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人的團圓飯,藏著怎樣的秘密

就地過年,是今年最令人百感交集的詞。以前我們口口聲聲喊著“不想回家過年”,畢竟一回去就會被催婚、被催生、被催買房……

但是當年尾的日子越來越少,而回家遙遙無期時,我們還是會想念那一桌熱騰騰的團圓飯。忙碌了一年和工作短暫告別後,團圓飯上和父母談談一年的辛苦、迷惘、歡樂。就連平時打電話說不到幾句話的爸爸,都可以在團圓飯上開啟話匣子。

團圓飯將一個個節點串聯成連綿的美好時光,告訴我們,又是新一年。

以前的團圓飯有多隆重

小時候我們都期待過年。準備年貨、灌香腸、做臘肉……幾乎是從放寒假開始,年味一點點地增加,我們對團圓飯的期待就多了一分。

2021年2月6日,江蘇淮安,在淮陰區丁集鎮的春節年貨大市場上,村民們在採購年貨

等到除夕當天,再愛睡懶覺的孩子也會早早起床,圍著廚房,看大人們從早籌備到晚,這個“興師動眾”的準備過程,任何時候回憶起來,都充滿著煙火氣息。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春節是“解饞”的大好時機,肉魚蛋糖少量供應,豬肉餃子的口味令人難忘,道道硬菜讓人著急下筷。陪伴著各式風味佳餚的,還有團圓餐桌上的歡聲笑語。

對於80、90後來說,對團圓飯的最初印象一定是小時候回老家過年。

2015年2月17日,江西新餘,村裡家家戶戶都忙著寫春聯、貼福字,年味濃濃

在老家過年,殺豬、磨豆腐,趣味十足,東北殺豬菜、廣東盆菜、八大碗,都是令人垂涎的“硬核美食”。養了一年的雞鴨,變成了盤中餐;難以處理的食材,被“傳統烹飪技能”一一解決;忙碌的大人們常常會一邊籌備著大餐,一邊向你訴說著他們小時候來之不易的團圓飯。

80年代的團圓飯,開始了“年年有魚”的傳統,魚和雞肉被擺在了團圓飯的正中間,孩子們得以大快朵頤。

魚作為團圓飯上的重頭戲,寓意了對新年的祝福

到了90年代,團圓飯就是年末的一場美食狂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年夜飯從貧乏走向豐富,糖果、罐頭、冰糖葫蘆等副食品風靡年夜飯餐桌,鮑魚、海參,肯德基、麥當勞,也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1]。

90年代的年夜飯,是一場美食盛宴 / 紀錄片《餐桌上的中國味:年夜飯百年變遷》

後來城市中的團圓飯,雖然沒有了老家那樣盛大的“籌備儀式”,但我們對團圓飯的期待,依然是由一道道經典美食組成的,這些經典美食融入了掌勺人的情感寄託與美好期許,擁有著專屬於菜餚的故事與羈絆,團圓餐桌上如果沒有這些菜,就不算是過年。

對於“無丸不成席”的安徽人來說,炸糯米圓子、四喜肉圓子、汆小圓子,就是必不可少的。放完鞭炮,才能吃四喜圓子的傳統,深深烙印進安徽人對團圓飯的印象中。

2015年02月13日,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工作人員正在為社群居民趕製春節美食“圓子”

而在四川,除了火鍋,香腸和臘肉也是人們的共同記憶,鹹香撲鼻,肥而不膩,麻辣爽口。毛血旺作為團圓飯的桌上菜,寓意一年比一年更好。

川菜年夜飯不可少的毛血旺

中國人的團圓飯講究寓意,比如廣東人團圓飯上必不可少的“發財就手”,實際上指的是髮菜蠔豉燉豬手,“髮菜”諧音“發財”,“蠔豉”諧音“好事”,“豬手”則意指“就手”,做事得心應手,圖個吉利。

2018年2月8日,廣東東莞,豪華的“佛跳牆”盆菜

團圓飯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盡相同的菜式,而在不同時期中,也擁有著不同的呈現形式。早期的團圓飯,是一家人圍坐在家裡餐桌上品味家常菜餚,暢談一年的際遇與故事;而現在,每一年餐館的團圓飯預定都很火爆,不少家庭會選擇外出吃團圓飯。

據調查,2019年天津重點監測的36家餐飲企業共預訂年夜飯1。2萬桌,江蘇揚州重點餐飲企業預訂年夜飯4000餘桌,近4萬人除夕夜“下館子”[2]。

在餐館吃完就走,方便省時,畢竟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春節也是行程緊湊,只能匆匆地跑完幾家親戚,團圓菜也漸漸變成了象徵性地舉舉杯,然後各自散去。真正意義上與父母整整齊齊坐在一起,吃飯談心的機會卻很少。

現在的團圓飯早就變了

《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資料顯示,近6成年輕人一年365天中,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而陪伴父母一個月以上的比例,不足10%[3]。

小時候,團圓飯是你等爸爸媽媽做飯。長大後,團圓飯是爸爸媽媽做好了等你回來。

即便整個春節假期你在家吃的團圓飯只有幾頓,但父母卻為這短暫的相聚,準備了許多。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不論男女,家務勞動時間基本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60歲以上的男性家務勞動時間增長到每天2小時,女性為3小時39分[4]。

