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朝時期,京城內的“雞毛店”是什麼?知道後讓人無比心酸

雞毛店,顧名思義就是鋪滿了雞毛的客店,又叫雞毛房、雞毛坑。是一種專為乞丐、貧民等流浪人士搭建的避寒場所。

在清代,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所以很多由於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的人,都會前往北京謀生。但是北京也沒有那麼好混的,於是很多人就成為了乞丐、流民浪跡於街頭。而北方的冬天又是十分寒冷的,他們自然會為禦寒取暖而苦惱。

一開始一些養雞戶在家中養了很多雞,為了讓這些窮人有地方過冬,於是在家中找幾間破屋,鋪上雞毛供他們居住,也就是雞毛屋。這些雞毛屋十分火爆,後來城裡的商人發現有利可圖,於是紛紛效仿,建立雞毛店,每天收取幾文錢,作為房錢。後來這一種店,在北方許多城市流行起來,成為了獨立經營的旅店。

這一種旅店的生活在許多詩詞、小說中多有記載。據說在小屋內,沒有任何的傢俱,只有一地的雞毛。當然雞毛店的型別很多,有的雞毛店事先沒有鋪雞毛,在客人給了房錢後,才給他們一簸箕的雞毛,讓他們自己鋪在地上睡覺。由於一簸箕的雞毛數量很少,根本不夠一個成年墊的,所以他們只能蜷縮成一團,擠在那一點點雞毛上睡覺。

有的雞毛店則是鋪滿了一地的雞毛,然後在房子的上方吊著大雞毛蓋子。當整個房子睡滿人後,店家會將雞毛蓋子放下。這種雞毛店比之前的那一種,要暖和,可以讓窮人們好好地睡一覺,但是價錢自然也會更貴一些。

由於這些房子規模很小四壁無窗,而且經常爆滿,所以店中雞騷味、人臭味等各種味道混成一團,空氣汙濁。許多店主還十分的小氣,不準客人們帶走一根羽毛。在小說中曾提到,有一位腿上生爛瘡的乞丐住了進去,在他離開時,爛瘡上沾滿了雞毛,於是店家竟然往瘡口上一捋,把雞毛全給拔了下來。這些帶著濃瘡和鮮血的雞毛,被店家若無其事的扔回雞毛店中。可想而知,這些店中的衛生條件有多差。

這些雞毛店,到了民國時期,依然開著。在其中住進了形形色色的社會底層人民,簡直就是近代底層人人民生活的縮影,其中的故事真是讓人無比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