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文人對吃多講究?蘇軾吃得豪放,陸游提倡風味,此人為吃辭職

孔子吃得精細,蘇軾啖的豪放,陸游提倡風味,張翰吃魚辭職,紀昀吃肉,林洪、袁枚著書立說,看那些文人吃貨,都做了些什麼事。

孔夫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作為萬世師表的聖人,孔子認為“吃”是禮儀的一種,所以吃什麼怎麼吃,怎麼挑選吃的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學問。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他提出來的,不僅要食物的原材料選取要精細,而且吃的時候也要細嚼慢嚥。極為挑剔,不肯將就。魚肉不新鮮不能吃,食物顏色不好看不吃,聞起來不香不吃,刀工處理不好難看得不吃,配菜的醬料不行也不吃。若不是個資深吃貨,哪能對吃做出這麼細緻嚴格的總結。可以說孔老夫子,在吃上面也堪稱為人師表。

張翰為吃魚辭職

西晉文學家張翰,恃才放曠,不願受禮法約束,對高官厚祿不感冒。太安元年,官至大司馬東曹掾。時值八王之亂,張翰不想捲入這場無止境的糾紛之中,就提出了辭職申請。與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理由比起來,張翰的辭職理由簡單粗暴,吃貨氣息濃厚。他說:“我不想幹了,我想回家吃魚。”理由說出來後,他越發想念家鄉味道鮮美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於是大筆一揮留下了著名詩作的《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蘇東坡愛吃敢吃

蘇東坡調侃自己“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蘇東坡對吃的講究多而美,他還特別愛開發新菜式。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並沒因為被謫貶而感到難受,反而因為當地豬肉便宜而歡呼雀躍,不多久就開發了涼山小豬肉和東坡肉這樣的美味佳餚。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東坡不僅愛吃而且敢吃,儋州吃海鮮,在黃州發明羊蠍子,至於當地有名的鄉俗美食,蛤蟆、老鼠、蝙蝠他統統吃、頓頓吃。 “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陸游提倡鄉土風味

陸游不僅是著名的詩人,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大師。在他的詩詞中,詠歎佳餚的足有上百首,其中有不少對於飲食的獨到見解。陸游的烹飪技藝很高,常常親自下廚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筍、蕨菜和野雞等物,烹製出一桌豐盛的佳宴,吃得賓客們讚美不已。陸游還提倡鄉土風味,如詩句“鱸肥菰脆調羹美,麥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林洪研究菜餚著《山家清供》

如果說蘇東坡是美食愛好者的話,那麼林洪就是妥妥的廚神。林洪,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善詩文書畫,對園林、飲食也頗有研究。林洪愛吃,每到一地,首先打聽哪兒有好吃的,顧不得旅途風塵,先去當地館子裡嚐嚐鮮,吃了還要用文字記載,《山家清供》就是這樣一本專門寫吃的著作。《山家清供》收錄以山野食材為主料的菜品,記錄烹製方法,行文間有涉掌故、詩文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山家清供》記載了大小百種食譜,如果不是當時交通、通訊不便,那麼《山家清供》可能成為家庭主婦必備讀物!

袁枚《隨園食單》傳廚藝

和其他人對於“吃”只是愛好不同,袁枚把“吃”當做一門藝術來對待,不僅愛吃會做,還網羅全國各地的菜品做法,寫下自己的心得。他嘔心瀝血著成的《隨園食單》,收錄了菜品、酒品等三百多種,涵蓋了大江南北千滋百味,老祖宗傳下的手藝不至於失傳,《隨園食單》功莫大焉。

紀昀吃肉不吃飯

清代《南亭筆記》載,紀府每次招待客人,菜餚相當精緻可口,但紀曉嵐只是稍微動動筷子,做個虛擬夾菜的動作,意思一下而已。而紀曉嵐自己進餐時,“煮肉一盤,熬茶一碗,別無他物”,有時一餐能吃肉數斤。雖然紀先生不愛吃菜,但卻喜歡吃水果,凡是栗子梨子棗子,“恣情大嚼,未嘗去口”。

當代人們在美味的菜餚面前,很多人都以吃貨自居,其實中國古代文人吃貨們,在追求美食的享受上,不比當代吃貨們差。透過他們詩文的傳播,還為我們留下了多種香飄千年的私房菜。

參考資料:《華夏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