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上新了!濟南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再獲改造提升!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濟南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於近日再獲提升改造,投資八百餘萬元的提升改造工程,不僅讓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內多了諸如機器人講解員等“現代科技”,也讓遺址公園內嶽石文化城址“北城門”雄姿重現。

城子崖嶽石城址北城門

“考古聖地”有了機器人講解員

城子崖被稱為“中國考古聖地”,城子崖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的一種嶄新考古學文化——龍山文化,引發學術界的震動,打破了中國文化西來說,促使中國文化來源問題的大討論發生重要轉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館長張宗國告訴新黃河記者,此次完成的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改造提升工程,自今年3月份開始,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主要集中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兩個部分。其中博物館內主要是數字化改造提升,主要是增加了眾多觸控式螢幕、電子播放屏,並增加了機器人講解員。

機器人講解員

城子崖博物館的“入門”方式十分特別,進入正門後,觀眾會穿越一道“時光隧道”到達序廳。新黃河記者看到,“時光隧道”兩側不僅有文物展櫃,還增加了影片播放的功能,走入“時光隧道”,彷彿讓人走進了歷史深處。

玻璃通天櫃精品展廳

此次改造提升,還在館內多個展廳增加了觸控式螢幕和影片播放屏,觀眾在參觀靜態文物的同時,可以隨時透過螢幕感受動態文物的魅力。新黃河記者看到,在展示龍山文化蛋殼黑陶的展廳,觸控式螢幕和文物展示櫃融為一體,展櫃中的文物和展櫃表面的觸控式螢幕互相配合,讓參觀體驗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龍山蛋殼黑陶杯展櫃及觸控式螢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內的智慧機器人講解員不僅能引領觀眾完整參觀整個博物館,而且可以和觀眾進行互動,觀眾的任何疑問,都會獲得機器人講解員的詳細解答。

螢幕展示龍山文化時期生活

“三代第一門”雄姿重現

本次改造提升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遺址和公園的融合改造,“結合專家的意見,讓公園融入遺址,遺址融入公園”,具體的做法,包括在博物館東側做了一組雕塑,重現龍山文化時期的“家戶”形態。這組雕塑展示了龍山文化時期製陶、狩獵、圈養等生活場景。此外在“家戶形態”展示區以北,還提升改造了一處“史前工場”,“這是遺址公園內一處進行社會教育的場所,觀眾可以在這裡體驗製陶、植物印染、石器磨製等各個專案,還可以親自上手,體驗考古過程”。

龍山文化時期“家戶型態”雕塑

另外,作為本次改造提升專案的重要內容,位於城子崖遺址博物館西北側的城子崖嶽石城址北門已雄姿初現。

張宗國表示,城子崖嶽石城址北門遺址於2018年和2019年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完成後已做回填保護,此次在當初發掘處的地面上重建北門,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城子崖嶽石城的氣勢。

張宗國介紹,城子崖嶽石城址北門形制輪廓基本清晰、佈局較為規整,結構略顯複雜,功能建築較為齊全。北門又分左、中、右三個門,特別是中門“一門三道”結構的發現最為重要,其結構上雖較歷史時期城門略顯原始,但應是此類城門結構的雛形,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門三道”城門遺蹟。從中門“一門三道”及兩側偏門形制佈局特點分析,其無論功能及使用方式如何,都不能排除嶽石文化晚期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政治禮儀功能,側面反映出城內居民構成可能已經出現明確的等級分化。嶽石文化時期大致與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相當,屬於夏代,因此該門也被稱為“夏代第一門”,而有關考古專家認為,由於其在夏商周三代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可謂“三代第一門”。

國家考古公園建設穩步推進

史前工廠

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3年由國家文物局批覆立項,列入國家第二批考古公園名單,2017年12月2日正式掛牌,為濟南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5年8月20日,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主要建設內容為管理服務區、入口大門及標識(東面主入口、北面次入口)、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綠化節點、景觀水系等。

張宗國說,遺址公園二期工程也進展順利,今年初,城子崖遺址西城牆和南城牆進行了本體保護,翻建了西城牆保護廳,對西城牆發掘現場進行了全新的保護展示。目前,城子崖北城壕東段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專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該專案也即將展開。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據悉,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約132萬平方米,根據規劃範圍內的地理地貌及功能要求,規劃8個不同的功能區劃,具體包括遺址展示區(遺址外環)、管理服務區(城子崖博物館北側)、博物館展示區(原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所在區域)、濱河遺址風貌區(遺址西側)、陶藝展示區(遺址東側)、考古體驗區(遺址西北)、農耕區(遺址南側)、預留區(遺址本體周圍約10米範圍)。遺址公園投資總估算約為4。68億元,規劃建設期限為2013—2025年。

作者:錢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