六合棍、套環奇槍等等,都不離乎三拳合一之理。

綜上所述,“三拳合一”論是孫老一生習武求道、精心體悟的昇華,它凝聚了孫老與三派多位前輩的無數心血。在此基礎上,孫老創立了嶄新的武學體系——孫式拳學(包括孫式形意拳、孫式八卦拳和孫式太極拳三大部分)。先生的拳學實踐告訴我們,從事武學之人切莫存門戶之見,自以為是,固步自封,而應與同道虛心研究,博採眾長,相得益彰。所謂他人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那種朝秦幕暮楚、見異思遷的做法也是不足為訓的。愛好者唯惟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於拳中三昧庶幾可得。

  孫式太極拳特點

(1)遵從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以恬淡虛無的心態,蓄神以求中和,自然開發人體中和之氣——神氣合一之內勁,使習者從中完善身心本能,開啟大慧。

(2)以《易經》為指導,由無極而生,太極而始,以三體式為基,內運五行,外演八卦,渾融一體,使拳式承接變化合於易理,使習者產生先後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為作為進階基礎,並融合貫穿於每一拳式之中,求以透過拳式產生動靜合一之效,使技通於道。

(4)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行拳之總綱,並精煉出行拳的“九要”法則。九要為: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提(提肛,決非用意識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四要頂(舌頂上額,頂頭),五要裹(裹膝、裹胯、裹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縮(縮肩,縮胯),九要起鑽落翻分明(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從而涵蓋了《易經》《洗髓》兩經之精義,求以透過拳式產生內外合一之效。

(5)該拳拳式至簡易學,而每一拳式之內意至深。主張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氣從。以形意拳之三體式為整套拳架之基礎,要求重心上下無起伏,始終在一個水平面上運動,培育體內一觸即發之本能。以八卦拳之進步必跟、退步必撤作為該拳之基本運動形式,要求重心始終在兩足上交替變換,利用重心的連續變化協調、渾融周身的虛實、陰陽,求中和而達至靈、至空。以開合作為左轉身之接,以至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所以,孫式太極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實猛烈,又有八卦拳之靈活巧變,並將此融蓄在太極拳的柔順中和之中,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6)孫式太極拳在單練整套路之功底上,並有對練、推手之技。推手對練之中不可執著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窺定對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剛或柔;伸縮往來,上下相隨,靈活運用,不呆不滯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沾連粘隨。

總而言之,孫式太極拳,極盡柔順中和之至;極盡靈活巧變之至;極盡整實猛烈之至。是形意、八卦、太極三拳渾融昇華後的結晶。

結語

:看了上面的文章你是不是對“三拳合一”理論有了深入地瞭解呢?喜愛太極的朋友只有踏踏實實的勤學苦練才能有所成就,千萬不能見異思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