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宇宙大爆炸真的發生過嗎?我們的世界是被“誰”設計的?

一、廣義相對論,開的不僅是一個腦洞

上個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實際上是物體彎曲了時空。

他作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時空就像一張蹦床,如果放一個比較重的球,“蹦床”表面就會凹陷;如果重球旁邊有小球,都會向這個凹陷滾動。

由這個理論,愛因斯坦推斷,太陽質量這麼大,其他恆星發出的光,落進太陽形成的時空凹陷裡,一定會彎曲。

後來,這個推斷被英國科學家愛丁頓證實,他不僅觀測到了太陽背後的恆星,而且計算出的光線偏轉角度,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幾乎一模一樣。

一個預測能夠用數學表達,並被觀測證實,這才叫科學。

那廣義相對論怎麼跟宇宙大爆炸聯絡起來了呢?

廣義相對論被證實了科學性之後,愛因斯坦又用這個理論計算宇宙執行的方式,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結果顯示,宇宙很不穩定,每個天體都被拉向其他更大質量的天體,直到全部墜入同一個坑內。

宇宙要……自我毀滅?

當時,認為宇宙靜態、穩定的觀點佔主流,愛因斯坦不太相信這個計算,還發明瞭一個宇宙常數,這樣宇宙就穩定了。

然而,他之前的計算是對的,宇宙確實不是靜態的。

對抗天體間引力的,就是宇宙的膨脹。

比利時科學家勒邁特提出,假如宇宙真的在膨脹,那麼今天的宇宙一定比昨天的大,昨天一定比前天大;反過來向前推,那就是越來越小,最後得到一個很小的、緻密的點,也稱為“宇宙蛋”。

這就是大爆炸理論的起點。

二、觀測宇宙膨脹的明亮“燈塔”

我們說過,不能透過觀測、實證檢驗的理論,不算科學。

後來,果然有人觀測到了宇宙的膨脹。

這個人叫哈勃。

這位天文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個定律簡單說就是,宇宙中的天體,離地球越遠,離開地球就越快。這個速度,就是著名的“退行速度”。

而哈勃定律,經常被用來推算遙遠星系的距離。

比如,以前很多人認為仙女座在銀河系裡面,後來透過哈勃定律測算,仙女座到地球的距離大於銀河系的直徑,由此得出結論,仙女座處於另一個星系。

人們觀察宇宙的視野,被大大拓寬了。

那麼,宇宙尺度這麼宏大遙遠,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呢?

這就需要一個標記物,一個在暗夜裡還發出強烈光芒的“燈塔”——造父變星。

這種星體不穩定,亮度呈週期性的變化,科學家找到了它閃爍週期的規律,透過這個規律,就能計算出這個星系距離地球的距離。

三、火車出站的汽笛聲,竟然與宇宙有關係?

當一列火車出站時,開始的汽笛聲總是比較尖利,遠去時總是比較低沉。

你沒有聽錯,初中物理就講過,叫做“多普勒”效應。

當火車向你開過來時,聲波波長縮短了,並且速度越快,波長就越短,頻率就越高;反過來,當火車離開你運動時,聲波波長變長了,頻率也變低了。

光同樣如此。科學家們如果能檢測遙遠星系的光譜,計算一下光波的波長,就能知道它們的運動狀態和速度了。

正是靠了這種辦法,科學家發現了紅移現象。

因為紅色是可見光中波長最長的一邊,星系光譜向紅色光方向偏移,說明這些星系都在遠離地球,宇宙確實是越來越大,正是這種膨脹在對抗引力。

進而,科學家又發現了星系與地球的距離、離開地球的速度之間的關係,那就是距離越遠,速度越快。

在最遙遠的地方,退行速度甚至可以超越光速。

就像一個被逐漸吹大的氣球,球面上每個點都在互相遠離對方。

於是,你還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假如時間突然倒流,宇宙就會用同樣的速度收縮,各個星系以飛快的速度聚攏。

因為遠的快,近的慢,天體會在同一時間回到原點,也就是奇點。

四、宇宙大爆炸理論遇到的挑戰

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有數學建構,有觀測支撐,但也不是那麼完美。開始的時候,是有兩個很大缺陷的。

一個是“時標困難”。哈勃根據自己找到的規律,推算出算宇宙年齡大約18億歲,而地質科學家檢測發現地球的年齡超過了30億歲。

這怎麼可能?

