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嘉峪關博物館藏有"深目"簡,數量還不少,它是幹什麼用的

在考古發現中,專家們時常會出土許多漢代簡牘,雖然很多都是隻言片語的幾個字,但是卻為專家們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絕佳的資料。比如,嘉峪關城市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漢代簡牘,其中有一種“深目”簡牘十分有意思,很多人看到之後都納悶 “深目”是什麼意思?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嘉峪關城市博物館位於市中心的雄關廣場,雖然2008年才建成開放,但這幾年迅速發展,儼然已經成為了嘉峪關市的地標建築之一。對當地的市民來說,嘉峪關城市博物館是他們週末休閒的好去處,並且還能學到歷史文化知識,對美麗的家鄉也能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嘉峪關城市博物館內,收藏了數萬件歷朝歷代的珍貴文物,如青銅器,陶器和金銀玉器等,但是其中數量最豐富的文物還是漢代的簡牘,甚至超過3000件。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當地的考古專家們在修繕漢長城遺址的過程中,就時常能發現漢代簡牘,而且大都儲存完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實,簡牘是兩種東西,“簡”是竹筒製成的竹片,比較輕薄其韌性好,而且墨跡儲存的時間長,但缺點在於竹子不易獲得;“牘”是指木板削成的木片,製作難度較大,書寫墨跡的儲存時間也不如竹簡的時間長,但優點在於木板容易獲取,隨處可得,因此在發現的簡牘中,牘的數量居多。

在嘉峪關城市博物館收藏的簡牘中,有一部分是在嘉峪關金塔縣肩水金關發現的,即著名的“居延漢簡”,其數量之多,儲存之完好,文字之豐富前所未見,在學界內引起了一陣簡牘研究的新高潮,讓專家們對漢代長城的情況也有很多全新的認識,比如“元平元年”,“鴻嘉二年五月吏對會人官刺”,“卅井吞虜隊鼓枎各”等。

在這些簡牘中,專家們發現有一類簡牘反覆出現,多達百餘個。它體型不大,寬約2-3釐米,長約6-8釐米,有的是兩頭方,有的一頭方一頭圓,或者一頭尖,並且頂部還有一個小孔,但可惜是年代久遠,繫繩都已經腐爛。這類簡牘上的文字內容也很類似,比如“旁郡深目”,“亭上深目”,“東部深目”和“西部深目”等。

或許您已經發現了,“深目”二字反覆出現,究竟“深目”是什麼意思呢?在一開始,專家們也很疑惑,但後來查閱了大量的漢代史料,才明白這類簡牘的作用和意思。其實,這類簡牘的正式名稱叫做“楬”,意思是做標記的小木樁,即“皆辨其物而奠其録,以書楬之,以詔上之小用賜予” (《周禮·天官·職幣》),比如在湖南長沙西漢漁陽王后墓出土的簡牘中,就有一件是木楬,清晰地寫著:“陛下所以贈物:青璧三、紺繒十一匹”。

由此可見,“旁郡深目”,“亭上深目”,“東部深目”和“西部深目”等也都是做標記的,那究竟標記的是什麼?專家們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考察,發現它們標記的都是長城烽火臺位置,也就是“旁郡”,“亭上”,“東部”和“西部”幾座烽火臺,另外在其他漢簡中還有“萬世”,“大有”,“禽寇”,“始樂”和“第七”等烽火臺,也都能一一對應。

烽火臺即長城上的高臺,也叫做“瞭望塔”,日夜都有士兵看守,若有敵情發生,晚上升火,白天升煙,以此來進行警戒,這一點在古代影視劇中也常常能看到。其實,除了日常預警敵情外,烽火臺還承擔著通訊的功能,為絲綢之路上的往來商客傳遞資訊,因此在當時具有極大的作用,所以在烽火臺的守兵也責任重大。

專家們表示,楬上“深目”其實並不複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深”即深遠,“目”即眼睛,所以“深目”的意思就是眼睛看得很遠,這一點對守兵來說也是最重要的能力。白天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或許大家的觀察能力都差不多;而到了晚上,在一片漆黑,或者是微弱的夜色之下,能“深目”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在每天晚上和早上的時候,守兵通常都會交接戍守任務,同時還會交接“楬”,即寫有“旁郡深目”,“亭上深目”,“東部深目”和“西部深目”字樣的簡牘。另外,守兵還會將戍守過程中的情況記錄在另一片簡牘上,並寫上是什麼“深目”,這相當於現代的檢索牌,這樣一來將軍在檢視時,也就能清晰地知道是哪個烽火臺的軍情,而不會出現任何錯亂。

古人是智慧是無窮的,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中,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完美方案,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或許,這也是研究和學習歷史的好處吧,我們可以從古人身上獲取靈感,並改變我們現代的生活。

參考資料:

《秦漢簡帛選輯》作者:王學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