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扶林說,"黛玉葬花"拍得不好,應該更悽美,不是陳曉旭的問題

87版《紅樓夢》是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拍攝於1987年的一部古裝連續劇,王扶林導演,周汝昌、王蒙、周嶺、曹禺、沈從文等多位紅學家參與制作。

歐陽奮強,陳曉旭,張莉,鄧婕,胡澤紅,袁玫,安雯,李婷等人參演。

編輯

87版《紅樓夢》導演心無旁騖,潛心創作,編劇忠於原著,敢於發揮,演員形神兼備,立體豐滿,畫面色調亮麗,賞心悅目,歌曲悠長悅耳,哀怨動人,成為一部不可逾越的經典。

劇中的很多場景,比如“黛玉進賈府”,“黛玉葬花”,“黛玉焚稿斷痴情”,“寶黛讀西廂”,“晴雯撕扇”,“晴雯補裘”,“探春遠嫁”,“鴛鴦抗婚”,“寶釵撲蝶”,“湘雲醉臥”……,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經典場景。

其中,“黛玉葬花”拍得很美,人美,景美,音樂美,意境美,美得就像一幅畫。

兩版“黛玉葬花”對比。

曾經把87版的“黛玉葬花”,拿出來和新版《紅樓夢》的“黛玉葬花”做過對比。

原本只是覺得87版的“黛玉葬花”拍得美,很符合黛玉當時的心境,經過一對比,發現每個細節都特別到位,真是美不勝收。

置景上,劇組用的是真桃花。滿地,滿樹,水中都是桃花,落英繽紛的感覺。

拍“黛玉葬花”的時候,劇組在瘦西湖內徐園附近的桃花塢,為了等桃花來,整整呆了半個月。

原本以為這是最簡單的事情,新版紅樓居然都做不到,螢幕裡滿滿的參天大樹,連一株桃花都沒有。

最重要的是演員。

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楚楚動人, 一副我見猶憐的樣子。

她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行動如弱柳扶風,體態柔弱纖細,葬花的時候,微微啜泣,偶爾會用手帕抹去眼淚。

整個畫面,沒有一句臺詞,透過黛玉的葬花,寶玉的凝望,讓觀眾感同身受,感受到黛玉的觸景生情,寶黛的心心相印和兩人之間真摯的感情。

新版《紅樓夢》就不多贅言了,整個一案發現場。

殺人埋屍的黛玉,被寶玉發現,嚇得放聲大哭,黛玉瞧他那慫樣,不屑和他一般見識,趾高氣揚地走了。

說回87版的“黛玉葬花”,特別是一首“葬花吟”,聽得我們肝腸寸斷,悲傷流淚。

87版的“黛玉葬花”得到了紅學專家和大眾的認可,都覺得這一場戲,拍得特別美,特別符合原著的描寫。

王扶林對紅樓的理解,並不深入。

拍攝之前,王扶林曾拿出一年時間,專門研讀《紅樓夢》。因為之前,他從沒完整地讀過紅樓,對紅樓並不是特別瞭解。

為了更好地拍攝,他向央視領導提出,關門讀書一年。

這一年的時間,王扶林熟讀原著,查閱一切有關紅樓的資料和文獻,翻閱各個紅學家對紅樓的評論和思想。

劇中的每個人物和每個場景,在他心中有了一定的樣子。

所以,王扶林才會選出那樣符合原著的演員,每一個都彷彿從原著中走出來一樣,所以,王扶林才會拍出那麼多經典的場景。

但,《紅樓夢》是博大精深的,就算是王扶林關起門來讀了一年的書,很多地方理解的依舊不是很透徹。

就像拍“秦可卿出殯”的時候,劇組搭建了一條“榮寧街”。

那是一個大場面,因為劇組只有一臺攝像機,所以,拍起來很麻煩。近景,遠景,特寫都需要拍,需要這些演員們來來回回地走。

幸虧在拍攝前一天,紅學專家發現,這條街的名字寫錯了,應該是“寧榮街”,寫成了“榮寧街”。

一字之差,王扶林知道後,嚇出一身冷汗。

幸虧沒拍完再發現,那樣的話,摳也摳不下來,也不可能重拍,只能將錯就錯了。

其實,87版“黛玉葬花”拍得非常美。

陳曉旭把林黛玉的那份情緒,那種個性,那種心理,演繹得淋漓盡致,狠狠地甩新版《紅樓夢》幾條街。

在此之前,梅蘭芳演過“黛玉葬花”,被魯迅諷刺,說,沒想到林黛玉長著金魚眼。

當時王扶林對“黛玉葬花”的理解,只是看作黛玉的一種心情,一種遭遇,一種寄人籬下的感受,她對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婚姻,和賈寶玉的關係等方面,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感。

