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清朝的康熙五彩“冠絕天下”

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官窯瓷器款識。清代康熙朝歷時61年(1662—1722),這時期經濟興盛,海外貿易繁榮。據文獻記載,康熙十九年才正式於景德鎮御器廠燒造御用瓷器。康熙宮窯款,以青花鈷料書寫為多,其次為琺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較少。其中青花書寫款,青花呈色純正明豔,深沉於釉面之下,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

康熙瓷器由於燒造時間長,前後變化大,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瓷器最具魅力,三個時期的款式也有所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實際上就是釉上紅彩、綠彩、黃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由於有了深色調的藍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和諧、沉穩。

康熙時藍彩燒成後的色調,其深豔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所用的顏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單純釉上五彩更顯得嬌豔動人。康熙五彩瓷光豔照人,很重要一點是在燒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爐中低溫燒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溫度過高,有些釉上顏色會流動或損失,爐溫太低則彩料的光澤不足。

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鮮豔,光澤明亮。這說明康熙時燒造彩瓷的工藝已十分成熟。《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五彩,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曆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

其施彩較明代均勻,勾勒輪廓所用線條以焦墨為料,筆鋒勁挺有力,後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

康熙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新品種層出不窮,創新品種多達百種以上,前所未有。大器許多超過一米,渾厚奇偉;小器玲瓏透剔,巧奪開工。

除官窯器外,民窯日用器數量也相當可觀。民窯的青花和五彩廣泛流傳,又有大量的貿易瓷需求,興旺的民窯給景德鎮瓷業帶來空前的繁榮。

官窯和民窯相互促進,技術迅速提高,品種不斷創新。

獨步當朝的青花以墨分五色見長;絢麗多姿的五彩畫片生動活潑;刻意追步的仿古瓷、顏色釉瓷器令今人刮目相看;嶄露頭角的琺琅彩和洋(粉)彩更是獨具風采。

康熙創立的61年的穩固江山,為雍正、乾隆時期的盛世奠定了基礎,讓清代在268年的歷史裡輝煌了130多年,御窯瓷器也輝煌了100多年。維持了入關以來的一半時間!的確了不起。

江山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作為中國主要的工業產品瓷器生產自然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一、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徵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顏色除礬紅以外,綠、黃、紫、藍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寶石之感,色彩光豔奪目,燒成溫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紅彩:五彩中的紅彩,是用皂礬(三氧化二鐵)製成。製作時要經牛皮膠浸泡,以浸膠3至10年的礬紅為好用。在上彩時需加入一定量的鉛粉和牛皮膠,用水輕輕沾染,以中鋒用筆,懸腕以拉線法描繪。燒成後色彩鮮豔沉著,紅得像寶石,而且有層次。清末以後,紅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調油平填,紅中泛橙而漂浮於釉面,手感粗糙,更無礬紅的光澤和潤滑。

(二)藍彩: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藍彩常泛紫灰色,彩層特厚,彩的邊沿有一層蛤蜊光暈,但由於藍彩仍處於草創階段,常有脫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現。以往的藍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稱。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滲松香油畫於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爐燒烤。由於受到制筆、制油及制料工藝的約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線條顯得不挺,斷續及毛糊,不夠烏黑,甚至帶褐。後來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調成,經低溫火烘燒,因此黑彩才開始變得烏黑髮亮。

(四)黃彩:康熙時期的黃彩還是以三氧化二鐵為基礎原料,其特徵是色層透亮鮮明,清新搶眼,與後期時多用銻黃(氧化銻)而形成帶粉質層的不透明黃彩迥然不同。

(五)綠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澤燦爛,而由於色質透亮,常用來襯托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製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缽內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現一層金的沉澱,取出而保持乾燥,用時溶於適量的牛皮膠內,滲入鉛粉,在胎上描繪燒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與毛刷類物品會產生靜電反應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雞毛撣子撣掃。

二、康熙五彩的彩繪工藝

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清代著述中有關於康熙五彩彩繪工藝的文字記載。要探討相關問題,只有透過現代五彩工藝表現出來的與康熙五彩相同的藝術效果,從而認識當時的工藝特徵。

