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玄宗的最後六年,自由、愛情和權力都沒有了

哥舒翰

20萬大軍戰敗,潼關失守的訊息傳來,安史叛軍的鐵蹄離大唐都城長安又近了一步。 這是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九日,

唐玄宗

李隆基生命中黑暗的一天。 宰相

楊國忠

把鍋甩給唐玄宗,說這十年來,不斷有人跟陛下報告安祿山要造反,您就是不信,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可不是我的錯。他連後路都給玄宗想好了,說,咱們儘快逃離長安,去蜀地避避風頭吧。 這要是年輕時的李隆基,可能就親臨前線和安史叛軍搏命去了,可年逾古稀的他,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勁頭。人年紀越大,往往越惜命。 唐玄宗聽楊國忠的話,悄悄轉移到長安城北邊的禁苑,命龍武大將軍

陳玄禮

備好900匹戰馬待命。 幾天後,東方泛白,晨霧飄渺,玄宗帶著

楊貴妃

、太子

李亨

以及其他妃嬪、皇子、公主,還有宰相楊國忠、宦官

高力士

等人從禁苑的西門逃出了長安城。城裡的達官貴人和老百姓到了早上才發現自己被皇帝拋棄,頓時亂作一團。 曾經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此翻開了人生的最後一頁。

▲年邁的唐玄宗。圖源/影視劇照

唐玄宗一行人出長安城,奔波了一上午,到達

咸陽望賢宮

,派人通報當地官員安排食宿。等半天沒人出來接駕,原來地方官一聽說安史叛軍來勢洶洶,早就跑路了。 眾人連吃飯都成問題,停在原地一籌莫展。楊國忠偷偷給玄宗帶了幾個胡餅,讓他先墊墊肚子,其他人卻還飢腸轆轆。 此時,皇帝的大隊人馬吸引了一幫圍觀群眾。玄宗放下架子問他們:“你們家有飯嗎?不管粗細,只管拿來。”關中的老百姓當然希望唐室早日平叛,自己也能過上太平日子,於是簞食壺漿,獻上食物。皇室成員、王公大臣飢不擇食,看到老百姓送來的粗糧,爭相用手抓著吃。 大家看皇帝一家都這麼慘了,忍不住哭泣,唐玄宗也掩面而泣。皇帝和百姓這樣抱團一起哭的場面難得一見,更罕見的是,這時來了一個叫

郭從謹

的老漢,他走到玄宗身邊,直言不諱道:安祿山包藏禍心,已非一日,以前有人向朝廷告其逆跡,陛下卻不信,致使他陰謀得逞,陛下流離失所。我還記得宋璟為相時,每進直言,天下太平。在那之後,大臣們卻忌諱直言,一味阿諛奉承,故宮外之事,陛下一概不知。我等在野之人,早就知道會有今天,但宮闈森嚴,無法上達天聽。事不至此,我又怎能當面向陛下痛訴!

這位老人家,就靠著這一段肺腑之言被載入史書。若不是安史之亂讓他與唐玄宗在咸陽相遇,玄宗恐怕永遠聽不到這些話,也見不到這些平凡的老百姓。一人之下,皆是蚍蜉,他們共同成就了一個盛世,卻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唐玄宗聽完郭老漢的話,慚愧地說:

“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

▲唐玄宗畫像

唐玄宗與父老鄉親告別,一路向西走,來到興平縣的

馬嵬驛

。 在這裡,他失去了楊玉環。 這一番折騰,唐玄宗一行人疲憊不堪,禁軍將士更是急眼了,覺得老闆忒不仗義。這些禁軍都是長安人,將一家老小留在家中,自己跟著皇帝大老遠跑去蜀地,本來就不樂意。更何況,在他們看來,安祿山不就是楊國忠逼反的嗎?潼關失守不就是因為楊國忠催促哥舒翰盲目出戰嗎? 憤怒的將士們恨不得殺了楊國忠洩憤,場面逐漸失控。 禁軍首領陳玄禮擔任護衛多年,經驗老道,深知若無法安撫將士們的情緒,將引發譁變。然而,誅殺宰相這麼大件事肯定需要有一個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支援,這裡除了玄宗,平時最有話語權的就是楊國忠本人了。 陳玄禮轉念一想,不對,還有一個人——太子李亨。