是黛玉用葬花,來寄託和宣洩自己的感情。

所以,王扶林拍出了黛玉的個人情感和寄託。

這場戲中,只有黛玉和寶玉。

黛玉想起了自己身世,想起寶玉對自己的冷待,想起自己寄人籬下的苦,所以,透過葬花來宣洩,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寶玉看到黛玉葬花,有一瞬間的愣神,眼淚在眼眶打轉,卻沒有落下來。這份懂得,這份體恤,這份傷心,比號啕大哭更讓人心碎。

這場戲,得到了大眾一致的讚許和認可。每次音樂一響,就讓人身臨其境,潸然淚下。

王扶林說,黛玉葬花還可以拍得更好。

可是,之後,透過對《紅樓夢》的不斷研究理解,王扶林對“黛玉葬花”,並不滿意。

他說:“對這場戲有了新的看法,如果按現在的理解,我會拍得更好。”

那麼,王扶林為何這樣說呢?他又有了什麼新的看法,怎樣才能拍得更好呢?

原來,當他看到《紅樓夢》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當時大家行酒令,抽籤。

黛玉抽的是“芙蓉”,晴雯也是“芙蓉”,湘雲是“海棠”,探春是“杏花”,寶釵是“牡丹”……

每個人的簽上都有一朵花,都有一句詩。

順便說一句,當王扶林導演在20年後,說起這些,頭腦清晰,侃侃而談。可見,這麼多年來,《紅樓夢》一直在他心中。

比如黛玉“芙蓉花”的詩句是,“莫怨東風當自嗟”。這句詩出自歐陽修的《詠明妃》。

這首詩還有另一句,紅顏勝人皆薄命,點出了黛玉的悲慘結局,並且芙蓉出水而不染,比喻林黛玉的高貴品質。

比如寶釵的詩句是,“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詩出自羅隱的《牡丹花》。

這首詩中還有另外一句,辜負穠華過此身,點明瞭寶釵甘願犧牲自己,拯救寶玉的動人至愛。

史湘雲抽到的是香夢沉酣的海棠花,海棠春睡,正好符合史湘雲醉眠的典故。

探春抽到的則是瑤池仙品的杏花,抽此籤者,必得貴婿,也暗喻了探春最後遠嫁的命運。

……

所以,王扶林認為,這個“葬花”,可以說是曹雪芹的一種特殊的寫法,是象徵群芳的毀滅,意味著群芳的歸宿,不僅僅只是黛玉的問題。

有了這次的理解,王扶林認為當年“黛玉葬花”拍得並不好,如果再拍,肯定會拍得更好。當然,這和陳曉旭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黛玉葬花”,不僅僅是黛玉一個人的悲憫,而是群姐妹的一種悲憫。

總結

其實還有很多的問題,都是在不斷拍的過程中,或者是拍完後,才對這些劇情逐步,有了更深的瞭解。

就像當時王扶林沒有拍“太虛幻境”,他覺得這些判詞,有些宿命論,有些封建的東西,所以舍掉了。

可是,多年後,隨著對《紅樓夢》研究的深入,王扶林更加理解了曹雪芹,發現這一段非常重要,很多主旨都在裡面,是很有哲理和味道的一場戲。

可惜,卻讓他硬生生砍掉了,這成為王扶林最大的遺憾。

王扶林說:

改編名著本來是一件很艱鉅的事情,尤其是那個年代。經過我們這一代人,終於把普及版的《紅樓夢》拍出來了,我想為今後後人更好地拍《紅樓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一個很好的臺階,這裡面有經驗,也有教訓,我想將來會拍得更好,這樣我們就心安理得了。

只是,讓王扶林想不到的是,這版《紅樓夢》居然成為一部經典,之後的新版,除了把87版《紅樓夢》推到一個更高的地位,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