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問題男生頻換同桌,卻“敗”給一個女同桌,原因是女生媽媽太機智

問題男生頻換同桌,卻“敗”給一個女同桌,原因是女生媽媽太機智

女兒總被男同桌欺負,寶媽沒找老師就輕鬆解決,秘訣是“麻煩他”

文|福林媽咪

最近學生們紛紛開學,對於新生的家長來說,難免也會擔心孩子會不會被欺負。

哪怕自己的孩子已經上了好幾年學了,我想家長們也不願意看到孩子跟你告狀說班裡同學欺負他。

福林作為一年級新生開學後,我也一直在關心他的學習生活,怕他在學校不適應,好在他很快融入集體生活,第一天接他放學的時候,他就牽著自己的同學跟我介紹。

剛開學也看不出什麼來,只有時間久了,才能發現班裡的同學到底都怎麼樣。

有一位寶媽在短影片平臺上分享了自己女兒上小學時候發生的事。

女兒班裡有個男生,總愛欺負人。跟誰坐在一起,就被誰的家長投訴,老師就只能給這個欺負人的小男生不斷調座位。

終於,小男生還是成了自家女兒的同桌。

女兒回家跟她說了情況,說自己同桌換了,而且那個男生已經換了五六次座位了,都是因為沒有辦法跟同桌好好相處。於是她也找老師,老師也很無奈,因為老師也只能讓孩子不停地換座位,不停地請男生的家長去跟受欺負的同學道歉。

所以老師就說讓兩個孩子先坐坐看,不行再換。感覺老師就像在找能降住這個男生的同學一樣。

後來她問女兒,那個男生有沒有欺負她,女兒說剛坐在一起的時候,男孩在課間還故意把她的文具盒扔在地上,裡面的自動筆芯全斷了。

寶媽聽完很氣憤,但是寶媽並沒有再去找老師,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讓男生不欺負自己的女兒。

秘訣:不斷地麻煩小男生

她開始每天把女兒送到學校之後,就在門口等著小男生來,她不是為了打罵那個男生,而是會交代男生一些事情。

如果遇到了,就會拽住小男生“你是XXX的同桌吧,麻煩你告訴XXX,今天下午放學之後是爸爸來接她。”

“麻煩你告訴XXX,讓她好好學習,上課認真聽講。”

寶媽說,前兩天男生並不會照做,不幫她的忙。

後來她拿了一本課本,拽住男生說:“麻煩你把這個課本交給XXX,她忘記帶了。”

男生照做了。

上傳失敗

後來,她明明看到女兒了,卻假裝看不見,就問那個男生:“麻煩問一下,你有沒有看到XXX啊?她怎麼還沒出來呀。”

男生竟然開始幫她了,給她指了指。

自從男生開始幫她的忙之後,就再也沒欺負過她女兒。

這位寶媽也經常會跟男孩的媽媽聊天,但從來不說“你兒子如何如何,我閨女怎樣怎樣”之類的話。

她也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嘮叨“你們兩個要好好相處,好朋友不要鬧矛盾”之類的話。

只是在不停地讓小男孩幫忙。

寶媽說她曾經在男孩面前假裝過腳抽筋,讓男孩扶過她一回,讓男孩幫他提過兩回包。

然後再當著男孩的面對男孩媽媽說:“哇,身邊有這麼一個小夥子多棒啊,真踏實!”

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小學畢業,她女兒和那個男孩就一直都是同桌,女兒和男孩不見得是多要好的朋友,但還是順順利利的度過了小學時期。

這是什麼原理?

其實要說這個媽媽,真的是充滿智慧的,甚至可以說她從一定程度上拯救了這個男孩。

因為,有一些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尤其是欺負女生的男生,是為了找存在感。

所以,針對於這樣的情況,與其去找老師,麻煩老師,或者去找家長,讓雙方家長變得緊張,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這位寶媽的行動,恰恰是滿足了男孩的那種被需求的心理,尤其是當著男孩的面去向他媽媽誇男孩,更是把男孩往正道上拉了一把。讓孩子不要用討人厭的方法去引人注意,而是應該做好事,表現好,大人自然會關注到他。

聽完這位寶媽講的事情之後,真的挺有感觸的。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論孩子有多調皮搗蛋,你的一個舉動,就能影響到孩子。有些瞬間,說是影響孩子一生也並不為過。

因為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著有“問題家長”。

這樣的“問題家長”不見得是不教育孩子,因為有些可能是有下功夫管教,但就是管不好,而且自己還不自知,這就是問題所在。

之前有個紀錄片,叫《小孩的神秘生活》,在幼兒園裡安裝了隱蔽攝像頭,記錄這幫孩子的生活。

有一個小男孩叫嶽昊,是一個很強勢的孩子。

在知識問答的時候,跟他一組的小女孩多說了兩句話,他就不耐煩地把小女孩推開,。

輸了比賽之後,他有被打擊到,挫敗感很強。

就當他看到了對方的“學霸”隊員跟自己的隊友推搡玩鬧的時候,竟然直接不分青紅皂白地衝過去打對方。

看著他的表現,很像是為了洩憤。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挫折攻擊理論”,就是說一個人的既定目標受到阻礙,導致無法達成時,就會產生受戳心理,繼而引發攻擊行為。

這種行為最容易出現在語言表達能力不夠的孩子身上。

由於嶽昊喜歡用肢體動作解決問題,在大家看來是有暴力情緒的。很多小朋友也不喜歡他。對他的影響就是“老打人”。

採訪他的媽媽時,會發現這個家庭很健全,孩子也一直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家庭條件不錯,並且一直在學拳擊。

媽媽說自己的孩子特別有想法,很強勢。

但說到這裡時,媽媽竟然露出了很驕傲、很欣慰的笑容。

從媽媽這個笑就能看出,她對於孩子的強勢是默許、甚至讚賞的態度。

生活中,這樣的家長有不少,都希望孩子厲害點兒,這樣就不會被欺負,但是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被孤立,不討人喜歡。

讓孩子學習拳擊、跆拳道或是什麼厲害的體育運動,這些都沒錯,家長就是想好好教育孩子,但是,沒有告訴孩子如何使用自己這一身本事,那就是父母的失職。

這就是潛在的“問題家長”。

所以,教育孩子無小事,父母就是老師,一舉一動影響著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瞭解孩子每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能讓家長更好的使用一些套路去幫孩子改正。而不是上來就用主觀意識去判斷孩子的行為,把孩子定義成“壞孩子”、“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