安史之亂爆發時,45歲的李亨已經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 二十年來,李亨常年生活在恐懼之中。當初他之所以被立為太子,是因前任太子

李瑛

遭武惠妃誣陷,與另外兩個兄弟被玄宗賜死。李亨這太子之位坐得一點兒都不安穩,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對其處處打壓,太子黨的李適之、韋堅、王忠嗣等文臣武將被一一翦除,還要忍受父親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膽。 唐朝的太子,實在是一個高危職業。 李亨對楊國忠恨之入骨,更恨早已死去的李林甫,而與他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各方勢力之間制衡的父親李隆基,關係也十分微妙。 陳玄禮找到了李亨,將殺楊國忠的計劃全盤托出。李亨的態度很謹慎,史書記載,

“太子未決”

。在這節骨眼上,不反對就是贊成。 陳玄禮召集將士,給楊國忠安上“謀反”的罪名,帶兵將他處死。據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祿山事蹟》記載,為首的是騎士

張小敬

,他”先射國忠落馬“,眾將士才一擁而上。

楊國忠的兒子,以及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都死於亂兵之中,虢國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殺,自刎而死。情緒失控的將士們甚至把楊國忠大卸八塊,用槍挑起他的首級,懸掛在驛站門外示眾。 唐玄宗一聽事態緊急,趕緊拄著柺杖走出驛門,慰勞將士,勸他們各自歸隊。將士們一動不動,殺氣騰騰。 玄宗慌了,讓高力士去問將士們還有何要求。將士們齊聲說:

“賊本尚在。”

陳玄禮替他們向玄宗解釋說:

“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楊國忠因貴妃得寵而受到重用,將士們一定要將她斬草除根。 玄宗愣住了,緩緩說:“朕當自處之。” 大臣

韋諤

見唐玄宗猶豫不決,上前連著磕了幾個頭,血流滿面,勸諫道:“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 唐玄宗還是不忍心,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此時,侍奉玄宗多年的高力士也說話了:“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高力士不愧是宮裡的老幹部,這番話切中要害。如果不殺貴妃,將士們恐怕連玄宗都不放過。 唐玄宗愛楊貴妃,但他更愛自己的生命和皇位。這一刻,他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在與楊貴妃訣別後,玄宗痛心地下令將她處死,命人用白綾將愛妃縊死在佛堂前。正如白居易《長恨歌》所寫: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楊貴妃不是紅顏禍水,這位絕代佳人象徵了那個繁華的時代,她用天生麗質點綴了整個大唐帝國。遺憾的是,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給人看。

▲西安華清宮。圖源/攝圖網

在短暫的踟躇後,唐玄宗還是選擇入蜀避難。 當地老百姓將皇帝的車駕攔下來,說:

“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唐玄宗聽著父老鄉親的話,沉默許久,可還是拉起轡頭,往蜀道的方向漸漸遠去。年輕時一代英主的影子,再也抓不住了。 玄宗走後,太子李亨也被老百姓圍住,他們喊道:“我們願率子弟跟隨殿下東破賊,取長安。如果殿下也要入蜀,中原百姓還能奉誰為主?” 面對百姓的挽留,李亨起初也婉拒了,說父皇即將踏上漫漫征途,做兒子應該朝夕在他身邊服侍,以盡孝道。說罷,一邊流淚,一邊要策馬追趕玄宗。 這時,李亨的兒子廣平王

李俶

(後改名李豫,即唐代宗)和心腹宦官

李輔國

將太子的車馬一把拉住,勸說道,如今國家已經分崩離析,若不順應民心,組織平叛,哪裡還有復興的希望。等我們入蜀,賊軍要是把棧道燒了,朝廷就只能困守蜀地,到時中原的大好江山就要拱手讓人了。殿下還不如到西北調兵,和眾將齊心合力,討伐逆賊,克復兩京,削平四海。 李亨一聽,不再推辭,既然如此,我就順應天意民心留下來。 當了近二十年太子,李亨終於擺脫父親的陰影,就此分道揚鑣。從馬嵬驛的沉默,老百姓的挽留,再到身邊人的勸說,這些偶然事件拼湊到一起,史書說是巧合,我們便相信吧。 唐玄宗在不遠處左等右等,等到探馬來報,太子被眾人留下,不走了。玄宗無奈,只好繼續上路。

