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編寫校園《飛鳥集》,華科教授用8年時間為校園野鳥拍寫真

清晨的喻家山是鳥的天堂,夏日初陽微露,鳥聲已在林中、水邊迴盪。

6時,華中科技大學湖溪河,何嶺松停好腳踏車,從碩大的帆布包裡掏出巴掌大的微單,開始了一天的“科考”。

還沒走到水邊,就看見嘰嘰喳喳的鳥兒在草地上跳躍,人走過來也不躲。鵲鴝、翠鳥、灰喜鵲、珠頸斑鳩……短短二十來分鐘,何嶺松認出了27種野鳥。

突然,一個白色身影輕巧掠過河面,帶起一陣漣漪。“喲,須浮鷗來了,生物鐘很準啊。”何嶺松興奮地說,每年這個時節,須浮鷗都會在校園露臉,“一週前還沒有呢。”

何嶺松是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從教三十餘年,專業上的榮譽獲得不少,不僅是國家教學名師,2019年還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在科研教學之餘,他還有個外號:華中大校園中最勤奮的“觀鳥人”。2014年,何嶺松被學生們“忽悠”著愛上了校內觀鳥,開始專門為華中大校園中的野鳥拍“寫真”。也許是少年時代跟隨從事鐵路建設工作的父親“走南闖北”,遠離都市成長的緣故,他對自然有著天生的親近感,觀鳥、拍鳥,也成了他學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嶺松,利用業餘時間在校園裡觀鳥和拍鳥。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華中科技大學山水相依,林草兼茂,72%以上的綠化率,讓整個校園漫天青翠。在這所“森林大學”裡工作生活多年的何嶺松既觀鳥也觀生態,“一個地方的環境好不好,小鳥會用翅膀投票。不少罕見的、珍稀的鳥類都在我們這裡棲息駐足,喻家山麓,東湖岸旁,不光是知識的殿堂,也是一座自然寶藏。”

華中科技大學綠化覆蓋率達到72%。    何嶺松攝

8年觀測205種野鳥,約佔武漢市有記錄鳥總數50%

禁聲,輕動,沿著石徑緩行,何嶺松小心翼翼靠近,時不時舉起相機拍攝。

和日常印象裡扛著長槍短炮的“拍鳥族”不太一樣,他喜歡輕裝上陣,包一背,腳踏車一蹬,清晨或傍晚,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簡單便攜的器材,在於他觀鳥的心態很“佛系”,喻家山、青年園、湖溪河晃一圈,不求必現,尋求的是和小生靈的隨緣邂逅。

何嶺松從2008年開始觀鳥,那時他習慣往校外跑,馬鞍山森林公園、江夏八分山、東湖溼地,都是觀鳥的好去處。直到2014年,在八分山拍鳥時,他偶遇了一群本校觀鳥小組的學生,校外的鳥類如數家珍,校內的鳥類也能娓娓道來嗎?學生們希望何嶺松能為華中大“愛鳥周”提供一份校內常見鳥類名錄和定妝照。

窮於極目,失之眉睫,當時,他雖然已拍鳥多年,但還從未在校園內認真觀過鳥。“我被同學們一語點醒,鳥飛過我的城市,也飛過我的大學,我最應該把咱們華科的鳥兒拍好嘛。”

何嶺松拍攝的校園景緻。

從那年秋天開始,何嶺松每週專門抽出週末時間在校內拍鳥。金秋時節,候鳥的遷徙高峰,華中大是它們頻繁的落腳地。在湖邊林間,他意外地在拍攝到了壽帶鳥、三寶鳥和白腹藍鶲,這是武漢市郊外也不常見的稀客。在喻家山頂鳳飛臺,他還觀察到鳳頭鷹、蒼鷹、雀鷹、蛇雕、燕隼、紅腳隼等十多種猛禽。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裡,看著學生們讀書的小鳥。   何嶺松 攝

華中大校園有多少種鳥兒?他想盡快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又怕太快知道。幾個月堅持下來,他共拍攝了120多種野鳥。校園裡鳥類的豐富度超出他的預期,這也讓他堅定地將鏡頭轉向校園,最美的鳥兒肯定是下一種。

何嶺松的家在華中大的一角,從陽臺望去,可以俯瞰整個校園。鬱鬱蔥蔥的蒼勁大樹,比多數教學樓還要高,人、樓、道路,反而成了綠色海洋中的點綴。每年春季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短暫時間,牛背鷺都會如約而至,結伴從華中大校園上空蹁躚而過。白色翅膀,金黃色軀幹,舒展的飛翔姿態,沿喻家山南麓山腰飛過,從他家中陽臺上,正好可以看到這一絕美景緻。

今年5月,何嶺松於家中陽臺拍攝的“牛背鷺飛越華中大”。

鷺科鳥類喜歡在夜間遷徙,天剛亮時是能在校園中觀察到它們遷徙的唯一時段。為了拍到最佳視角,何嶺松每年春天,都會5時30左右起床,守在窗邊,等待它們的身影,“像是一期一會的朋友”。

從2014年到現在,他個人觀察和記錄到的校園鳥種數已達205種,約佔武漢市有記錄鳥總數的50%,其中拍攝到清晰影象的鳥類就有185種。“目前,武漢市有記錄的野鳥大約在四百種左右,理論上說,大部分鳥兒應該都在華科留下過倩影,很多還有待我們去發現。”

