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詩經》多次提到的"簧"是什麼?

在《詩經》中,曾經提到過這樣子的一個字:簧,但是其實大家對於它很是陌生,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究竟“簧”是個什麼東西。

而且《詩經》中不僅一次提到這個字,在《詩經·君子陽陽》中是這樣子寫道:“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

”,在《詩經·小雅·鹿鳴》又是這樣子寫道:“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

那麼這兩處地方所寫到的“簧”又是何物呢?其實這只是一個名稱罷了,

所謂的“簧”就是現如今大家所說的口絃琴。

現如今的口絃琴,雖然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我們都不瞭解它,口絃琴可以說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它體型雖小,但是卻能夠發出極其美妙的聲樂,人保持著人類最早期絃樂器的原型特徵。這一項樂器廣泛地流行於蒙古族、羌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中,可見其存在十分有意義,也是大家所喜愛的一項樂器。

口絃琴為何一直流傳至今?而且在許多年前的詩經就曾經出現過它,那是不是說明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有口玄琴的存在了呢?我們翻閱歷史可以得知,其實口玄琴,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了,它位於陝西省的

神木市的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口絃琴是目前我國年代最早的一樣玄樂器,它是考古背景十分明確,器件十分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也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在這一批文物中,除了口絃琴,也發現了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

據歷史記載,這個骨制口絃琴都是出土於當年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而且出土時十分的完美,製作規整,呈現的是窄條狀,它的中間是有薄薄的一層旋片,大概好像8至9釐米,寬是一釐米,厚度只有1至2毫米,由琴鞘和簧片兩部分組成,器身鏤刻舌簧,口弦的樂器特徵明顯。當時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這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資料。

因為有歷史的記載和人們的尋找,所以我們會發現這一樂器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出土了,也被前人所製造創作,所以現如今在音樂史上才有關於口絃琴如此美麗的說法帶給大眾,給予如此美妙的音樂,這些都是在幾千多年前就已經流傳至今了。

只不過經過一代一代的流傳,進一步的發展,骨質口絃琴發展至今,已經有不同的材質創造而成,不過儘管材質再怎麼變化?仍然不會改變它的本質,以及創作時的結構,這才是口玄琴的根本。

改變材料只是為了讓它能夠保留得更好,不被破壞,將更美的音樂傳達出來。對於古人所留下來的這些珍貴的樂器,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傳承學習,將其發揮到極致,創造出更多美妙的音樂,供世人欣賞。

參考資料:《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