後來,德國天文學家巴德用大幅提升精度的望遠鏡,發現造父變星其實有兩類,一類熱而明亮,一類比較暗淡,哈勃沒有推測準確,是因為沒有區分這兩類。

重新校準後,星系離地球的距離提高了一倍,宇宙的年齡也大了一倍。

後續科學家們不斷校準,確定宇宙的年齡應該在100億歲到200億歲之間。

雖然誤差如此巨大,但也算解決了大爆炸理論的這個缺陷。

另一個缺陷是“原子丰度”。

請原諒,我在看的時候,腦袋也是懵的,這詞兒整的太硬了。

實際上,原子丰度就是宇宙中各種原子豐富的程度。

比如,地心是由鐵原子組成,地球大氣主要是氮原子和氧原子,太陽則是氫原子和氦原子。

如果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時空,那麼,各種原子的數量應該比較均衡才對。

但事實恰好相反。

氫和氦兩種原子佔了宇宙中所有原子的99。9%。

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有了疑問,就會有科學家解答。

這次是美國核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

他提出,宇宙成立之初是一鍋“氫原子湯”,其他原子都是由氫原子透過核反應產生的。

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他的理論,同樣用數學作為工具,測量得到了宇宙從大爆炸到今天任何時刻的溫度和密度。

五、又一個重要證據

這個證據赫赫有名,在劉慈欣《三體》中也出現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大爆炸之初,到處是光。30萬年後,宇宙溫度下降,一部分光便穿越宇宙向外輻射。

科學家認為,這些光波輻射,即使100多億年後也不會完全消失,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理論最重要的證據。

但是,這種輻射非常之微弱,僅相當於零下260多攝氏度的天體散發的熱量。

按說,找到這個輻射難度太大了,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居然讓科學家碰到了。

貝爾實驗室有一臺非常精密的射電天線,主要是接受衛星發回的訊號。科學家們在檢查天線效能時,發現無論哪個方向,都能收到一種微波噪音。

他們用盡辦法排除干擾,包括重新檢查、佈線,清潔天線等等,就是無法消除這個噪音,於是便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噪音如同背景音,是天然存在的。

很快,宇宙研究宇宙天文的科學家給出瞭解釋:這個消除不了的微波噪音,就是科學家們苦苦尋找的宇宙背景微波輻射!

六、霍金提出了宇宙大爆炸之外的另一個模型

霍金是贊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而且與數學家羅傑?彭羅斯,一起提出了“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他們用嚴謹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且宇宙中確切有我們觀測到的那麼多恆星、星系等物質,那麼宇宙在很久以前,一定是誕生於一個奇點。

但是,霍金又引入量子理論,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無邊界宇宙模型。

大家都知道,物理學最核心的兩大基礎理論,一個是管宏觀的相對論,另一個是管微觀的量子力學。

但讓人奇怪的是,兩個理論井水不犯河水,用相對論研究粒子,用量子理論研究天體,都是不可能的。

而霍金,卻認為研究奇點的時候,必須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存在無限長的時間,要麼就以奇點為開端。但如果把量子力學引進來之後,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可能:一個“有限無界”的宇宙。

什麼意思呢,就是時空有限,但是沒有邊界。

就像地球,體積是恆定的,但我們無論向哪裡走,都還是在地球上。

無邊界宇宙模型裡的宇宙,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四維宇宙。

在這個宇宙中,時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範圍上是有限的,但卻沒有形成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

這個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不受任何外在事物影響,也沒有創生和消失的時刻,它就是存在本身。

當然,這只是一個設想,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仍然是大宇宙爆炸模型。

七、幾點啟示

1,只要不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看待物理理論,相對論也好,奇點也好,實際上都是感性的,是從哲學角度來理解的;

2,真正的科學理論,一定能夠用數學語言來表達,並且勇於接受檢驗;

3,科學從不認為自己窮盡了真理,也不認為可以解釋一切,只是對事物的認知邁進了一步;

4,我們崇尚科學,不是對每一個既定公式頂禮膜拜,而是既謙遜又敢於懷疑,始終仰望星空,不停探索。

所以,還是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世界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