▲唐《明皇幸蜀圖》

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玄宗終於到達劍閣,拍拍撲通跳的小心臟,不用再擔心追兵了。在此,他釋出了一道制書,昭告天下,部署平叛戰略。 這道制書十分關鍵,在此前一個月,朝野上下不知玄宗下落,唐朝在叛亂之中陷入權力真空,岌岌可危。 唐玄宗先是自責:

“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貽禍海內,負茲蒼生,是用罪己責躬。”

這就相當於罪己詔,說會有今日之禍,都是我的責任。 之後,這道制書又宣佈:

“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南取長安、洛陽”

,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等諸皇子也各領地方節度使,“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如此部署,實際上就是自己居中節制,避免大權旁落,也防止地方將領竊取皇室權力。 可是,為時已晚。就在玄宗下詔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得到朔方軍擁護,在

靈武

(在今寧夏)擅自即位稱帝,是為

唐肅宗

。他還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 這就尷尬了,當爹的要讓兒子當天下兵馬元帥,兒子卻要讓老爹當太上皇,唐朝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如何是好? 可以想見,李亨的自作主張對唐玄宗無疑是雪上加霜。 從此前的制書可看出,玄宗不願放棄皇位。他從年輕時就對權力充滿慾望,在遭到姑姑

太平公主

掣肘後,搶先發動先天政變,奪回皇權,當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一向驕傲自負,唯我獨尊。對他而言,放下尊貴無比的皇權,就是放下最後一絲尊嚴。 可在得知李亨靈武登基的那一刻,玄宗釋然了。在成都,唐玄宗頒佈

《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

承認李亨為皇帝,一切軍國大事聽他排程,宣告自己的統治生涯結束。 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後平定叛亂,維持國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 玄宗入蜀,肅宗無後顧之憂,可以放手一搏,這是唐玄宗在位做出的最後一大貢獻。

在蜀地,唐玄宗陷入深深的懺悔和思念。 他回想起入蜀路過斜谷棧道時,細雨霏微,連綿不斷,馬鈴聲在山谷間迴音繚繞,悽切哀婉,遂作

《雨霖鈴》

一曲,命樂師張野狐吹奏,以寄託對楊貴妃的哀思。後來他回到長安,看到楊貴妃曾經演奏的玉磬,更是睹物思人,只好命人將其藏起來。 他回想起當年輔佐他開創盛世的宰相

姚崇

,說:

“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這就類似於《三國演義》中曹操哭奉孝,要是他還在,我也不至於落到如此下場,有幾分推卸責任的意思。 他回想起專權固寵的宰相

李林甫

,懊悔不已,評價他:“妒賢嫉能,亦無敵也。”可當別人反問他:“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玄宗默然不語。 他回想起開元最後一任賢相

張九齡

。當年安祿山違犯軍令,唐玄宗不願將他處死。張九齡斷定安祿山必為後患,上奏“不宜免死”,玄宗不聽。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專門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張九齡。 在長達兩年的自我反省後,至德二載(757年),唐玄宗終於接到振奮人心的好訊息——唐軍收復長安! 此時,一個問題擺在玄宗面前,是否要回長安與兒子團聚? 唐肅宗上表請父親還京,語氣也算誠懇,說老爸您別當太上皇了,回長安當皇帝,我就回東宮當太子,以盡臣子之道。玄宗可不敢偷著樂,之前兒子一跑到靈武就擅自稱帝,現在長安都收復了,反倒要交還皇位,誰信啊。 唐玄宗立馬給李亨寫了封回信,你把四川割給我吧,我不回家了,就在這兒養老。 之前,唐肅宗上表請太上皇復位,他的心腹重臣

李泌

就斷定玄宗不可能東歸,還要求肅宗追回此表,但使者跑太快,沒追上。 唐肅宗得到玄宗回信後,只好問李泌有何補救方法。李泌說,您讓我寫封賀表。 李泌另寫一個賀表,這次是用群臣的名義寫的,就27個字:自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及今成功,聖上思戀晨昏,請速還京以就孝養。

短短几句話,就包含三層意思:李亨稱帝是百姓挽留,群臣勸進,不得已而為之,不是不給玄宗面子,這緩和了父子間的矛盾;其次,肅宗派兵奪回長安,“及今成功”,大臣們覺得他有資格當這個皇帝;最後兩句是說,肅宗日夜想念玄宗,希望父親回京頤養天年,這就是打親情牌。 唐玄宗接到第二道賀表,心情果然大不相同,下決心離開成都,東歸長安。肅宗知道後,對一旁的老鐵李泌說:“此都是卿的功勞啊。” 父子倆這一來二往,都藏了不少心機,玄宗回去長安,還能過安穩日子嗎?歷史告訴我們,被迫放棄皇權的帝王,日子終究不會好過。