紅交嘴雀的首次武漢記錄,是在華中大發現

“少見的鳥兒常見,常見的鳥兒多見”,何嶺松說,鳥類是重要的環境指示物種,而華中大有著鳥兒們最喜歡的幾類生態環境。

比如青年園和東一樓前小花園,是灰喜鵲、斑鳩、戴勝、白頭鵯、啄木鳥等喜歡在林地和草地中活動的鳥類的主要場所。而像眼鏡湖、東九湖的池塘、溼地,是觀察黑水雞、小鸊鷉、白鶺鴒、棕頭鴉雀等喜歡在淺水中、湖岸邊和挺水植物叢中活動的鳥類的絕佳處。

華中大青年園荷花塘中的翠鳥。   何嶺松 攝

代表山地特徵的喻家山,是觀察過境候鳥的相約地,每年春秋兩個遷徙季,大量候鳥從喻家山飛過,或者停留下來短暫歇腳,隨之而來的還有蒼鷹、普通鵟等遷徙猛禽;代表湖泊特徵的喻家湖,是觀察中型以上水鳥的集中點,常年可以看到綠頭鴨、斑嘴鴨、白鷺、夜鷺等水鳥,冬季還可以觀察到紅嘴鷗、西伯利亞銀鷗、普通鸕鷀等越冬水鳥。

蒼鷹御風飛翔,銀鷗嬉水流連,“不少小鳥和猛禽喜歡在喻家山歇腳,我們推測,一是因為喻家山比較高,鳥兒們好隱藏,二是喻家山上樹的種類多,到了秋天會結各種小果子,鳥兒們喜歡吃。”

不僅是常見鳥類多,華科校園裡還藏著不少珍稀物種。

幾年前,何嶺松偶然在華科校園拍到紅交嘴雀,和武漢觀鳥協會的同仁交流,才知道這是紅交嘴雀在武漢首次發現。去年冬天,他還在喻家湖上發現了一隻漫遊的青頭潛鴨,而青頭潛鴨目前在全球僅存千隻,被列為極危物種,比大熊貓還要珍稀。

何嶺松在華中大校園拍攝的紅交嘴雀,這是它在武漢首次發現。

喻家湖上發現的青頭潛鴨,目前在全球僅存千隻。   何嶺松 攝

據《2021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顯示,2021年,武漢市觀測記錄到野生鳥類357種,為2016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以來,觀測種類最多的一年。而何嶺松在華中科技大學的觀測記錄也不斷在重新整理。今年4月,他觀測到華中大第199號鳥,冕柳鶯,今年5月,他記錄到華中大第205種鳥,理氏鷚。

“鳥兒的背後是樹,樹的背後,是我們華中大幾代人70年來的傳承。”據校史記載,華中科技大學在建校之初,校園裡滿是石坡、荒地,一代代師生不斷植樹、護林,才有瞭如今的“森林大學”。何嶺松介紹,這幾年,學校的環境仍在不斷最佳化,比如曾經是“臭水溝”的湖溪河經過整治,重回綠水碧波,更實現引東湖入校,湖河一體。“很多以前只是匆匆過境的夏候鳥,開始在這裡停留,湖溪河也成了學校最適合觀鳥的地點之一。”

此外,野鳥生性敏感,害怕驚擾。“在華科,人注意不到鳥,鳥也注意不到人,大家對彼此的存在習以為常,各幹各的,自得其樂。”

上課教學生“聽聲辨鳥”,編寫校園《飛鳥集》

多年的觀鳥經驗,讓何嶺松對小鳥的習性瞭如指掌,不僅能一眼認出鳥的種類,還能聽聲辨鳥。

珠頸斑鳩叫起來是“ker-kuk-kurr”的三音節升調,所以也被稱為咕咕鳥;山斑鳩是“gu-gu-gu”的三音節降調;紫嘯鶇周身長滿紫藍色羽毛,點綴白色斑點,非常好看,叫聲是刺耳的“tzeet-tze-tzeet”高頻嘯聲,非常刺耳;白頰噪鶥則是“吉呀,吉呀”。

他將這一技能引入課堂。給學生們上感測器訊號處理課,上課時間正好是上午10時左右,校園裡各種杜鵑“布穀布穀”在窗外叫。

盤旋於喻家山上空的小鳥們。   何嶺松 攝

“我會告訴他們透過訊號處理的原理,來識別不同鳥的叫聲。比如大杜鵑的頻率是800赫茲,四聲杜鵑是1000赫茲。”

“何老師是我們的必修課老師,基本上過他的課或者跟他熟悉的學生,都會聽他說過鳥的故事。”華科測控技術儀器專業大三學生苑巍說,他知道華中科技大學被稱為“森林大學”,但此前只覺得學校裡樹多,在何老師的指引下,他和同學們也開始關注校園裡的小生靈們。“有些小鳥的叫聲都很熟悉了,聽到就知道,哦,布穀鳥又來了。”

他還和學生一起開發“鳥類詞典”,收集了1500餘種鳥類的圖案、文字材料和鳥鳴聲,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透過手機查閱各種鳥類資料。“一些鳥鳴聲是我在野外採集的,學生透過課堂所學,將鳥鳴進行濾波處理,去掉雜音。”

今年是華中科技大學70週年校慶,何嶺松專門編寫了一本《飛鳥集》,將他拍攝的185種鳥類編輯成冊,鳥兒的形態,叫聲,習性,以及經常出沒的地點,供師生們“按圖索驥”。在《飛鳥集》的後記裡,他寫道:作為機械專業的老師,我不能把學生教成“機器人”。拍鳥和觀鳥雖然是個人興趣和業餘愛好,但我希望能將其轉化為育人資源。

“工科學生也可以是浪漫的,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是一門大學生必修課。希望我的努力,讓更多學生在埋頭追逐科學真理之餘,抬頭仰望天空,心中有愛。”

清晨喻家湖上的飛鳥。    何嶺松 攝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通訊員郭雨辰)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