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雕版印刷之鄉,福建四堡鄒氏歷史遺蹟

中國古代有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其中之一便是印刷術,這項技術曾長期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但隨著時光的推移,曾是“尖端技術”的雕版印刷早已成為歷史。

在山清水秀的閩西,連城、長汀、清流、寧化四縣交界處,卻有那麼一座古老的鄉村叫做四堡,這裡成為古代雕版印刷輝煌歷史的見證者。

據說四堡鄉原名“四保”,寓有“四縣共保”之意,這裡地處偏僻山區,卻在明清時期成為中國赫赫有名的雕版印刷基地。鄒氏家族是當時四堡著名的印刷坊,家資雄厚。四堡鄒氏始祖是鄒應龍,先祖因年老退休時,宋理宗手書“南谷”二字賜先祖。四堡書坊中有很多題字“南谷”的建築,用來紀念先祖鄒應龍。今天,我們重點來講一講這裡的建築。

四堡位於連城縣城以北約24公里處,在連城縣新汽車站對面金葉大廈旁的國土局門口有中巴車前往四堡,終點在四堡的馬屋村,到達終點後,前行500米左右便能看到這座精美的古廊橋——玉沙橋。

這座優美的古廊橋,這些散落於田野鄉間的橋樑,不僅曾是古人渡過江河的工具,更是古代工匠們留下的精美藝術品。玉沙橋不僅橋樑精美,而且周邊古樹成蔭,一派田園風光。

玉沙橋架於花溪河上,橋長三十米,寬五米、高十米,是一座典型的木構廊橋。這座古橋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距今已有330多年的歷史了。

橋頭橋尾的牌匾也都挺有意思,一邊是“活活回映”。另外一邊則是“朗朗上行”,古人有曰:“朗朗如玉山上行”。

馬屋花溪多鵝卵石,鄉人們便以鵝卵石鋪就橋面,使得古橋更顯滄桑。玉沙橋如今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四堡書坊建築”的一部分。

“四堡書坊建築”其實包括霧閣村的四堡雕版印刷展覽館,馬屋村的四堡書坊建築和玉沙橋,兩者相距1公里左右,霧閣片區是展覽館。

福建的坊刻中心,其實從宋至清初,一直都在閩北建陽麻沙。四堡刻書,始於宋,起初是小打小鬧,清中期才達到鼎盛。

在鼎盛時期,四堡從事書業的男女老少不下1200人,佔總人口的60%。多數人在村裡印書,不少人在外賣書,主要輻射閩、贛、粵、桂四省。清朝期間,四堡約有書業205家,刊書1340種。

四堡這個默默無聞的偏遠山村,靠著書業致富,村裡至今還矗立著許多幢青磚大瓦房。

四堡鄒氏人才輩出,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的鄒聖脈、聖瑞、聖默三兄弟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鄒聖脈的父親鄒仁聲是鄒氏最早從事雕版印刷業的著名書商,據《范陽鄒氏家譜》記載,他除荊剪棘,築家塾於梧岡之岫,家族一門的鄒氏兄弟都在“梧岡書院”讀書。

鄒聖脈曾詠詩道:“數畝書田世守長,富儲千卷號書倉,年年不用輸王稅,留作傳家翰墨香。”這首詩還透露一個秘密:原來,四堡人大印其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出版印刷業免稅。

一般地方的財主有了錢就買田置產,而四堡人有了錢則請人刻一套書版,農忙時下田,農閒時印書販賣,書版傳子傳孫,代代刷印。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書坊建築,其實就是當年的印書作坊,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印書,所以作坊其實也是民居,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家庭式作坊。

中國雕版印刷陳列館是四堡的地標建築,高高翹起的簷角,輕靈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磚雕,帶著畫痕的粉,都殘存著歷史的優雅。

四堡雕版印刷業“起源於宋,發展於明,鼎盛於清”,曾經引領了時代的潮流。清朝時以出版當時的禁書《金瓶梅》,《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合刊本等而聞名於世。

早在幾百年前四堡已經有了一定的版權意識,每年初一,四堡的各書坊把一年來各自刻印書籍的封面張貼出來,公之於眾,表示“版權所有”。

四堡實在是一座不起眼的鄉鎮,絕大多數人可能根本都沒聽說過這個地方,它不過是中國歷史長河中,閃爍過又黯淡了的滿天繁星之一,家庭作坊式的印刷業讓這裡成為歷史上全國著名的印刷基地,可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裝置的更新,四堡偏處山區的地理位置終究成為其發展壯大的制約。四堡印刷業沒落了,只餘下了這眾多的書坊建築,知道四堡的人不多,專程去四堡的遊客更少。

四堡人將文字刻印在了紙張上,而書坊建築則將四堡刻印在了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