玄宗和他的小朝廷剛到扶風(今陝西寶雞),肅宗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派出3000精兵迎駕。此時玄宗身邊才多少人?不過才600禁軍。 肅宗的3000精兵一到,將玄宗的600人全部繳械,命他們就地解散。意思是,弟兄們辛苦啦,接下來送太上皇回家的工作就交給我們了,要是不說接駕,還以為是綁架。 到了咸陽的望賢宮,這裡是玄宗當年逃離長安後途徑的第一站,肅宗早已在此等候。 肅宗為父親安排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為天下人演了一場父慈子孝的好戲。他讓人請玄宗登上望賢宮南樓,自己脫下黃袍,換上臣子的紫袍,一路小跑到樓下,對著樓上的玄宗一陣手舞足蹈,這是朝拜禮節,叫拜舞。 玄宗一看兒子來了,趕緊下樓,父子倆抱在一起大哭一場。接著,肅宗跪下來,捧著玄宗的腳,痛哭流涕,這是胡人的舊習俗,表示對他父親的尊敬。 這時,玄宗要親自為兒子披上黃袍,肅宗跪地不起,反覆推辭。玄宗說:

“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

唐肅宗做出一副左右為難的樣子,穿上黃袍,左右山呼萬歲,響徹雲霄。 時隔兩年,父子終於重逢。 唐肅宗把戲做足了。之後,肅宗在正殿大擺筵席,御膳呈上來,都要先嚐一口,再獻給玄宗。回長安的路上,肅宗為玄宗牽馬,然後作前導引路。 唐玄宗看著此番場景,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

有人說玄宗這人沒心肝,經此大難不好好悔過,還如此沾沾自喜。可這句話似乎也可理解為,玄宗有意對肅宗示好。 當昔日不可一世的雄主說出這種違心的話,足見其晚年落魄。

▲唐肅宗迎接唐玄宗還朝

回到長安後,唐玄宗住進了

興慶宮

,唐肅宗住在

大明宮

,父子倆經常互相探望,有時還會在夾城相遇。玄宗生活優裕,地位崇高,看似享盡天倫之樂,實則危機重重,免不了肅宗的猜疑。 興慶宮由玄宗原來當藩王的舊宅改建,位於坊市之中,最南面的

長慶樓

就緊挨著大道。唐玄宗閒來無事登上長慶樓,全城街景歷歷在目,樓下過往計程車民常在樓下高呼萬歲。玄宗一聽心裡高興,也會揮手致意,甚至擺下酒席,請老百姓到宮中一聚。 平時到興慶宮走動的人,除了公主、內侍、宮女和梨園子弟,就是玄宗的親信陳玄禮與高力士。玄宗還曾設宴招待將軍郭英乂、王銑等人,並予豐厚的賞賜。劍南道的官員過去兩年曾與玄宗共度患難,每次進京奏事,也會到興慶宮看望玄宗。 唐玄宗整日與外人來往,實際上已對肅宗形成威脅。你都退休了,還和朝中官員交往甚密,意欲何為啊?

▲西安大雁塔與玄奘像。圖源/攝圖網 唐肅宗看在眼裡,嘴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放心。這時,宦官李輔國就對肅宗進言,太上皇結交外人,陳玄禮、高力士更是日夜圖謀不軌,對陛下不利,不可不防啊。 言外之意,就是要提防唐玄宗復辟。 李輔國與唐玄宗早就有過節,他出身閒廄馬家小兒,相貌奇醜無比,本是高力士的手下,不得重用,被打發到太子宮中。後來,他扶持李亨上位有功,又是新君心腹,就此青雲直上,早想對輕視自己的玄宗一黨展開清算。 李輔國是唐朝的一大禍害,宦官掌握兵權,左右朝政正是自他開始。這麼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正好可以幫皇帝幹髒活。 李輔國向肅宗建議,興慶宮建在市井之中,宮牆低矮,不適合太上皇居住,不如請他老人家到

