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漲知識|體檢報告的“高頻詞”,你讀懂了嗎?

又到了體檢旺季

體檢報告出來後

看著上面

甲狀腺結節、竇性心律、ST-T改變等

這些體檢報告裡的“高頻詞”

太令人焦慮了

怎麼才能讀懂它呢?

今天,我們來給大家劃重點,看完之後,你會對自己的體檢結果有新的理解。

隨著甲狀腺超聲的普及,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隨之升高,

但大多數為良性。

依據甲狀腺影像報告和資料系統(TI-RADS),甲狀腺結節1~3類為良性,

隨年度體檢覆查即可;

4類及以上的結節惡性風險逐步升高。

若甲狀腺超聲檢查結果中出現低迴聲、縱橫比大於1、邊界不規整等詞彙,需提高警惕。

建議到內分泌專科進一步評估,必要時1cm以上的結節可以進行穿刺活檢或手術治療。

與甲狀腺結節相似,

乳腺結節多數都是良性。

良性結節一般邊界清晰、形態規則;而可疑惡性腫塊的邊界欠清晰、形態不規則等。依據乳腺影像報告和資料系統(BI-RADS),乳腺結節1~3類主要為良性結節,

可隨年度體檢進行復查。

4類及以上的惡性風險會逐漸升高,

應聽從專科醫生建議,進行鉬靶、乳腺核磁或穿刺檢查,並結合檢測結果確定治療方案。

人體右心房上有一個竇房結,它能自動、有節律地產生電流,竇房結每發生1次衝動,心臟就跳動1次,

因而被稱為“竇性心律”,屬於正常情況。

竇性心律不齊往往在青年人中常見,

但如果沒有出現心慌等明顯症狀,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常有人將ST-T改變等同為“心肌缺血”,這種解讀並不正確,其他非缺血性原因也可引起ST-T改變。

看到報告上有這個學術詞語時,

建議去醫院尋求專科醫生指導,

醫生需結合有無心臟相關症狀以及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等進行綜合分析,必要時應做進一步的檢查。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關。

目前體檢中多采用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進行檢測,

如果結果為陽性,表明很可能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如果患者合併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黏膜糜爛萎縮,或常出現上腹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症狀,或有強烈的個人根除治療意願時,可到醫院進行規範性根除治療。如無症狀,通常不建議14歲以下兒童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

40歲以上的人在體檢報告中容易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頸動脈硬化”等字眼,遇到頸動脈斑塊先不要慌張,

首先要查明導致斑塊出現的原因,然後對症治療。

如果只是發現輕微斑塊,比如只有1~2個硬斑塊,且血管狹窄面積也不超過50%,

患者可以透過加強鍛鍊、多吃蔬菜少吃肥肉和動物肝臟等改善生活方式的辦法,預防斑塊體積增大、破裂,增加斑塊的穩定性。

一次全面細緻的體檢是及早發現疾病的最佳途徑。

一般認為,白領一族、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腫瘤高發人群及有長期不良生活習慣者等人群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

至於健康體檢的最佳間隔時間要因人而異。

年齡

在20~39歲

的人,身體健康,一般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的健康體檢;

年齡在

40~60歲

,身體健康、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可每年全面體檢一次;

年齡在

50歲以上

,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最好每半年全面體檢一次;

60歲以上

老人最好3到4個月體檢一次。至少有一次是全面體檢,其他的可以進行重點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