五彩彩繪工藝分為繪畫和填色(包括染色)。繪畫用的有黑料和礬紅料。黑料用油調勻成泥狀,礬紅用膠水調成。畫筆要飽含料色,運筆時敲擊筆桿產生振動,使筆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筆尖上。畫筆講究用尖齊圓健的狼毫。使腕運指要使筆鋒隨器物表面起伏而變化,畫出的線條要料色濃厚、勻淨、圓勁。用禿筆畫的細點,要渾圓、飽滿。用筆講究力度,但不可恣肆、灑脫。運筆疾速,會導致近似“飛白”,反成破碎的筆觸。

染色,五彩上只用礬紅料洗染。先用料筆將礬紅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筆稍蘸清水,將筆鋒壓扁成平齊的形狀,一筆筆將礬紅料洗刷開。用筆要輕,使紅色呈由深到淺、從濃到淡的自然過渡。

三、康熙五彩的裝飾特色

1、構圖平面化:康熙五彩裝飾在陶瓷立體器型上,與造型特徵要求協調統一,裝飾的主要特徵就表現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構圖。在“開光”式的構圖中,借鑑了中國畫(實際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畫)的構圖特點,講究疏密、主次關係。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鳥的藝術形象首先從屬於器形上的裝飾性,依附於二維空間中的形體結構。在這樣的藝術範疇內,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大的創造力,提煉、概括自然的形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徵。把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歸納為符合陶瓷裝飾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師造化”的繪畫性動態特徵定型為工藝製作性的靜態形象。

3。 色彩裝飾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繪後,經爐內750℃-800℃的烤燒,色彩呈玻璃質狀態,透明度、光亮度、純度都很高。透過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繪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層晶亮閃光的繽紛色彩。由於五彩色彩的材質特點和彩繪工藝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獨特的裝飾性。

青花瓷器是以鈷料在未經素燒的坯體表面繪畫花紋,之後施一層透明釉,放入窯爐中以高溫一次燒成,釉下便呈現出藍色花紋的瓷器。青花瓷器出現於唐代鞏縣窯4。元代尤其元代晚期批次生產,製作工藝成熟;明清時期成為了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

5青花瓷器也是所見康熙時期數量最多的產品,器型有大碗、小碗、蓋碗、高足碗、碗、杯、托杯、盤、盤、洗、大瓶、棒槌瓶、葫蘆形瓶、瓶、蓋罐、執壺、賁八壺、壺、雙陸尊、尊、印盒、筆筒、圓花盆、方花盆等。花紋裝飾規範,紋樣豐富,計有山水紋、纏枝蓮紋、勾蓮八寶紋、纏枝牡丹紋、纏枝花卉紋、月季花紋、山石雀鳥紋、松鼠葡萄紋、雙鶴銜花紋、花鳥紋、雲龍紋、夔龍紋、夔鳳紋、龍戲珠紋、竹紋、松竹梅紋、雙龍紋、龍鳳紋、壽山福海紋、海水魚龍紋、壽字紋、如意紋、八卦紋、雲鶴紋、瑞獸紋、仕女遊園紋、十二月花卉紋、雲鶴紋、仕女遊園圖、高士賞古圖等。

紋飾佈局疏朗,紋樣用料濃淡有序、層次分明,色調一般呈藍或鮮藍色。絕大多數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書寫格式多為豎排二或三行雙圈、豎排三行無圈,也有的(花盆)單行橫書於口沿下。

五彩瓷器約出現於明代宣德時期,嘉靖、萬曆時期興盛,清代康熙時期進入了高峰。五彩瓷器是康熙時期釉上彩瓷器的亮點。器型有碗、蓋碗、盤、杯、八方花盆、橢圓形花盆、花盆等。紋樣有云龍紋、龍鳳紋、魚藻紋、十二月花卉、花鳥紋、花果紋、折枝桃紋、瑞獸紋、仕女圖等。圓器外底釉下以鈷料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圈楷書款,花盆口沿下以鈷料橫排書寫“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四、康熙五彩瓷器鑑別的六要點

(一)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旋紋痕及黑疵。

(二)除少數官窯器的圈足圓渾潤滑外,大多民窯器的圈足邊呈尖狀,而且有斑塊殘缺的現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堅硬感,周圍有閃爍的“蛤蜊光”,紋飾周邊有光暈。尤以藍彩為甚。

(四)由於人物模仿陳老蓮畫法,山水多仿王惲等,其繪畫風格應大體相近。人物臉部都不端正,只勾輪廓不填色,否則為後仿。

(五)瓶、罐類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層臺的硬折角,其折角圓渾者為後仿。

(六)器物底足內題“大明成化年制”或畫秋葉、鐘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後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