孩子都已長大離家,但家務時間卻在上漲,某種程度上來說,做家務,包括做飯,成了父母“殺”時間的方式之一。

2019年8月8日,太原,一對老夫妻買菜回家,爺爺在前方用一根杆子牽著奶奶,杆子上掛著買到的蔬菜

其實不難發現,長大以後,當你回去的次數越少,回去越難,家裡的飯菜就越豐盛。老爸在廚房和餐桌之間做折返跑,媽媽數著盤子,一定得是雙數才吉利。

飯桌上,絮絮叨叨的是陳芝麻爛穀子的小事,父母一遍遍講著你的童年趣事。團圓飯上跟父母說的話,可能比一年的任何時候都多,甚至連平時不善言辭的父親,也變得“婆婆媽媽”。

有學者對城市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感的調查發現,與子女關係的密切程度影響著老人晚年的生活是否充實滿意,與子女關係融洽的老人對生活的熱情程度更高[5]。

父母老去後,很需要子女的陪伴

而在不普通的今年,父母也在用另一種方式對你表達思念與愛。

就地過年的背景下,不少父母會選擇給遊子寄“年味”。新華社最近的報道顯示,從家鄉出發,寄往北上廣的訂單呈增長趨勢[6]。

而更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年味”也許是爸爸做的。你跟爸爸媽媽影片,爸爸說:“今年你不能回家,我們把你愛吃的菜做好,真空包裝寄給你!”媽媽說:“對對對,你爸現在的紅燒肉簡直一絕,你最喜歡吃了。”

聽聞至此,你突然疑惑,為什麼擅長做“黑暗料理”的爸爸變得會下廚了?答案其實藏在時間裡。

是的,身在他鄉的遊子,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年輕人最無法察覺的,可能就是“變化”。

你不在的時候,爸爸學會了做菜,學會了用新的廚房裝置

這樣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時候爸爸進廚房是災難一場,現在卻能遊刃有餘地做出一桌好菜了。

因為許久的暫別,讓就連嘴笨的爸爸,也開始用行動期待著你回家吃團圓飯。

長大後,每年春節才能吃到的團圓飯,其實濃縮的是父親過去一年的時間和精力,是沒有你陪伴的這段日子,也是他為你精進廚藝的時光。

團圓飯,都是有故事的菜

每個人創造的菜,都有背後的故事。

就像小時候媽媽忙裡忙外的團圓飯,或者是長大後爸爸越做越好的那些菜,與其說我們是想念味道,不如說是這些菜總在不經意間讓我們想起家人隱秘的愛。

爸爸用做菜的方式,關心著長大後離家的你。他知道你其實不太會做菜,也沒有時間做飯,所以他就開始研究怎麼做好一碗麵,既簡單又好吃。

他也發現,你意外看到他掌廚,會驚喜,吃了他的菜,還會連連誇讚。你的肯定,是爸爸下廚房的動力,他變得更懂得愛你。

老闆電器也拍了這樣一部片子,分享了一位不苟言笑的中國父親用一桌團圓飯緩和父子多年來的僵硬關係。

片子裡的父親就像我們理解的那樣,不善言辭又把愛藏得很深,以至於一家人漸行漸遠,欠下了那一桌20年前的“團圓飯”。多年來,父子很少聯絡,但父親記得每一道答應給兒子做的菜。於是在婚禮上,父親按照兒子的畫,做了一桌團圓飯,填補了20年前的遺憾。

爸爸用菜來表達對兒子婚姻的祝福

每一道菜都有故事,承載了父親的愛和祝福,一家人多年來的心結也終於被開啟。

還記得小時候投餵過你的那些“暗黑料理”嗎?當時廚房裡到處是油煙,火力不均的燃氣灶讓爸爸手忙腳亂,鍋碗瓢盆堆積在廚房裡狼狽不堪。

但是現在他已經能夠從容不迫地駕馭廚房裡的一切,高科技的油煙機、燃氣灶、蒸烤炸一體機、洗碗機,讓廚房能夠成為他的“創造之地”。

各種高科技的廚房設施,助力爸爸完成一道道“有故事的菜“

而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欠你的團圓飯,長大後再也沒有缺席過。成長過程中,爸爸也許有疏忽和怠慢,但是後來一年年的團圓飯承載的,是爸爸滿滿的愛,而這愛可以抵消許多不解和誤會。

爸爸在婚禮上做的“黃金開口笑”,消解了父子間的隔閡

[1]央視網。 2018。 家的味道!一段影片看完年夜飯的變遷

[2]新華網。 2019。 2019年春節過年有啥新變化?看大資料!

[3]《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報告》。 2019

[4]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2018。 家務勞動中的性別差異研究

[5]王慧博,範佳瑜。 2016。 城市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滿意度研究。 河南社會科學

[6]新華社。 2021。 大資料顯示:政府倡議“就地過年”中國“親情包裹”激增

(來源:

浪潮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出處)

若喜歡本文,敬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