太極宮

居住,那裡深宮大院,戒備森嚴,又可杜絕小人蠱惑,豈不兩全其美。 太極宮與興慶宮的情況可謂天壤之別。太極宮位於大內之中,北面是禁苑,南面是朝廷辦公場所,東面是太子的東宮,西面是宮女住的掖庭宮,幾乎與世隔絕,玄宗到那兒表面上備受優待,實際上如同軟禁。 唐肅宗什麼反應呢?史書說,

“上不聽”

,也就是猶豫不決。 李輔國在宮中多年,知道上司不明說,不代表不同意。他先出手試探肅宗的真實意圖,假託敕令,命人從興慶宮取走290匹馬。 馬是戰略物資,打仗必備,當然不能放心交給玄宗。興慶宮本來有300匹馬,一下子就剩下10匹,唐玄宗看著空蕩蕩的馬廄,無可奈何地對高力士說:“吾兒為輔國所惑,不得終孝矣。” 唐肅宗對李輔國越權的舉措,沒有任何表示,基本上已是默許。李輔國見狀,更加膽大妄為。有皇帝撐腰,這事兒就好辦了。 上元元年(760年),李輔國派人到興慶宮傳話,說肅宗請玄宗到太極宮遊玩。玄宗不敢拒絕,隨李輔國走到睿武門,突然出現500名持刀的騎手,攔住去路。 玄宗大驚失色,李輔國這才傲慢地說:“皇帝認為興慶宮地勢低窪狹窄,請太上皇遷居太極宮。”經過馬嵬之變,玄宗對兵變都有心理陰影了,嚇得差點兒從馬上摔下來。 太上皇竟被如此欺凌,危急關頭,一旁的高力士趕緊上前扶住玄宗,痛斥道:“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輔國何得無禮!”之後又以太上皇的名義釋出誥命,對眼前500名騎兵表示宣慰:“諸將士各好在!” 眾將士這才以為太上皇餘威尚在,不敢輕易得罪,紛紛收刀叩拜。高力士知道事情無法挽回,眼下只能先保玄宗安全,於是飭令李輔國與他一起為太上皇牽馬。李輔國雖不情願,但也不敢太過放肆,只好和老上司拉起韁繩,護送玄宗進入太極宮。 等到李輔國帶兵退出後,玄宗對高力士感激地說:“若不是將軍,我就要成刀下鬼了。” 從此,唐玄宗被軟禁到太極宮,徹底與外面的世界失去聯絡,多年來陪伴在身邊的舊臣,也被肅宗盡數清退。曾經的禁軍首領陳玄禮被勒令退休,多年隨侍在側的高力士被貶巫州(今湖南懷化市)。 太極宮中,只有肅宗安排的百餘名宮女負責灑掃,幾十名老弱殘兵負責護衛。 一向仗義執言的

顏真卿

代表百官上表,問候玄宗的起居情況,立馬被撤去刑部侍郎的職務,貶為蓬州長史。 晚年孤獨的玄宗,沒有權力,沒有愛情,沒有尊嚴,甚至,沒有自由,只剩下虛弱不堪的身體,如風前殘燭,桑榆暮景。

端午節到了,唐肅宗與子孫相聚,大明宮中其樂融融,唯獨缺了年老的玄宗。此時的肅宗身體欠佳,已許久未去太極宮看望父親。

肅宗懷抱年幼的小公主,怕人笑他只好與兒女嬉鬧,對奉詔進宮的名士說:“朕深愛此女,卿不要見怪。” 那人接過肅宗的話,說:“太上皇想見陛下,就像陛下憐愛公主一樣啊。” 肅宗聽了,若有所思,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

▲唐肅宗畫像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五日(5月3日),在被軟禁在太極宮一年零十個月後,78歲的唐玄宗含恨去世。在臨終前的一段時間裡,他沉迷於道教的辟穀,不食五穀,堅持絕食。 這位盛唐天子,自從六年前離開長安後一蹶不振,更是在失去權力後彷彿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在孤寂中走向人生的終局。 就在唐玄宗去世13天后,唐肅宗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遵照祖父遺願,將他安葬於泰陵。當年與唐玄宗一同開創盛世的文臣武將早已隨風消逝,最終陪葬泰陵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高力士。 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歸。他走到半路,聽聞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嘔血而死。 第二年,安史之亂平定,那鼎盛的大唐,卻已恍如隔世,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華書局,1994年[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趙劍敏:《大唐玄宗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